2013高考备考:解决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疑难杂症 蒋云忠阅读类指导文章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有效途径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315300) 高级教师蒋云忠 直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全国各地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几 乎全是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据统计,高考文学类 文本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 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景与情”“事与人”“实与虚”几对关系,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内容,把握答题角度,从而更接近高考命题者的参考答案。本文以高 考试题为例,探讨把握好以上三对关系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积极意义与有力帮 助。也就是只有掌握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行文规律,才能让阅读理解准确,答题规 氾 掌握景与情的关系,答好景物描写类问题 写景是为了抒情。文人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站在山头 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阅读者则 要得懂得作者描写的景一定是为感情抒发服务的。正确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就能做好文学文本类景物描写类的试题。 景物描写题在小说文本里居多。主要有五方面的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为全文定感情基调;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③暗示情节发 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④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⑤作为某种象征。 请看两道高考试题 江苏卷2011高考第14题 【问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 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江西卷2011高考第16题 【问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浙江卷第14题 【问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①“光秃禿”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妻清、空旷、荒芜的氛 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残”, 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反衬知识。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 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 写乐情,一倍其哀乐。”浙江卷文本中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 “残”,就是这一手法的运用。 景物描写离不开色彩的描写。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对不同的色彩逐渐 形成了某些特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映。比如在生活中,红色常常同血与火相 联系.象征着力量与光明。能给人以温暖、热烈、喜庆、胜利的感受,能使人激 动、兴奋和积极向上:黄色能给人以丰富、富有、明朗、甜美、高贵和轻松等感 觉;绿色给人以生机、青春、希望、充实、和平等感觉,是自然界中最宁静的色 彩;蓝色是一种消极、冷酷的颜色,能给人以崇髙、肃穆、永恒、平静、寒冷、 深沉、诚实等感觉。上面考题中“我”的孤独、烦闷的心情,乌米的孤独无助的
2013 高考备考:解决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疑难杂症 蒋云忠阅读类指导文章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有效途径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315300) 高级教师蒋云忠 一直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全国各地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几 乎全是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据统计,高考文学类 文本阅读得分率不超过 50%。 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景与情”“事与人”“实与虚”几对关系,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内容,把握答题角度,从而更接近高考命题者的参考答案。本文以高 考试题为例,探讨把握好以上三对关系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积极意义与有力帮 助。也就是只有掌握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行文规律,才能让阅读理解准确,答题规 范。 掌握景与情的关系,答好景物描写类问题 写景是为了抒情。文人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站在山头 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阅读者则 要得懂得作者描写的景一定是为感情抒发服务的。正确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就能做好文学文本类景物描写类的试题。 景物描写题在小说文本里居多。主要有五方面的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为全文定感情基调;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③暗示情节发 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④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⑤作为某种象征。 请看两道高考试题。 江苏卷 2011 高考第 14 题。 【问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 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江西卷 2011 高考第 16 题。 【问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浙江卷第 14 题。 【问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妻清、空旷、荒芜的氛 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残”, 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反衬知识。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 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 写乐情,一倍其哀乐。” 浙江卷文本中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 “残”,就是这一手法的运用。 景物描写离不开色彩的描写。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对不同的色彩逐渐 形成了某些特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映。比如在生活中,红色常常同血与火相 联系.象征着力量与光明。能给人以温暖、热烈、喜庆、胜利的感受,能使人激 动、兴奋和积极向上;黄色能给人以丰富、富有、明朗、甜美、高贵和轻松等感 觉;绿色给人以生机、青春、希望、充实、和平等感觉,是自然界中最宁静的色 彩;蓝色是一种消极、冷酷的颜色,能给人以崇高、肃穆、永恒、平静、寒冷、 深沉、诚实等感觉。上面考题中“我”的孤独、烦闷的心情,乌米的孤独无助的
处境以及她的命运,就是由“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景物营造出来的。“棕褐 色”“灰色”“寒光熠熠”这些冷色调的词语直接写出了人的心情 有人根据下面的文字出了一道题:“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此段写景抒情 的基调与上文似有不同,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场秋雨一场凉。古人的话,是从千百年来的经验中来的,现在依然是真理。那 潇潇的秋雨伴着飒飒的秋风,漫卷起枯黄的落叶和残花,更增加了凄凉惆怅的感 觉。于是,人的心思也被这悲凉的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中 窗外的雨,敲打着阳台的顶棚,又滴落在门前的地面上,叮咚作响 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凝视远方。透过朦胧的雨雾,路旁的栾树,不知何时已 挂起了一串串红黄色的灯笼,风铃般摇荡着,在微雨的清晨,在淡烟的黄昏,在 阴雨的日子里,映出一团团红黄色朦胧的光晕。几片黄色的叶子,在风雨中盘旋 着,飞舞着,缓缓飘落在地面的水坑里。细密的雨丝,在水坑里溅起一个个小小 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阵沁凉的风,迎面吹来,不由得打了一个战栗。于是,抱紧双臂,依旧伫立窗 前,深思。 答案是这样的:这段文字描写了风铃一样摇荡着的红黄色的灯笼、红黄色朦胧的 光晕、盘旋着飞舞着的黄色的叶子、荡漾着的涟漪等景象,色调温暖,画面灵动; 与上文单调灰暗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随之抒情基调也由上文的悲凉惆怅而变得 温暖面昂扬了一些。 这也是一个景物色彩描写人物心情的生动例子。 理解事与人的关系,答好情节类问题 叙事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是为了人物行动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主题)。叙事是 铺垫,叙事是为对比作准备 先看,201l高考年安徽卷第14题。 【问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 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 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 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髙价却无偿 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 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 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 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 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 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 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 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结局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试题。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基于喝醉酒 这件事。探究的角度主要有从情节波澜性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 和塑造角度,从小说主次人物关系的角度,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角度,从环境影 响或典型性,从使用的手法角度,从叙事的合理性角度,从作者写作意图落实角 度,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等探究。 再看,2011年浙江省高考第11题
