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最新模拟题汇编):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 代诗词鉴赏 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 1.【2015·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 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1)【答案】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3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 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 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 出(3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 凄冷落寞的情怀(3,意思对即可 【解析】秋风发上生: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 明,秋风白。”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诗歌赏析】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髙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 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 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 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 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 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 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 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 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 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 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使诗人最受煎熬的 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 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 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 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
2015 届高考语文复习(最新模拟题汇编):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六 古 代诗词鉴赏 专题六 古代诗词鉴赏 1.【2015·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 ( 2)题。(11 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 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案】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3 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 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 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 出(3 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 凄冷落寞的情怀(3,意思对即可)。 【解析】秋风发上生: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 明,秋风白。”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诗歌赏析】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 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 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 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 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 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 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 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 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 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 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使诗人最受煎熬的 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 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 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 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
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 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 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 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 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 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 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 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 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 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 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 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 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 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 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 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 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 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 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3.【2015·河南八市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林景熙2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煕: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 (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 答 【答案】(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 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 垫。(3分) 【解析】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 发作者的思乡之愁。第一句交待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 所闻,所思所感 (2)【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 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
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 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 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 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 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 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 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 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 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 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 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 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 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 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 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 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 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 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 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3.【2015·河南八市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 分) 梦 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2 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 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 垫。(3 分) 【解析】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 发作者的思乡之愁。第一句交待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 所闻,所思所感。 (2)【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 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
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 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 之情。(3分) 【解析】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水寒”之下 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同一句诗,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 是否答全 【诗歌赏析】 《梦回》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叙写诗人大梦初醒 后的精神状态和对周围事物的独特感受,借以抒发郁积心头的离愁别恨。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 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 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 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深夜无 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 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 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一一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 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 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4.【2015·河北百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手把一枝杨柳系弃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 析。(5分) 答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6分) (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 引出下片的失落。(2分)②“系春风”化虚为实,(1分)突出主人公的惜春 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2分) 【解析】(1)承接前一句“有人独立画桥东”惜春女子,有意捕捉春光。用杨 柳来“系春风”。但毕竟留不住,为下文写春去作铺垫。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 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写出女主人公痴情的留春举动 (2)①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②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 面。③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每点2分) 【解析】(2)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池水凝 碧、花残枝头的暮春景色。下片写鹊绊游丝、蜂拈落蕊,小院烟雨蒙蒙的画面 【诗歌赏析】 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 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也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
