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纪弟 仁者爱人 制作浙江浦江二中 黄旭宝
仁者爱人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 宝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 (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 (7),则以学文(8)。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 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 “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 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 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 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 人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 (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 (7),则以学文(8)。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 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 “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 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 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 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 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口:音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 文化知识。 』评述关F代厂表还甲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 文化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 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 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 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 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 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 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 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 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 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 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 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 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 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 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 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 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 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 非常明确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 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 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 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 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 道理所在。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 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 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 统的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 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 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 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 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 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 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 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 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 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 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