处境以及她的命运,就是由“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景物营造出来的。“棕褐 色”“灰色”“寒光熠熠”这些冷色调的词语直接写出了人的心情。 有人根据下面的文字出了一道题:“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此段写景抒情 的基调与上文似有不同,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一场秋雨一场凉。古人的话,是从千百年来的经验中来的,现在依然是真理。那 潇潇的秋雨伴着飒飒的秋风,漫卷起枯黄的落叶和残花,更增加了凄凉惆怅的感 觉。于是,人的心思也被这悲凉的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中。 窗外的雨,敲打着阳台的顶棚,又滴落在门前的地面上,叮咚作响。 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凝视远方。透过朦胧的雨雾,路旁的栾树,不知何时已 挂起了一串串红黄色的灯笼,风铃般摇荡着,在微雨的清晨,在淡烟的黄昏,在 阴雨的日子里,映出一团团红黄色朦胧的光晕。几片黄色的叶子,在风雨中盘旋 着,飞舞着,缓缓飘落在地面的水坑里。细密的雨丝,在水坑里溅起一个个小小 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一阵沁凉的风,迎面吹来,不由得打了一个战栗。于是,抱紧双臂,依旧伫立窗 前,深思。 答案是这样的:这段文字描写了风铃一样摇荡着的红黄色的灯笼、红黄色朦胧的 光晕、盘旋着飞舞着的黄色的叶子、荡漾着的涟漪等景象,色调温暖,画面灵动; 与上文单调灰暗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随之抒情基调也由上文的悲凉惆怅而变得 温暖面昂扬了一些。 这也是一个景物色彩描写人物心情的生动例子。 理解事与人的关系,答好情节类问题 叙事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是为了人物行动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主题)。叙事是 铺垫,叙事是为对比作准备。 先看,2011 高考年安徽卷第 14 题。 【问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 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 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 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 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 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 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 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 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 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 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 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结局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试题。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基于喝醉酒 这件事。探究的角度主要有从情节波澜性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 和塑造角度,从小说主次人物关系的角度,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角度,从环境影 响或典型性,从使用的手法角度,从叙事的合理性角度,从作者写作意图落实角 度,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等探究。 再看,2011 年浙江省高考第 11 题
【问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 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个人的事,到普遍的人都这样做,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叙事是叙人发生的事, 最终是为写“人”服务,为了表现出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所以大师说,文学是 人学。 说到叙事,我们有必要说说两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插叙是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更能补充 介绍与小说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旨。 倒叙是小说以逆时间的方式进行叙述,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 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 倒叙可以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使读者能始终保持对小说事件的 清醒意识,更好地去思考小说想传达的主旨;倒叙可以营造情节的悬念性,激发 阅读兴趣;倒叙使得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阅读趣味。 把握由实到虚的特点,答好主旨类问题 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 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散文的妙处在于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 古代艺术重要的审美原则,也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散文重在表达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人生总是具体表现为眼前人物或身边世事,这就是所谓的 “实”;眼前物或身边事触发了作者某种潜在的感想,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 和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虚”。“实”是为“虚”而设的,“虚”才是散文的 本质,但只有“实”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例一,2011年高考全国卷2第16.题。 【问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答案】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 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 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 “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由虚到实的体现,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琐碎的事情做起;黑妮的“湘援游”从事的是湘西苗 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但进展如针推土一样艰难;针挑土来自民间俗语,正体现了 湘西人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文末“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 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 义呢?”正是点明了这一主题。 例二,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答案】①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 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②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 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③ 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 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表层义还能理解事物的寓意和结构意义也即对爸爸 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铁铃铛”是实在的,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爸爸的执 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是虚的,是深层的内在的 例三,2011年北京卷第14题
