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论述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新课标卷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 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 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 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 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 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 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岀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 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 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 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 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 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 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 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
2013 年高考论述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新课标卷 1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 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 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 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 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 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 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 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 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 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 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 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 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 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
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 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 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 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 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 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 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 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 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 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 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 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 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 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 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 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 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 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 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 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 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 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 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 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 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 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 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 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 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 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 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 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参考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1.B2.D3.C 新课标卷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 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 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晩期才出现, 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 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 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 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 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 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 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 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参考答案: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1.B 2.D 3.C 新课标卷 2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 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 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 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 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 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 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 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
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 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 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 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 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 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 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 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晩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 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 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 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 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参考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1.B2.A3.B 全国大纲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 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 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 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 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 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 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 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 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 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 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 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 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参考答案: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1.B 2.A 3.B 全国大纲卷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 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 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 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 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 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 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 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 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 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 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 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 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 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 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 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 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 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 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 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 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 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 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 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 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 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 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 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 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 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 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 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 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 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 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 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 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 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 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