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课标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鹿永建 新华社16日播发巛“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 的问题:“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 较消极。 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莫言热”都会过去:实体书店和网 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 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 家发掘“秘闻”。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2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莫言热” 能就会过去。 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 繁荣的有效途径。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 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 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 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μ 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推动全民阅读,也 是如此。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 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 作的“慢热”。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 的休闲选项。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美国、法国甚至 在台湾地区,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而且读完之后 随手可在他处归还。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 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 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 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 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 容。日前,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不如花功夫长期、 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2013 新课标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鹿永建 新华社 16 日播发《“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 的问题:“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 较消极。 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莫言热”都会过去:实体书店和网 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不 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 家发掘“秘闻”。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 12 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莫言热”可 能就会过去。 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 繁荣的有效途径。2011 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 4.3 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20 本,日 本的 40 本以及以色列的 60 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 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 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 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推动全民阅读,也 是如此。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 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 作的“慢热”。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 的休闲选项。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美国、法国甚至 在台湾地区,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而且读完之后 随手可在他处归还。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 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 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 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 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 容。日前,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不如花功夫长期、 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其实很简单。只要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那久违的人文作 品,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 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 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1.下列有关“‘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莫言热”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 态度。 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 杯水车薪。 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D.“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 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 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 D.将“莫言热”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 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3.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3分) A.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 作者认为“莫言热”是一种“阅读危机”。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 有效途径,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 典之作的“慢热”。 C.作者认为,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 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 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 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 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徳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 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核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其实很简单。只要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那久违的人文作 品,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 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 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1.下列有关“‘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对于“莫言热”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 态度。 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 杯水车薪。 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D.“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 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 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 D.将“莫言热”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 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3.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3 分) A. 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 作者认为“莫言热”是一种“阅读危机”。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 有效途径,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 典之作的“慢热”。 C.作者认为,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 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 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 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 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 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
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夭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 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汋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 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 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 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 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 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内诏不敢出 内:收起 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乘:趁着 D.希德委资粮遁走 委:放弃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 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 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 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 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 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 (2)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 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 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 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 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 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 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使者内.诏不敢出 内:收起 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乘:趁着 D.希德委.资粮遁走 委:放弃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3 分)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 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 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 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 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 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 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 分) (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来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5分) 古人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你认为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 (2)茅飞渡江洒江郊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人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 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 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 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 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 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賽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 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 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 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 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 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 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8.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来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5 分) 9.古人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你认为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 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 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 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 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 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 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 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 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 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 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 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
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 根本就没冇想过这个问题。妤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 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 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 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 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 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 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 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 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 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 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 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 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 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 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小说找到 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 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 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 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 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 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 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 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 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 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 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 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 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 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 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 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 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 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 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小说找到 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 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 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请简要分析。(6 分)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 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