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梦想与梦魇 义、他们身上穿着的画满恶梦的T恤衫和他们口中传唱的讲述 暴力和死亡的流行歌曲把我带回到了过去。特别是科伦拜恩事件 之后,大部分美国人都被带回到了过去,回到了能够回答《梦想 与梦魇》一书的中心问题的年代一“我们到底创造了什么样的 文化?”这种文化的后果是什么?人们对此所持的明显批评态度 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认真的修复工作很可能就要开始了。 那些选举产生的官员可能会在这一变革中发挥作用,正如他 们在对待犯罪和福利问题的变革中发挥了作用一样。《梦想与梦 魇》是在克林顿总统性丑闻被揭露伊始问世的。克林顿就是一个 “文化革命”价值观具有讽刺意味的集中体现:他一方面夸大其 词地向那些“受害者”和“受压迫者”展现自己的理解和同情, 另一方面却永不停歇地出演极端不负责任的性爱肥皂剧。根据 “文化革命”的原则,对弱者的同情要远胜于其他价值,于是乎 从他的怜悯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权威便抵销了他在生活其他方面 的不轨行为,至少为他所犯的错误找到了托词。历任总统都反映 了并且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本届总统每天在行政首脑岗位上做出 的种种“表率”无一不为“文化革命”的信条起着煽风点火的作 用。但是,克林顿被弹劾也许会加深举国上下对他所代表的60 年代价值观的反对。 当我写本书的时候,2000年总统大选刚刚拉开帷幕。现在 大选似乎是一场对“文化革命”的价值所进行的全民公决。乔 治·W·布什已经开始明确反对那种“感觉好的事情就去做好 啦!”的60年代文化。他告诉我,他深信“文化革命”的结果是 一场国家灾难,这场灾难造成的家庭破裂已经成为美国的头号问 题。从他对我所说的话和他迄今为止的公开表态来看,我相信他 会以一种反克林顿、反60年代的形象去竞选和执政。作为一个
序言009 忠于家庭、致力于传统价值观和传统信念的人,布什年轻时也曾 放纵地尝试过60年代的文化。因此,他对于这种文化的破坏性 也具有最直接的认识,这使得他最终站出来反对这种文化。我希 望他所引发的这场全国性的辩论、他在竞选中所承诺的立足于个 人责任的政策以及他将为全国人民所树立的个人榜样能够使我们 的文化转向正确的方向。我希望有朝一日,当我们早上拿起报纸 的时候,不至于再读到幸运的美国儿童屠杀他们的同学的消息。 谁也不要低估了这场变革的艰巨性。因为许多精英文化的势 力还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在我们的大学里,人们被灌输着这 样一种信条:一切文化和价值都是平等的,但是西方文化和西方 传统价值却(高高在上)是不平等的。这一信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 维护,并传遍了法学院、教育学院甚至公共卫生学院。最高法院 仍能通过裁决罗莫诉埃文斯一案将“精英阶级”(法官当然也是 其中一分子)所提倡的性解放、反传统道德的观点“强加给全体 美国人”(引自斯卡利亚大法官的异议陈述)。《纽约时报》、福特 基金会和全美教会联合会等仍然踩着文化革命鼓手奏出的与时代 不和谐的鼓点前进。 在中下层人群里也能听到这种文化的刺耳的鼓点。纽约的一 所高中就开设了讲授如何涂鸦的课程,他们认为涂鸦作为一种民 间流传的艺术形式,其价值不亚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而在纽约 最好的一所公立小学的数学课上,老师却告诉学生哥伦布是一个 崇尚种族灭绝的恶棍:其中一名很有天赋的三年级学生甚至没听 说过乔治·华盛顿,他还以为那是一个杀手的名字。通俗文化把 性解放的限度一再扩大,大家都很熟悉这方面的事例,也用不着 多说。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离婚率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90年 代同60年代相比,结婚率却下降了三分之一
