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7市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1.(2015年山东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 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 答案: 【解析】B.与世隔绝的地方。C.详细。D.延请。 11.D【解析】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 可译为“的”。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中的“之
山东省 17 市 2015 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1.(2015 年山东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1 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3 分)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 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 答案: 10. A 【解析】B.与世隔绝的地方。C.详细。D.延请。 11.D 【解析】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 可译为“的”。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中的“之
样,代人 12.(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 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解析】(1) 注意“平旷”“俨然”“属”等词语的翻译。(2)注意“乃”“无论”的翻译。 13.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解析】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 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 2.(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 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 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 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 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 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 ng):强而有力。⑥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 10.①鼓:击鼓进军②歼:被杀死③重:再次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一样,代人。 12.(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 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解析】(1) 注意“平旷”“俨然”“属”等词语的翻译。(2)注意 “乃”“无论”的翻译。 13.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解析】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 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 2.(2015 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8 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 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 陈 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 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 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 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 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 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 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 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 分) 答案: 10.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2.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 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3.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 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 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 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 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 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3.(2015年山东聊城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 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舍:再发,又中。同大惊, 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箸(kuo):箭的尾部 7.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2分) 8.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孙昊兵法 好读书,不求甚解 B.再发,又中 鼓作气,再而衰 C.以所爱良弓赠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飞由是益自练习 益慕圣贤之道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12.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 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3.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 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 关系。 写 法 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 意旨。 写 法 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 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 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评 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3.(2015 年山东聊城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10 题。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 分)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6.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 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 ;再.发,又中。同大惊, 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7.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2 分) 8.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孙昊兵法 好.读书,不求甚解 B.再.发,又中 一鼓作气,再.而衰 C.以.所爱良弓赠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飞由是益.自练习 益.慕圣贤之道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10.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2分) 答案: 5.①这个,这样②犯错误(说明:本题2分。 6.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说明:本题2分。) 7.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说明:本题2分。) 8.C(说明:本题2分。) 9.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说明:本题2分。) 10.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说明:本题2分。) 4.(2015年山东临沂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nia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 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 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e)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6i) 而歌者,红装而蹇(jia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 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冻风时作( (2)高柳夹堤( (3)泉而茗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作则飞沙走石 ①若脱笼之鹄 1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①红装而蹇者 ①夫能不以游堕事 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
9.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10.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2 分) 答案: 5.① 这个,这样 ②犯错误(说明:本题 2 分。) 6.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说明:本题 2 分。) 7.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说明:本题 2 分。) 8.C(说明:本题 2 分。) 9.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说明:本题 2 分。) 10.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说明:本题 2 分。) 4.(2015 年山东临沂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5 题。(15 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 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 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 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 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 (1)冻风时作. ( ) (2)高柳夹.堤 ( ) (3)泉而茗.者 (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2 分) ①作则.飞沙走石 ①若脱笼之.鹄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①红装而.蹇者 ①夫能不以.游堕事 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 A. B. C. D.
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 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 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 发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 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 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 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 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3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2分)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分) 答案: 1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12.A(2分。A项“则”:连词,“就”。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 词,“因为”:②介词,“把”。) 13.D(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 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 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1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 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近即可。) 1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 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 5.(2015年山东泰安市中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陶渊明《桃花源记》) B.会(适逢,恰巧遇到)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误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质疑),俯身倾耳以请(请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答案:C(质:询问) 6.(2015年山东泰安市中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8-21题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 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 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 发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 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 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 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 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3 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 分)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2 分)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 分) 答案: 1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 分,每个 1 分) 12.A(2 分。A 项 “则”:连词,“就”。B 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 项“以”:①介 词,“因为”;②介词,“把”。) 13.D(2 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 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 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1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 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 分,每要点 1 分,意近即可。) 1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 分)(2)(我 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 分) 5.(2015 年山东泰安市中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陶渊明《桃花源记》) B.会.(适逢,恰巧遇到)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误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质疑),俯身倾耳以请.(请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 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答案:C(质:询问) 6.(2015 年山东泰安市中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 18-21 题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