【问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 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个人的事,到普遍的人都这样做,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叙事是叙人发生的事, 最终是为写“人”服务,为了表现出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所以大师说,文学是 人学。 说到叙事,我们有必要说说两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插叙是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更能补充 介绍与小说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旨。 倒叙是小说以逆时间的方式进行叙述,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 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 倒叙可以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使读者能始终保持对小说事件的 清醒意识,更好地去思考小说想传达的主旨;倒叙可以营造情节的悬念性,激发 阅读兴趣;倒叙使得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阅读趣味。 把握由实到虚的特点,答好主旨类问题 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 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散文的妙处在于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 古代艺术重要的审美原则,也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散文重在表达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人生总是具体表现为眼前人物或身边世事,这就是所谓的 “实”;眼前物或身边事触发了作者某种潜在的感想,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 和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虚”。 “实”是为“虚”而设的,“虚”才是散文的 本质,但只有“实”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例一,2011 年高考全国卷 2 第 16.题。 【问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 分) 【答案】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 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 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 “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由虚到实的体现,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琐碎的事情做起;黑妮的“湘援游”从事的是湘西苗 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但进展如针推土一样艰难;针挑土来自民间俗语,正体现了 湘西人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文末“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 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 义呢?”正是点明了这一主题。 例二,2011 年高考四川卷第 16 题。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 分) 【答案】①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 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②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 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③ 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 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表层义还能理解事物的寓意和结构意义也即对爸爸 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铁铃铛”是实在的,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爸爸的执 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是虚的,是深层的内在的。 例三,2011 年北京卷第 14 题
【问题】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 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富 于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 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这道题的第二问,虽然是开放题型,但只能从虚的角度来写,如文明积 淀的重要意义,历史告诉了自己什么等等 每一篇散文或小说总是要借助环境描写或情节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 散文、小说的主旨。备考时一定要从环境描写、情节脉络、人物形象等层面深入 体会,把握散文、小说的内核。要特别关注极具象征意味甚或是寓言式的现代派 小说对于现实的讽刺或批判。 “借景入情”“据事及人”“由实而虚”上述三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文学类文 本试题的内容。我们可以对照高考真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掌握更多的答 题行话(术语),再结合考试时的文本内容,就能比较接近例题者提供的参考答 案了,也就能得接近满分的分数了。 (发表于2012年2月《高考金刊》) 高考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与得分要诀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315300)蒋云忠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考生最头疼最难得分的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笔者今年参加了高 考语文阅卷工作,批阅的正是第五大题—散文阅读题,总分18分的一道题, 全省考生平均得分不到8分,令阅卷者感叹不已。 其实,考生如果能认真研究往年高考试题,善于总结髙考命题规律与趋势,进行 科学的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术语,拿个百分之八九十的得分,应该是不难的 下面笔者以浙江省独立命题4年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大阅读题的解题要领,以期 帮助考生得更多的考分。 、准确分类,掌握试题特征。浙江省的4年髙考散文阅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侧重于记叙的,其一是偏向议论的。2004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 207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思》属于前者,2005年的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 天空》2006年的法国作家米?图尼埃的《平面的生活》归类于后者。当然这两类 文章都是为了抒情,这是所有文章的共性。不同的类型命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记述类文体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的阅读,高考大纲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 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 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议论类则包括中外实用类文本,高考 大纲要求“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理解要求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 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目光放远一点,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 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 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 特点 我们必须全面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问题】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 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富 于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 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这道题的第二问,虽然是开放题型,但只能从虚的角度来写,如文明积 淀的重要意义,历史告诉了自己什么等等。 每一篇散文或小说总是要借助环境描写或情节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 散文、小说的主旨。备考时一定要从环境描写、情节脉络、人物形象等层面深入 体会,把握散文、小说的内核。要特别关注极具象征意味甚或是寓言式的现代派 小说对于现实的讽刺或批判。 “借景入情”“据事及人”“由实而虚”上述三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文学类文 本试题的内容。我们可以对照高考真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掌握更多的答 题行话(术语),再结合考试时的文本内容,就能比较接近例题者提供的参考答 案了,也就能得接近满分的分数了。 (发表于 2012 年 2 月《高考金刊》) 高考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与得分要诀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315300)蒋云忠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考生最头疼最难得分的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笔者今年参加了高 考语文阅卷工作,批阅的正是第五大题-------散文阅读题,总分 18 分的一道题, 全省考生平均得分不到 8 分,令阅卷者感叹不已。 其实,考生如果能认真研究往年高考试题,善于总结高考命题规律与趋势,进行 科学的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术语,拿个百分之八九十的得分,应该是不难的。 下面笔者以浙江省独立命题 4 年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大阅读题的解题要领,以期 帮助考生得更多的考分。 一、准确分类,掌握试题特征。浙江省的 4 年高考散文阅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侧重于记叙的,其一是偏向议论的。2004 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 2007 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思》属于前者,2005 年的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 天空》2006 年的法国作家米?图尼埃的《平面的生活》归类于后者。当然这两类 文章都是为了抒情,这是所有文章的共性。