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7市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1.(2015年山东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4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 诗中所写的 季节应为 。(2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8.绝句(或:七言绝句)秋季(或:深秋)【解析】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 “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标明了时节 9.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解析】 “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 2.(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 8.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 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山东省 17 市 2015 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1.(2015 年山东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8—9 题。(4 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 季节 应为 。(2 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分) 答案: 8.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解析】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 “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标明了时节。 9.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 2.(2015 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8—9 题。(4 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 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 分) 答案: 8.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 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 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 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 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 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 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3.(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八……/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 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 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 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4.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2分) (示例)“贴”: 向往与期待 15.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3分) 1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3分)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 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 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 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 分:答对一种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 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 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 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 分:答对得 2 分,共 2 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3.(2015 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 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 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 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4.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2 分) “ ”: “ ”: (示例)“贴”: 向往与期待 15.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3 分) 1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3 分)
答案 14.“摸索”:痛苦和仇恨“轻抚”:热爱与幸福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答“情感变化”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5.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 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 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 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 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3分,指出写法1分,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 意即可。 4.(2015年山东临沂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0题。(4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1)词的上阙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案: (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2分,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 和“高洁的志向”即各得1分) 5.(2015年山东泰安市中考)阅读《钱塘江春行》完成22-25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 14. “摸索”:痛苦和仇恨 “轻抚”:热爱与幸福 评分:答对一处得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答“情感变化”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5.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 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评分:答对一点得 1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16.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 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 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 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 3 分,指出写法 1 分,赏析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 意即可。 4.(2015 年山东临沂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 10 题。(4 分)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1)词的上阙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 分)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 分) 答案: (1)寂寞、苦闷、凄清(2 分,答出其中一点得 1 分) (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2 分,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 和“高洁的志向”即各得 1 分) 5.(2015 年山东泰安市中考)阅读《钱塘江春行》完成 22-25 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1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2-846),字乐天, 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陕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2) 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3)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 全出任杭州刺史,建造这个亭。(4)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5)云脚 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6)暖树:向阳的树。(⑦)不足:不够。(⑧)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22.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3.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岀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24.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5.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22.D23.A24.C25.B 6.(2015年山东潍坊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5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⑴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陕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⑵ 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⑶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 全出任杭州刺史,建造这个亭。⑷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⑸云脚 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⑹暖树:向阳的树。⑺不足:不够。⑻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22.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3.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24.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25.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22.D 23.A 24.C 25.B 6.(2015 年山东潍坊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3 题。(5 分)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 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13.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答案 12.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1分)。描绘了梁园萧条 破败的景象(1分)。 13.运用拟人和反衬(1分,答出一种即可)。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1分) 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1分 7.(2015年山东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 “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0.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1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10.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 “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解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 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 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应在了解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 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分) 13.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 分) 答案: 12.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1 分)。描绘了梁园萧条 破败的景象(1 分)。 13.运用拟人和反衬(1 分,答出一种即可)。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1 分), 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1 分)。 7.(2015年山东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 “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0.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1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10.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 “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解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 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 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应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