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防治 主讲李付户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年份 获得者 主要成绩 1901 von Behring 白喉的血清治疗 1908 Ehrlich.Metchnikoff 基础免疫学中研究成果和吞噬作用 1913 Richet 发现过敏反应 1920 Bordet 免疫学的新发现 补体 1928 Nicolle 斑疹伤寒的研究 1930 Landsteiner 发现人类血型 1960 Bumet medawar 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72 Edelman,Porter 抗体的分子结构 1977 Yalow 肽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 1980 Snell,Dausset,Benacerraf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1984 Kohler,Milstein 体细胞杂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 1984 Jeme 免疫网络和免疫调节理论 1987 Tonegawa 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 1996 Zinkeragal,Doherty T细胞免疫中的MHC约束性
Porter RR Edelman GM 抗体的化学结构(1972) Yalow RR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1977) Snell S Dausset J Benacceraf B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1980) Milstein C Kohler GE 单克隆抗体(1984
Jerne NK 免疫网铭和角疮调节理论(1984) 抗体产生中的基因重排(1987) Thomas ED Murray J 移植免疫学(1991) Doherty PC Zinkemagel RM T细胞免疫中的MHC约束性(1996)
免家颜防(immunopr©phylaxiz) 提要 免疫预防有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人为地给机体注射含有具有抗原 性的物质(疫苗),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 力:人工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机体注射抗原特异性 抗体等,使机体被动获得特异性抵抗力。 人工主动免疫 疫苗(vaccine)--即用于人工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抗原物 质。通过诱导免疫应答可以用于治疗 感染、肿瘤等,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用 于治疗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死疫苗(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 的病 体, 经理化方法使其失去活 制备而成的疫苗。伤寒菌、~首日 霍乱弧菌、 钩端螺旋体 流感 丙每、 狂犬病病毒、乙脑病毒疫苗均为灭活疫 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 活病原体制成的菌: 脊髓灰质病毒、 卡介苗、麻疹病毒疫苗是常用的减毒活 疫苗 毒 素: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 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即为 类毒素 。常用的类毒素有破伤风类毒素 白喉类毒素等 死疫苗和活瘦苗的比较 死疫苗 活疫苗 接种途径 多采取皮下注射 爱电资学器 接种剂量 较大 较小 接种次数 二次或多次 一般只需一次 免疫效果 较差 可靠 免疫力维持时间数月~1年 长达35年以上 疫苗保存 易于保存 不易保存 不良反应 较大 较小 制品类型 可多种疫苗混合使用一般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