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等本科专业使用) I前言 《局部解剂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局部的结构、层次和趾邻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解剖学科, 是临床医学、口腔等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临床意义。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亲 自进行实地尸体解剖,通过解剖操作,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在自然状态下各种 结构的相互关系,培养遵循一定的解剖程序进行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 的培养。本大纲是对医学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讲课、尸体解剖操作、局部标本观察、活 观察与触摸、多媒体,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美容、麻醉等本科专业使用。教学内容中 画实线部分表示掌握内容,画虚线部分表示熟悉内容,无画线部分为了解内容。总教 学参考学时为56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即讲课14学时,实验42学时。选用全国统编 教材《局部解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彭裕文主编。 Ⅱ正文 绪论 一 教学目的 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剂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和缝皮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 的。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三教学内容 局部解剂学的定义和学习具的。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各种结构的解剖婴领,解剖操作的 县体要求。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头部 一教学目的 学习颅顶各层解剖学特点: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下颌角。 (二)熟悉领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项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底内面蝶鞍区的形态结构,垂 体毗邻及临床意义。 1
1 《局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等本科专业使用) Ⅰ 前 言 《局部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局部的结构、层次和毗邻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解剖学科, 是临床医学、口腔等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临床意义。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亲 自进行实地尸体解剖,通过解剖操作,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在自然状态下各种 结构的相互关系,培养遵循一定的解剖程序进行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 的培养。本大纲是对医学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讲课、尸体解剖操作、局部标本观察、活体 观察与触摸、多媒体,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美容、麻醉等本科专业使用。教学内容中 画实线部分表示掌握内容,画虚线部分表示熟悉内容,无画线部分为了解内容。总教 学参考学时为 56 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 1:3。即讲课 14 学时,实验 42 学时。选用全国统编 教材《局部解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彭裕文主編。 Ⅱ 正 文 绪 论 一 教学目的 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和缝皮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 的。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二)掌握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熟悉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熟悉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三)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三 教学内容 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解剖操作的 具体要求。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 头 部 一 教学目的 学习颅顶各层解剖学特点;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下颌角。 (二)熟悉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颅底内面蝶鞍区的形态结构,垂 体毗邻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五)了解面部软组织间隙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 (二)面部:面部浅层结构(皮肤与浅筋膜,面肌,血管、淋巴及神经)。面侧区:閱腺咬肌区 (腮腺咬肌筋膜,腮腺,腮腺淋巴结,穿经腮腺的结构:.腮腺的毗邻,咬肌):面侧深区(翼 内,外肌,翼静脉丛,上领动脉,下领神经)。面部的间隙:咳肌间隙,翼下领间隙舌下间隙。 (三)颅部:颅顶:额顶枕区:境界,层次。颛区:境界,层次。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蝶 鞍区,颅中窝外侧部),颅后窝。头部的解剖操作。 第二章颈部 一教学目的 学习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各重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颈部重要体表标志: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第七颈椎棘突、锁骨 上大窝。 (二)熟悉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熟悉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 (三)掌握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了解甲 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 (四)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 (五)掌握颈根部的界线、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特点,了解其临床意义。 (六)熟悉颈部淋巴分组、位置, 了解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 (二)颈部层次结构:浅层结构.(浅靛脉:.颈前旋脉,颈外旋脉:神经:须丛皮支,面神经颈支。 颈筋膜及筋膜间隙:.颈筋膜:浅层气管前筋膜,樵前筋膜,.动脉。须筋膜间隙:.胸骨上间 隙:气管前间黑啊后间隙前间隙。 (三)弧前区(舌骨上区:颏下三角:下颁下三角:境界:内容)s.舌骨下区(须动脉三角:.境 界内容.肌三角:境界.内容)。 (四)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区:境界,内容及毗邻:颈样,颈动脉鞘及其内容, 颈从,颈交感于)。颈根部:境界,内容及卧邻: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与右淋巴导管, 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神经,椎动脉三角。 (五)颈外侧区(枕三角:境界内容及毗邻:副神经,颈丛和臂丛的分支。肩胛舌骨胍锁骨 上三角:境界,内容及毗邻:锁骨下静脉及静脉角,锁骨下动脉,臂丛)。颈部淋巴:颈上部 淋巴绩(下领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进巴结左颈前区的淋巴结 (颈前浅淋巴:前深淋巴结)颈外侧区的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练:须 外侧上深淋巴结须外侧下深淋巴结) 第三章胸部 2
2 (四)熟悉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五)了解面部软组织间隙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 (二)面部:面部浅层结构(皮肤与浅筋膜,面肌,血管、淋巴及神经)。面侧区:腮腺咬肌区 (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腮腺淋巴结, 穿经腮腺的结构,腮腺的毗邻, 咬肌);面侧深区(翼 内、外肌,翼静脉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面部的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 ,舌下间隙。 (三)颅部:颅顶:额顶枕区:境界,层次。颞区:境界,层次。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 蝶 鞍区,颅中窝外侧部),颅后窝。头部的解剖操作。 第二章 颈 部 一 教学目的 学习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各重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颈部重要体表标志: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第七颈椎棘突、锁骨 上大窝。 (二)熟悉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熟悉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 (三)掌握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了解甲 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 (四)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 (五)掌握颈根部的界线、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特点,了解其临床意义。 (六)熟悉颈部淋巴分组、位置,了解其临床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 (二)颈部层次结构:浅层结构(浅静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神经:颈丛皮支,面神经颈支。 颈筋膜及筋膜间隙:颈筋膜:浅层,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颈动脉鞘。颈筋膜间隙:胸骨上间 隙,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 (三)颈前区(舌骨上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 境界,内容 )。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 境 界,内容 。肌三角: 境界,内容 )。 (四)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区:境界,内容及毗邻:颈袢,颈动脉鞘及其内容 , 颈丛 ,颈交感干)。颈根部:境界,内容及毗邻: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与右淋巴导管, 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椎动脉三角 。 (五)颈外侧区(枕三角: 境界,内容 及毗邻:副神经,颈丛和臂丛的分支。肩胛舌骨肌锁骨 上三角: 境界,内容 及毗邻:锁骨下静脉及静脉角,锁骨下动脉,臂丛)。颈部淋巴:颈上部 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颈前区的淋巴结 (颈前浅淋巴结,颈前深淋巴结);颈外侧区的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颈 外侧上深淋巴结,颈外侧下深淋巴结)。第三章 胸 部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胸腔内各结构层 次及相互毗邻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胸部的境界和主要标志线。 (二)熟悉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以及与乳亮的关系。 ((三)掌握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 了解其其意义 (四)掌握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的排列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五)掌握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 (六)掌握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的毗邻关系。 (七)熟悉级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和分部。掌握上纵隔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 (八)掌握后纵隔各结构的起止、行程和重要毗邻,了解其临床意义。 (九)掌握心包和心包腔概念 心包横窦、斜窦的位置、毗邻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体表标志,标志线)。 (二)胸壁: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浅血管,皮神经。乳房:位置:形态结枃,淋巴回流) 深层结构:深筋膜 胸宝外肌层,胸廓内血管,胸内筋。膈:位置和分部,裂孔(腔静脉孔, 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血管、淋巴和神经)。 (三)胸膜和胸膜腔(胸膜,胸膜腔,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胸膜前界,胸膜下界,胸膜 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四)肺(位省和体表投膨。结构:肺叶,肺白和肺根,支气管肺段。血管、淋巴和神经:血管: 肺动脉和肺静哒,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淋巴,神经) (五)纵隔:概述:境界与位置:分区, 侧面观:左侧面观,右侧面观。上纵隔:胸腺:位置 和毗邻,血管、淋巴和神经。上腔静脉及其属支:上腔静脉,头臂静胜。主动脉马及其分支:位 置,毗邻,动脉韧带。气管胞部和支气管:位置,趾邻,血管、淋巴和神经。下纵隔:前纵隔。 中纵隔:心脏,心包。后纵隔:食管胸部,迷走神经,胞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 脉,胸导管,胸交感王。纵隔间隙:胸骨后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 第四章腹部 教学目的 学习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学习腹股沟管和腹直肌箱、腹膜和腹膜 腔、Glisson系统和肝段、 胆囊三角(C0三角)等基本概念:学习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学习 腹腔内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吡邻、神经分布及血供。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腹股沟区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熟悉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 点。 3
3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胸腔内各结构层 次及相互毗邻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胸部的境界和主要标志线。 (二)熟悉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以及与乳癌的关系。 (三)掌握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了解其其意义。 (四)掌握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的排列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五)掌握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 (六)掌握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的毗邻关系。 (七)熟悉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和分部。掌握上纵隔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 (八)掌握后纵隔各结构的起止、行程和重要毗邻,了解其临床意义。 (九)掌握心包和心包腔概念,心包横窦、斜窦的位置、毗邻。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 体表标志 , 标志线 )。 (二)胸壁: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浅血管,皮神经。乳房:位置,形态结构,淋巴回流)。 深层结构: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内血管,胸内筋膜。膈:位置和分部,裂孔(腔静脉孔, 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血管、淋巴和神经)。 (三)胸膜和胸膜腔(胸膜,胸膜腔, 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胸膜前界,胸膜下界, 胸膜 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四)肺(位置和体表投影。结构:肺叶,肺门和肺根,支气管肺段。血管、淋巴和神经:血管: 肺动脉和肺静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淋巴,神经)。 (五)纵隔:概述:境界与位置,分区, 侧面观:左侧面观,右侧面观 。上纵隔:胸腺:位置 和毗邻,血管、淋巴和神经。上腔静脉及其属支:上腔静脉,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位 置,毗邻,动脉韧带。 气管胸部和支气管 :位置,毗邻,血管、淋巴和神经。下纵隔:前纵隔。 中纵隔:心脏,心包。后纵隔:食管胸部,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 脉,胸导管,胸交感干。纵隔间隙:胸骨后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 第四章 腹 部 一 教学目的 学习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学习腹股沟管和腹直肌鞘、腹膜和腹膜 腔、Glisson 系统和肝段、胆囊三角(Calot 三角)等基本概念;学习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学习 腹腔内各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二)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腹股沟区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熟悉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 点
(四)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腹膜腔的分区、重要间隙及其 临床意义。 (五)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出邻、神经分布及血供。了解胃次全切除术的解别基础。 (六)拿提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邻,十二指肠悬韧带 了解其临床意义 )馨报研的应、依表及,图下间皮,堂报开的组成的箱的排刻列关系和 床意义 (八)熟悉Glisso加系统和肝段的概念,了解其临床意义。 (九)熟悉肝外胆道的组成,掌握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了解胆囊、胆囊管、胆囊动 脉的异常情况,掌握旧蜜二角(Ca0t二角)的概今 (十)熟悉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情况 。掌握脾脏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 (十一)了解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 (十二)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 《十二)堂握结肠的动脉仕应。 (十四)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门静脉系统的特点、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 了解门静脉高压症时的意义。 了解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解剖基础 (十五)熟悉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 (十六)熟悉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以及对 胰十一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十七)掌握肾的位置、毗邻,了解其临床意义 (十八)掌提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境界,分区:九分法,四分法。表面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腹 赋腔与賄院脏器 (一)陶前外训避,皮肤,浅流膜。浅动脉,浅静赋。浅淋四管皮神经。深层结抱,肌肉层次 组成,肌的解剖特点。血管、淋巴及神经。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壁腹膜。腹股沟区:腹股 沟管,腹股沟疝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三)结肠上区:且:位置与眦邻,网膜与韧带:大网膜,小网膜,胃脾韧带,胃胰韧带,置 膈韧带。血管与淋巴。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传入纤维。十二指肠:分部及毗邻: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十二指肠悬韧带。血管:动脉,静脉。肝:位置、卧邻与体表投 影。韧带与肠下间噬:肝的韧带,膈下间隙。肝门与肝益。 段划分法。淋巴:浅组,深组。肝外胆道 胆囊,肝管、肝 与毗邻:胰头须:胰体.胰尾:胰管点刷胰管。血管及淋巴。脾:位置与毗邻。韧带。血 管:脾动脉,脾静脉。副牌。肝门静脉:组成和类型,位置,属支与收集范围。 (四)结肠下区:空肠及回肠:位置与形态结构,肠系膜,血管、淋巴及神经。盲肠和阑尾: 宜肠,阑尾。结肠:分部、位置及眦邻: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血管:动肽 静脉。淋巴。 (五)腹膜后隙:概述。登:位置与趾邻。肾门、肾宝和肾蓬。肾血管与肾段肾静脉。淋巴 及神经。被膜:肾筋膜脂肪囊,.红维囊。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 腹腔于,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 脉。支: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下腔静脉。腰交感于。 第五章盆部、会阴
4 (四)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腹膜腔的分区、重要间隙及其 临床意义。 (五)掌握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了解胃次全切除术的解剖基础。 (六)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了解其临床意义。 (七)掌握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膈下间隙。掌握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 床意义。 (八)熟悉 Glisson 系统和肝段的概念,了解其临床意义。 (九)熟悉肝外胆道的组成,掌握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了解胆囊、胆囊管、胆囊动 脉的异常情况,掌握胆囊三角(Calot 三角)的概念。 (十)熟悉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情况。掌握脾脏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 (十一)了解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 (十二)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 (十三)掌握结肠的动脉供应。 (十四)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门静脉系统的特点、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 了解门静脉高压症时的意义。了解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解剖基础。 (十五)熟悉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 (十六)熟悉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以及对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十七)掌握肾的位置、毗邻,了解其临床意义。 (十八)掌握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境界,分区:九分法,四分法。表面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腹 膜腔与腹腔脏器。 (二)腹前外侧壁:皮肤,浅筋膜,浅动脉,浅静脉,浅淋巴管,皮神经。深层结构:肌肉层次: 组成,阔肌的解剖特点。血管、淋巴及神经。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壁腹膜。腹股沟区:腹股 沟管,腹股沟疝,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三)结肠上区: 胃:位置与毗邻,网膜与韧带:大网膜,小网膜,胃脾韧带,胃胰韧带,胃 膈韧带。血管与淋巴。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传入纤维。 十二指肠 :分部及毗邻: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十二指肠悬韧带。血管:动脉,静脉。 肝:位置、毗邻与体表投 影。韧带与膈下间隙:肝的韧带,膈下间隙。肝门与肝蒂。分叶与分段:肝段的概念,肝叶、肝 段划分法。淋巴:浅组,深组。 肝外胆道 :胆囊,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胰 :位置、分部 与毗邻:胰头,胰颈,胰体,胰尾。胰管与副胰管。血管及淋巴。 脾:位置与毗邻。韧带。血 管:脾动脉,脾静脉。副脾。 肝门静脉:组成和类型,位置,属支与收集范围。 (四)结肠下区: 空肠及回肠:位置与形态结构,肠系膜,血管、淋巴及神经。盲肠和阑尾: 盲肠,阑尾。 结肠:分部、位置及毗邻: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血管:动脉, 静脉。淋巴。 (五)腹膜后隙:概述。 肾:位置与毗邻。肾门、肾窦和肾蒂。肾血管与肾段,肾静脉。淋巴 及神经。被膜: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输尿管腹部。肾上腺。 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 脉。壁支: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下腔静脉。腰交感干。 第五章 盆部、会阴