010梦想与梦魇 即便如此,我们绝不能认为这种情形和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文化变革一旦发生就会迅速展开,就像当年“文化革命”一样。 拿最近的一个例子来说,反吸烟运动就成功地在一夜之间把香烟 的形象从充满魅力变得令人厌恶。虽然预言家们认为文化只会无 情地走向衰败,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却提供了相反的例证: 在一代明君的支持下,作家、社会改革家、慈善家和牧师等精英 分子,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把一个私生子无数、犯罪率高 涨、嗜酒如命、城市人口贫穷、沉迷于斗鸡和斗牛之中的国家变 成了人人遵纪守法、处事冷静、正直向上、家庭团结和睦、人民 富裕安康的国度。在世纪之交的美国,我们文化内部开始出现的 变革不仅为下层阶级带来了信心,而且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几十 年来不曾有过的伟大振兴的希望
简介 究竟是娜里出错了? 令人膛目结舌的贫富悬殊难道不是只存在于狄更斯笔下的伦 敦吗?它们怎么会在今天的美国城市里死灰复然甚至根深蒂固了 呢? 有些每天我们都能看见的反差现象是如此的奇异,但久而久 之也就司空见惯了。在纽约灯火通明的第五大道两旁价值500万 美元的公寓的窗户外面有时就睡着无家可归的人。他们蜷缩在公 园的长凳上,面容憔悴,病魔缠身,穿着邋遢的破衣烂衫。在城 里的一个所谓的上流社区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些上层中产阶级的 专业人士。社区中间有一堵墙,一边是他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买 下的价值75万美元的公寓,另一边则是他们肮脏破烂的邻居。 在过去几年的圣诞节里,不难看见身穿毛皮大衣的假日休闲 族兴高采烈地在高级食品店门前排起长龙,等待购买标价“只 有”260美元一磅的鱼子酱。而他们旁边有时会出现另一支沉闷 的队伍,那是一群等待教堂施舍菜汤的乞丐。在市中心雅致的后 现代大厦里,到处都是健身俱乐部、权贵们专用的午餐厅、自动 柜员机和一些大萧条时期留下来的所谓艺术品,所有这一切在大 堂里交映生辉。楼里坐着衣冠楚楚、年薪上百万美元的银行家 们,他们有的不到40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重整产业秩序的大
012梦想与梦魔 权。城市里的公园和高高在上的轻轨车站曾经一度展现了我们市 民的自豪和信心,但现在它们大多充满了粪便的恶臭,到处都是 人为破坏的痕迹和信手涂鸦以及南来北往的乞丐。 更糟的例子是,1989年一群“野性十足”的哈莱姆黑人区 的青少年在纽约中央公园里野蛮地轮奸了一名28岁的晨练女子。 这一案件赤裸裸地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反差。受害者是华尔街 一家投资银行的职员,野心勃勃地要在所有方面都出人头地;而 施暴者们则是旨在提升“穷人”境遇的社会工程死不悔改的受益 者。 仿佛是死神降临一样,美国城市里蔓延的贫穷和堕落吓坏了 有钱人。他们忧心仲仲地问道,国家出了什么乱子?为什么这样 的问题会随处可见?成就了有钱人的制度难道同时也会让穷人堕 落吗?有钱人养尊处优的生活难道是建立在掠夺穷人、无家可归 者和下层阶级的基础之上吗?有钱人是否应该为穷人的境遇而负 责呢? 当有钱人思考他们与穷人之间的关系时,脑子里出现的形象 往往只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罪恶感:他们兄弟家的保姆…上帝 恩宠的显贵和他的豪宅前的遭人唾弃的乞丐…援助穷人的宗教 义务等等。他们联想到了狄更斯的作品《圣诞曲》和维多利亚家长 式道德的楷模、关照子民的好心的文斯拉斯国王。有谁会忘记狄 更斯笔下的吝啬鬼斯库奇残酷剥削鲍勃·克拉奇特一家和他最终 改过自新、将生命献给了泰尼·提姆的故事?作为善待穷人的楷 模,文斯拉斯国王的慈善心肠战胜了大自然的残酷。他在风雪交 加的夜晚为需要帮助的子民提供了丰盛的膳食,通过对穷人的恩 赐证明了自己没有辜负上帝的恩宠。 令人欣慰的是,现代社会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等级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