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 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 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 之情。(3 分) 【解析】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水寒”之下 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同一句诗,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 是否答全。 【诗歌赏析】 《梦回》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叙写诗人大梦初醒 后的精神状态和对周围事物的独特感受,借以抒发郁积心头的离愁别恨。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 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 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 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深夜无 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 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 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 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 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4.【2015·河北百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手把一枝杨柳系弃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 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 引出下片的失落。(2 分)②“系春风”化虚为实,(1 分)突出主人公的惜春 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2 分) 【解析】(1)承接前一句“有人独立画桥东”惜春女子,有意捕捉春光。用杨 柳来“系春风”。但毕竟留不住,为下文写春去作铺垫。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 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写出女主人公痴情的留春举动。 (2)①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②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 面。③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每点 2 分) 【解析】(2)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池水凝 碧、花残枝头的暮春景色。下片写鹊绊游丝、蜂拈落蕊,小院烟雨蒙蒙的画面。 【诗歌赏析】 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 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也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 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 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 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 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 趣。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 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 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 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 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此时已化解了许 多。读者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 留春举动上。但春天毕竟是要悄然离去的。“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鹊绊 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 下一片空无走了。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 由晴和转入风雨。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 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 欢乐、几多红情绿意!许多惜春词都写到这情景:“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正可互相发 明。“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 者自可再发挥。“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 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5.【2015·洛阳统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 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 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 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 要说明。(6分) 答 (1)【答案】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 却是积郁难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这份深沉的 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共 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 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 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 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 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 趣。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 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 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 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 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此时已化解了许 多。读者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 留春举动上。但春天毕竟是要悄然离去的。“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鹊绊 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 下一片空无走了。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 由晴和转入风雨。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 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 欢乐、几多红情绿意!许多惜春词都写到这情景:“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正可互相发 明。“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 者自可再发挥。“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 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5.【2015·洛阳统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 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 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 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赏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 要说明。(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 却是积郁难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这份深沉的 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共 5 分,写法 2 分,分析 3 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解析】诗人选定的时间是除夕,此时众人皆欢,而作者却感到孤独寂寞。这里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2)【答案】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 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 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 共6分,每处分析3分) 【解析】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描写刻画景 物形象,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 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 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 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诗歌赏析】 《癸巳除夕偶成》江水分流终又回转,你走了,无法再属於我:无法属於我的你, 必定会后悔万分!江水中央有孤独的小岛,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守;无法再与 我相守的你,必定会痛苦无比!江水歧流分岔连去,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会; 无法再见到你的我,如今只能狂歌当哭啊 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公元1749-1783)的著名诗篇。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 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此诗格调凄婉,含义深沉。除夕团圆,千 家笑语,恭祝多了一岁,然而作者的“漏迟迟”说时光为什么过得很慢,伤感低 沉,将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光。自然而然有了“忧患潜从物外知”。物外,即外物, 指“千家笑语”。人家到除夕而乐,可作者到除夕而忧。究竟作者的忧患为何忧 患,忧患程度如何,作者不明说,只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寄 情。不言而言,愈感深沉。人们过年,唯作者悄悄地一个人站在小桥上,对着天 上的一颗星,寄托其对仕途的不满和愤慨,凝结着他满腹心酸。黄景仁这首短短 的七绝,读来让人回肠断气,感慨顿生。 黄景仁的诗风与郑燮在乾嘉时期,虽不能完全归于性灵派,但很接近。他们的诗 歌内容和风格虽有不同,但所作大都能直抒怀抱,不求格调。黄景仁家庭贫困, 但他能自学成才,年未弱冠,即有诗名。因长期飘泊江湖,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贫病交加,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情伤调。“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 时”,表现了他的落拓生活和孤寂心情。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贯穿着这样的精 神和情调,使人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诗人们所受到的压抑和悲苦的遭遇 《早行》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 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 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 “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 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 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 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 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 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 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 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解析】诗人选定的时间是除夕,此时众人皆欢,而作者却感到孤独寂寞。这里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2)【答案】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 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 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 (共 6 分,每处分析 3 分) 【解析】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描写刻画景 物形象,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 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 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 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诗歌赏析】 《癸巳除夕偶成》江水分流终又回转,你走了,无法再属於我;无法属於我的你, 必定会后悔万分!江水中央有孤独的小岛,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守;无法再与 我相守的你,必定会痛苦无比!江水歧流分岔连去,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会; 无法再见到你的我,如今只能狂歌当哭啊! 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公元 1749—1783)的著名诗篇。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 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此诗格调凄婉,含义深沉。除夕团圆,千 家笑语,恭祝多了一岁,然而作者的“漏迟迟”说时光为什么过得很慢,伤感低 沉,将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光。自然而然有了“忧患潜从物外知”。物外,即外物, 指“千家笑语”。人家到除夕而乐,可作者到除夕而忧。究竟作者的忧患为何忧 患,忧患程度如何,作者不明说,只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寄 情。不言而言,愈感深沉。人们过年,唯作者悄悄地一个人站在小桥上,对着天 上的一颗星,寄托其对仕途的不满和愤慨,凝结着他满腹心酸。黄景仁这首短短 的七绝,读来让人回肠断气,感慨顿生。 黄景仁的诗风与郑燮在乾嘉时期,虽不能完全归于性灵派,但很接近。他们的诗 歌内容和风格虽有不同,但所作大都能直抒怀抱,不求格调。黄景仁家庭贫困, 但他能自学成才,年未弱冠,即有诗名。因长期飘泊江湖,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贫病交加,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情伤调。“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 时”,表现了他的落拓生活和孤寂心情。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贯穿着这样的精 神和情调,使人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诗人们所受到的压抑和悲苦的遭遇。 《早行》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 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 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 “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 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 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 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 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 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 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 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