教学目的 学习骨盆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膀 胱、子宫 输卵管、前列腺、直肠、肛管等器官形态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 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骨盆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 (二)熟悉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盆壁和盆底肌的组成与安排,熟悉盆膈的概念与组成: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熟 悉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四)掌握膀胱、前列腺的位置、毗邻。 (五)掌握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掌握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关系。 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了解卵巢与输卵管的血供和淋巴回流 (七)掌握直肠、肛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 (八)熟悉肛直肠环的形成。掌握坐骨直肠窝的结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九)熟悉尿生殖膈的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了解 会阴浅、深袋内结构的层次安排和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与分布。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 (二)盆部:骨盆整体观,盆壁肌,盆底肌与盆膈:肛提肌,尾骨肌。盆筋膜:盆壁筋膜,盆噩 上筋膜,盆膈下筋膜,盆脏筋膜。盆筋膜间隙:趾骨后隙,直肠周间阻。盆部的血管、淋巴和 神经:动脉,静脉,淋巴。神经 (三)盆腔脏器与腹膜:盆腔脏器的位置安。盆腔腹膜的配在。盆腔脏器:直肠,膀胱,输厨 管盆部与壁内部 前列腺,输桔管盆部、射管及枯囊 卵巢,输卵管,阴道。 (四)会阴:肛区:肛管,坐骨直肠度。男性尿生殖区:层次结构: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会 阴浅袋,会阴深袋形成,内容。阴囊与精索下部:阴囊的层次结构,阴囊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阴茎:层次结构,血管和淋巴。男性尿道。女性尿生殖区:尿生殖三角,女性尿道,女性外生殖 器,会阴中心腱。 第六章脊柱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脊柱区层次概念,深筋膜解剖特点。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 义。硬脊膜 、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 推内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脊柱区的范围及分区,熟悉其重要体表标志 了解脊柱区层次概念 了解其深筋膜解剖特点,熟悉腰上、下三角的界线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雎的构成、趾邻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剂特点,硬脊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 5
5 一 教学目的 学习骨盆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膀 胱、子宫、卵巢、输卵管、前列腺、直肠、肛管等器官形态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 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骨盆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 (二)熟悉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三)了解盆壁和盆底肌的组成与安排,熟悉盆膈的概念与组成;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熟 悉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四)掌握膀胱、前列腺的位置、毗邻。 (五)掌握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掌握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关系。 (六)掌握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了解卵巢与输卵管的血供和淋巴回流。 (七)掌握直肠、肛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 (八)熟悉肛直肠环的形成。掌握坐骨直肠窝的结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九)熟悉尿生殖膈的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了解 会阴浅、深袋内结构的层次安排和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与分布。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 (二)盆部:骨盆整体观,盆壁肌,盆底肌与盆膈:肛提肌,尾骨肌。盆筋膜:盆壁筋膜,盆膈 上筋膜,盆膈下筋膜 ,盆脏筋膜。 盆筋膜间隙:耻骨后隙,直肠周间隙。盆部的血管、淋巴和 神经:动脉,静脉,淋巴,神经。 (三)盆腔脏器与腹膜:盆腔脏器的位置安排。盆腔腹膜的配布。盆腔脏器:直肠,膀胱,输尿 管盆部与壁内部,前列腺,输精管盆部、射精管及精囊,子宫,卵巢,输卵管 ,阴道。 (四)会阴:肛区:肛管,坐骨直肠窝。 男性尿生殖区:层次结构: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会 阴浅袋,会阴深袋形成,内容。阴囊与精索下部:阴囊的层次结构,阴囊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阴茎:层次结构,血管和淋巴。男性尿道。女性尿生殖区:尿生殖三角,女性尿道,女性外生殖 器,会阴中心腱。 第六章 脊柱区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脊柱区层次概念,深筋膜解剖特点。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 义。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 椎内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脊柱区的范围及分区,熟悉其重要体表标志。 (二)了解脊柱区层次概念,了解其深筋膜解剖特点,熟悉腰上、下三角的界线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