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 语文(人教版。命题人:吕宝印、兰丽红) 注意事项:1.本试题除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外,另增设 附加题20分。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 题分数是否计入总分。 2.第Ⅰ卷1~6页,第Ⅱ卷第7页,附加题第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题、附加题)时,须用0.5毫米的 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 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 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 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 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 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 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 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 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 语文(人教版。命题人:吕宝印、兰丽红) 注意事项:1.本试题除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外,另增设 附加题 20 分。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 题分数是否计入总分。 2. 第Ⅰ卷 1~6 页,第Ⅱ卷第 7 页,附加题第 8 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第Ⅰ卷 1~6 题,第Ⅱ卷 15~17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第Ⅰ卷 7~14 题,第Ⅱ卷 18 题、附加题)时,须用 0.5 毫米的 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 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 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 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 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 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 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 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 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 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 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 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 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 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 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 沉静等等。 中囯诗歌有自己的道徳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 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 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 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 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 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 传统作僵滞的、靜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 “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 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淸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淸—一这个“太 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 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 </span>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 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 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 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 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 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 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 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 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 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 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 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 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 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 “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 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 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 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 <</span>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 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 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 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 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 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 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 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 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 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 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A 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 体大解放”的产物。 B 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 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 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 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 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 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 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 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 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 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 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 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 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 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 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 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古文与现代诗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囯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旧指侍从左右、供差遣的人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 待过客)的主人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5.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 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古文与现代诗阅读(共 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3 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旧指侍从左右、供差遣的人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 待过客)的主人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5. 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晋军函陵 ②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 礼于晋 ⑤是寡人之过也 ⑥许君焦、瑕 A.①/②⑥/③④/⑤ B.①⑤/②④/③/⑥ C.①⑥/③④/②/⑤ D.①⑥/②④/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 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 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 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爽快地跟郑国订立 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8-9题。(7分) 息 徐志摩 雷雨暂时收敛了 双龙似的双虹
①晋军函陵 ②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 礼于晋 ⑤是寡人之过也 ⑥许君焦、瑕 A. ①/ ②⑥/③ ④/ ⑤ B.① ⑤/ ② ④/ ③/ ⑥ C. ① ⑥/ ③ ④/ ②/ ⑤ D.① ⑥/ ② ④/ ③/ 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 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 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 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 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 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 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爽快地跟郑国订立 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8-9 题。(7 分) 消 息 徐志摩 雷雨暂时收敛了; 双龙似的双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