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新闻两篇 备课初稿 备课组讨论执教者记录 、学习目标 能说出新闻的特点 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 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 1、内容的概括 2、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 能找出记叙中穿插的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其作 四、教学设计 精讲第一篇,迁移训练第二篇。安排三教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新闻的特点 2、阅读第一篇页下注,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第一板块 交流课前学习情况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 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本文 是指消息。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信 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 明,以事实说话。这又决定了新闻语言和结构方 面的特点。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标题、导语和主体是 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真实 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决定的。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 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 结果。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有的 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
6 二十二 新闻两篇 备课初稿 备课组讨论 执教者记录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新闻的特点 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 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内容的概括 2、语言的特点 三、学习难点 能找出记叙中穿插的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其作 用 四、教学设计 精讲第一篇,迁移训练第二篇。安排三教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新闻的特点 2、阅读第一篇页下注,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第一板块 交流课前学习情况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 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本文 是指消息。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信 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 明,以事实说话。这又决定了新闻语言和结构方 面的特点。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标题、导语和主体是 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真实 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决定的。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 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 结果。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有的 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第二板块 讲读课文第一篇 布置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2、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说一说作者这样安排层 次的理由 3、找出文章中的准确的用语,说出其中的道理 学生根据任务阅读课文 交流讨论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 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这一部分是导语,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了渡 江战役的情况,气势壮阔,语言精练,激动人心。 这部分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来点题,概述渡江 的区域范围,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 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 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 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 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 江人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三路大军在 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渡江战斗的经过。按事 件发生的先后,先写中路军"首先突破"敌阵。接着 详述西路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有力地表现了 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威力。在叙事中插入议论, (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扼要地分析了敌 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了渡江战役迅速取 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议论之后, 详细叙述了东路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 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揭露
7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第二板块 讲读课文第一篇 布置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2、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说一说作者这样安排层 次的理由 3、找出文章中的准确的用语,说出其中的道理 学生根据任务阅读课文 交流讨论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 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这一部分是导语,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了渡 江战役的情况,气势壮阔,语言精练,激动人心。 这部分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来点题,概述渡江 的区域范围,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20 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 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 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 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 江人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三路大军在 长达 l 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渡江战斗的经过。按事 件发生的先后,先写中路军"首先突破"敌阵。接着 详述西路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有力地表现了 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威力。在叙事中插入议论, (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扼要地分析了敌 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了渡江战役迅速取 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议论之后, 详细叙述了东路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 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揭露
敌人不堪一击的腐朽本质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 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 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 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 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 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 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 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 已面临彻底崩溃。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 要特点 主体部分分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都 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而又写得有详有略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 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 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 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 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 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措词准确,简洁有力,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交代时间、地点、人数都确凿有据。对整个 事件的叙述,措词十分准确,如叙述东路军的战 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 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 线则用"切断"。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概念作适当限 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 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确切地表现 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夸大自己,也 不一味贬抑敌人,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明扼要,例如“此处敌军抵 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 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 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敌 军失败之大,“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 敌军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占领”“控制”指我 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课后练习 用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方法 分析《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文
8 敌人不堪一击的腐朽本质。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 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 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 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 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 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 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 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 已面临彻底崩溃。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 要特点。 主体部分分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都 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而又写得有详有略。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 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 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 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 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 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措词准确,简洁有力,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交代时间、地点、人数都确凿有据。对整个 事件的叙述,措词十分准确,如叙述东路军的战 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 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 线则用"切断"。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概念作适当限 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 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确切地表现 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夸大自己,也 不一味贬抑敌人,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明扼要,例如“此处敌军抵 抗较为顽强,然在 21 日下午至 22 日下午的整天 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 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 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敌 军失败之大,“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 敌军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占领”“控制”指我 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课后练习 用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方法, 分析《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 文
具体完成下面问题 1、文章的导语是什么?和第一篇比较,本文在导 语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2、本文在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哪些内容?和第 篇比较,本文主体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教时 第一板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后完成的两个问题,教 师巡视参与。 第二板块 集体交流小组讨论情况 1、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 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 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 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 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 而且有较多议论。 、主体部分是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 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这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6、7段),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的时间,介绍中英双方出席交接仪式的主要官员。 第二层(第8至10段,概述查尔斯王子的讲 话 第三层(第11至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第四层(第16至23段),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 第五层(第24、25段),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 握手合影和交接仪式结束的时间。 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 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具体写交 接仪式时突出了三个内容,三个内容之中又用浓 墨写了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主席 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和第一则新闻相 比,相同点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 分详写。 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 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 记者的人数。 课后学习 1、找出本文的议论性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9 具体完成下面问题: 1、文章的导语是什么?和第一篇比较,本文在导 语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2、本文在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哪些内容?和第 一篇比较,本文主体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教时 第一板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后完成的两个问题,教 师巡视参与。 第二板块 集体交流小组讨论情况 1、本文的导语是 1-5 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 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 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 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 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 而且有较多议论。 2、主体部分是第 6 至 25 段:具体叙述交接 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这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 6、7 段),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的时间,介绍中英双方出席交接仪式的主要官员。 第二层(第 8 至 10 段),概述查尔斯王子的讲 话。 第三层(第 11 至 15 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第四层(第 16 至 23 段),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 话。 第五层(第 24、25 段),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 握手合影和交接仪式结束的时间。 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 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具体写交 接仪式时突出了三个内容,三个内容之中又用浓 墨写了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主席 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和第一则新闻相 比,相同点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 分详写。 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 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 记者的人数。 课后学习 1、找出本文的议论性句子并说明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