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 命题者:黄琼珍、陈小瑜审核者:陈冰玲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 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 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 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 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 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 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 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 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 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 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 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 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 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 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 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 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 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 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 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 “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 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 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 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 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 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 来吸引信徒了
福建省南安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 月) 命题者:黄琼珍、陈小瑜 审核者:陈冰玲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 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 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 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 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 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 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 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 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 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 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 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 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 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 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 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 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 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 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 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 “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 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 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 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 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 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 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 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 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 “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 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 理想。 C.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 舒展。 D.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 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 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 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 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 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 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 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 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 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 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 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亲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 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 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 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 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 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 “中国心”),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 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 理想。 C.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 舒展。 D.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 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 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 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 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 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 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 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 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奇 遇 莫 言 1982 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 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 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 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亲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 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 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 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 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
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 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髙密东北乡有40 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 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 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 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 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 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 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 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 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 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 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 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 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 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一一杀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 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 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 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 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 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 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 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 40 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 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 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 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 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 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 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 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 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 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 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 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 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 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 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 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 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 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 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 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绘了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带有趣味性的经历,处处彰 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 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 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 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5.请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6.“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有多处暗示,结合文本内 容,试作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凭借“互联网+出行”方 式,迅速成为城市发展和公众出行中的时代风向标。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 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 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 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 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 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 材料二: 近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共享单车 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运行一年来,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25亿公 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300次。这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量54万吨、减少了17万 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或这一年多种了3000万棵树,或减少了45亿微 克PM2.5,或节约了4.6亿升汽油。 从所有权的让渡到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的方式提高了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减 少城市资源浪费、节约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乱停乱放,责任不在车,不在共享单车模式,而在骑 车的人,在城市管理。 政府要积极主动介入,做好服务工作。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的 创业行为,引导企业在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 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为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把共享单车纳入城市网格化体系,规范管理,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描绘了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带有趣味性的经历,处处彰 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 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 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 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5.请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 分) 6.“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有多处暗示,结合文本内 容,试作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6 年以来,共享单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凭借“互联网+出行”方 式,迅速成为城市发展和公众出行中的时代风向标。 统计数据显示,从 1995 年至 2016 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 1040 万辆攀升至 1.9 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 6.7 亿辆,急剧下降至 3.3 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 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 升。而随着 2016 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 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 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 材料二: 近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 共享单车 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运行一年来,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 25 亿公 里,相当于往返月球 3300 次。这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量 54 万吨、减少了 17 万 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或这一年多种了 3000 万棵树,或减少了 45 亿微 克 PM2.5,或节约了 4.6 亿升汽油。 从所有权的让渡到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的方式提高了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减 少城市资源浪费、节约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乱停乱放,责任不在车,不在共享单车模式,而在骑 车的人,在城市管理。 政府要积极主动介入,做好服务工作。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的 创业行为,引导企业在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 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为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把共享单车纳入城市网格化体系,规范管理,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怪圈,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放公共停车场所,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提 供发展空间。 企业要主动作为。注重调研,面向市场,技术平民化,不断满足社会更高需求。 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加强行 业市场管理,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受益者,要身体力行,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自觉遵守相 关规定 (摘编自刘四建《共享单车需共治》 材料四 专家指出,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 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 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要让分享成为一种 习惯,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倪素香说 在李伦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共享经济时代,要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开 放、共享,首先就需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过去熟人间的共享就 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要让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就必须完善社会征信 体系,以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 而实现文明共享。 (摘编自毕孝斌《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产生的形态、方式,共享单车出现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 前景。 B.材料二说明共享单车在减少城市资源浪费、促进绿色低碳出行等方面发挥了 作用 C.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进行问责并说明共治才能实现文明 共享 D.材料四指出重拾共享精神应有正确的认识,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 伦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在全国 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已经改进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推测,17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大约 为54万吨,大约相当于3000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 C.共享单车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而骑车的人及城市管理等对造成乱停乱放现 象有一定责任。对此,政府、企业、市民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D.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企业进行扶持及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方面, 政府工作有欠缺,所以共享单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 E.共享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只要用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 行为,就能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 9.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怪圈,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放公共停车场所,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提 供发展空间。 企业要主动作为。注重调研,面向市场,技术平民化,不断满足社会更高需求。 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加强行 业市场管理,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受益者,要身体力行,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自觉遵守相 关规定。 (摘编自刘四建《共享单车需共治》) 材料四: 专家指出,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 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 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要让分享成为一种 习惯,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倪素香说。 在李伦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共享经济时代,要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开 放、共享,首先就需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过去熟人间的共享就 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要让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就必须完善社会征信 体系,以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 而实现文明共享。 (摘编自毕孝斌《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产生的形态、方式,共享单车出现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 前景。 B.材料二说明共享单车在减少城市资源浪费、促进绿色低碳出行等方面发挥了 作用。 C.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进行问责并说明共治才能实现文明 共享。 D.材料四指出重拾共享精神应有正确的认识,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 伦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在全国 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已经改进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推测,17 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大约 为 54 万吨,大约相当于 3000 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 C.共享单车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而骑车的人及城市管理等对造成乱停乱放现 象有一定责任。对此,政府、企业、市民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D.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企业进行扶持及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方面, 政府工作有欠缺,所以共享单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 E.共享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只要用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 行为,就能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 9.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