不同的类型命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记述类文体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的阅读,高考大纲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 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 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议论类则包括中外实用类文本,高考 大纲要求“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理解要求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 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目光放远一点,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 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 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 特点。 我们必须全面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指代性试题。如2004年第18题“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 括出它的4个特点”:2005年的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 绝人群”的原因是;2006年的第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 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1)四个动作分别指(2)“秘 密”是指”。2007年的第18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 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类试题在原文中不必费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这里要特 别提醒考生的是,回答“什么特点”这类试题,要学会找形容词,所谓特点就是 事物的性质与状态,是形容词去描绘与体现的 作用类试题。如2004年的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 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2005年的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 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 “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007年的第20题分析文中 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个试题其实是要你先说表达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概括赏析性试题。这是2007年的新题型,带有综合性质。是从文章结构,修辞 效果,表现手法,主题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评述的。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下手,分值 也大,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么些内容 二、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如果说区分类型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性工作, 掌握的是阅读方向,那么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分析四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特别重视以下角度进行命题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 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004年的第20题和2007年 的第21题的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极富深意的结尾切入与设置试题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 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角度 是年年都考的。 由上面几点,笔者认为应有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文章学的知识,一是修辞学 的知识。 文章段间关系种类有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 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1、烘托了……的气氛。2、衬托/反衬出作者……的心情/ 感情 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 直抒胸臆—一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 情一一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 抒情一一含蓄而深沉/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修辞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 区分得更加鲜明。浙江省四年高考的所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白鹤翔集的 记忆》是今与昔的对比,《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是物质与精神的对比,《 面的生活》则是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从这里我我们可以得出:对比手法是文章是 惯用的手法。04年的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变化的对比,四十年前的 “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 离
指代性试题。如 2004 年第 18 题“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 括出它的 4 个特点”;2005 年的第 19 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 绝人群”的原因是;2006 年的第 19 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 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1)四个动作分别指(2)“秘 密”是指 ”。2007 年的第 18 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 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类试题在原文中不必费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这里要特 别提醒考生的是,回答“什么特点”这类试题,要学会找形容词,所谓特点就是 事物的性质与状态,是形容词去描绘与体现的。 作用类试题。如 2004 年的第 20 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 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2005 年的第 20 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 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 “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007 年的第 20 题分析文中 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个试题其实是要你先说表达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概括赏析性试题。这是 2007 年的新题型,带有综合性质。是从文章结构,修辞 效果,表现手法,主题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评述的。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下手,分值 也大,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么些内容。 二、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如果说区分类型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性工作, 掌握的是阅读方向,那么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分析四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特别重视以下角度进行命题。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 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004 年的第 20 题和 2007 年 的第 21 题的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极富深意的结尾切入与设置试题。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 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角度 是年年都考的。 由上面几点,笔者认为应有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文章学的知识,一是修辞学 的知识。 文章段间关系种类有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 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1、烘托了……的气氛。2、衬托 / 反衬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 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 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 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 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修辞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 区分得更加鲜明。浙江省四年高考的所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白鹤翔集的 记忆》是今与昔的对比,《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是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平 面的生活》则是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从这里我我们可以得出:对比手法是文章是 惯用的手法。04 年的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变化的对比,四十年前的 “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 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