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检测(A卷) 第一卷选择题(36分) 、(12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鱼凫(f)崔嵬gui)钿头(dian)消溽(m) B、猿猱(no)巉岩(chan)飞湍tuon)台隆hung) C、休衿(qin)喧zhuo)渚清(zhu)贾人(gu) D、怫然(f6) 霓裳(ni) 咨嗟(zi) 嘲哳(zha)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茫然 石峦 红绡漂沦 B、石栈 幅射 寥廓 帷幕 C、恬然 幽咽 锦城 慎密 绝壁 憔悴 思辨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用来解渴的东西,档次远不如进口的洋饮料。 B、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髙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远远望去,的确 给人以高 屋建瓴之感。 C、对街头书摊上摆的那些封面花绿绿、内容低级庸俗的书刊,稍有欣赏水 平的读者 都会嗤之以鼻 D、当我们将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完善成型后,腐败还会出现,但肯定有 轻重之别, 腐败者的数量将由多如牛毛变为凤毛麟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这个国有特大型企业,三年来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 困境的灵丹妙药。 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 氮学术会议 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 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中国足协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球迷揭发少数裁判的黑哨假哨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 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第三专题检测(A 卷) 第一卷 选择题(36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鱼凫. (fú) 崔嵬.(guǐ) 钿.头 (diàn) 消溽. (rù) B、猿猱. (náo) 巉.岩 (chán) 飞湍.(tuān) 台隍.(huáng) C、休衿(qìn) 喧豗.(zhuó) 渚.清 (zhǔ) 贾.人 (gǔ) D、怫.然 (fó) 霓.裳 (ní) 咨.嗟 (zī) 嘲哳.(zhā)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茫然 石峦 红绡 漂沦 B、石栈 幅射 寥廓 帷幕 C、恬然 幽咽 锦城 慎密 D、沾污 绝壁 憔悴 思辨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 ....用来解渴的东西,档次远不如进口的洋饮料。 B、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远远望去,的确 给人以高. 屋建瓴 ...之感。 C、对街头书摊上摆的那些封面花绿绿、内容低级庸俗的书刊,稍有欣赏水 平的读者 都会嗤之以鼻 ....。 D、当我们将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完善成型后,腐败还会出现,但肯定有 轻重之别, 腐败者的数量将由多如牛毛变为凤毛麟角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这个国有特大型企业,三年来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 困境的灵丹妙药。 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 27 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 氮学术会议 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 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D、中国足协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球迷揭发少数裁判的黑哨假哨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 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 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 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杄、台阶、屋檍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 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 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 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 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影;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 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 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 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气流弥散在空气中;虫 声在夜静人阒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 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存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 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 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 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小院就是仿照 《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反映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 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5、下列对第一自然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 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 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 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 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 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 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影;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 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 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 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气流弥散在空气中;虫 声在夜静人阒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 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存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 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 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 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小院就是仿照 《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反映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 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5、下列对第一自然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6、下列说法与“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不 致的 项是(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髙烛照红 妆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 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 更具有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 因了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 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 的想像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4题。(12分,每小题3分)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 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 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 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日:“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 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诫 使者不令反。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 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 末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6、下列说法与“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不 一致的一 项是(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 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 妆。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 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 更具有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 因了。 8、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 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 的想像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9-14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 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 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 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 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诫 使者不令反。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 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 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
官论事苛细紛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 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臣。”乃上疏极论延 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 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 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 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 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庄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觉,痛咎谢 咎:归罪、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 简:选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②使者委而去, B、①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②城坐吏于门, C、①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②而城浸闻得失且熟 D、①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 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 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 愧;对于 擅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 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 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臣。”乃上疏极论延 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 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 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 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 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 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觉,痛咎.谢 咎:归罪、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 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 简:选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②使者委而.去, B、①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 ②城坐吏于.门, C、①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②而城浸闻得失且熟 D、①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 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 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 愧;对于 擅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 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 在大臣遭 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 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出众者,斥 退酗酒 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四、(24分) 13、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3分) 译文 (2)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3分) 译文: (3)吏捕迹,得之城家。(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诗中“渔翁”有诗人自况的意味,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 分) 答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二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 意他的看法?为什么?(5分) 15、名句填空,选作8题,(8分 每题1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 。(《蜀道难》) (2) 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 在大臣遭 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 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出众者,斥 退酗酒 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四、(24 分) 13、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3 分) 译文: (2)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 (3 分) 译文: (3)吏捕迹,得之城家。(2 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诗中“渔翁”有诗人自况的意味,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 分) 答: 。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二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 意他的看法?为什么?(5 分) 答: 。 15、名句填空,选作 8 题,(8 分, 每题 1 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 , 。(《蜀道难》) (2) ,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