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一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符号 第3单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题:(2013·江苏卷)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 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 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今年成语题考的依 然是意思相近的成语,即设置一个语境,然后让学生判断使用哪一个成语更恰当。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楚 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 子,把珍珠退还了。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1)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 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 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 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结 合语境,(2)句用“殊途同归”更恰当。如临深渊:如冋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 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 存有戒心。根据第(3)句语境,两个成语都可以用 答案:B。 本单元涉及《考试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表达应用”能力层级所列的 个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高考对“词语(包括成语)”的考査,定位在“正确使用”,这一定位可以从两方 面理解:其一,考查的是“使用”是否正确;其二,是在使用中进行考查 高考江苏卷近年来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稳中有变。 2010年及以前,均为给出四个句子,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句中成语使用 的正误;2012年命题材料改为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语境从几组近义成语中选 择最恰当的成语填入语段的空缺处:2013年仍旧采用选填近义成语的模式,但 材料由一个语段变为三个独立的句子。从总体上看,江苏卷对成语运用的考查, 外延稳定,内涵拓展
2015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符号 第 3 单元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题:(2013·江苏卷)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 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 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今年成语题考的依 然是意思相近的成语,即设置一个语境,然后让学生判断使用哪一个成语更恰当。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楚 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 子,把珍珠退还了。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1)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 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 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 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结 合语境,(2)句用“殊途同归”更恰当。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 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 存有戒心。根据第(3)句语境,两个成语都可以用。 答案:B。 本单元涉及《考试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表达应用”能力层级所列的 一个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高考对“词语(包括成语)”的考查,定位在“正确使用”,这一定位可以从两方 面理解:其一,考查的是“使用”是否正确;其二,是在使用中进行考查。 高考江苏卷近年来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稳中有变。 2010 年及以前,均为给出四个句子,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句中成语使用 的正误;2012 年命题材料改为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语境从几组近义成语中选 择最恰当的成语填入语段的空缺处;2013 年仍旧采用选填近义成语的模式,但 材料由一个语段变为三个独立的句子。从总体上看,江苏卷对成语运用的考查, 外延稳定,内涵拓展
成语使用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望文生义,用错对象 考点透视 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源于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字还含有古义 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只按照字面意思来 理解成语的含义,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命题者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 的对象有意弄错。考生只有了解这些成语特定的适用对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例析 1.望文生义。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 了发展的大空间 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 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 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D.我攀登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 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思维导引〗A.方寸之地:指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辞先 主(刘备)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 老母,方寸乱矣。”这里用来指很少的土地,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不刊之论: 不可更改的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刊”指修订、修改。 用于此处正确。C.细大不捐:大的小的都不抛弃。句中要表达的是“为了抗议…… 而不想捐款”,此处属望文生义。D.登髙自卑:要登高山必须从低处开始。此处 望文生义。答案:B。 2.用错对象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 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 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C.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 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D.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 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思维导引〗A.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此处属于误用对象。B.交相辉映 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不能用来形容“歌声
成语使用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Ⅰ 望文生义,用错对象 考点透视 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源于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字还含有古义, 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只按照字面意思来 理解成语的含义,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命题者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 的对象有意弄错。考生只有了解这些成语特定的适用对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例析 1.望文生义。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 了发展的大空间。 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 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 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D.我攀登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 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思维导引〗A.方寸之地:指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辞先 主(刘备)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 老母,方寸乱矣。”这里用来指很少的土地,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不刊之论: 不可更改的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刊”指修订、修改。 用于此处正确。C.细大不捐:大的小的都不抛弃。句中要表达的是“为了抗议…… 而不想捐款”,此处属望文生义。D.登高自卑:要登高山必须从低处开始。此处 望文生义。 答案:B。 2.用错对象。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 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 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C.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 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D.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 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思维导引〗A.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此处属于误用对象。B.交相辉映: 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不能用来形容“歌声
此处属于误用对象。C.栉风沐雨: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只用于人。此处属 于误用对象。D.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使用正确 答案:D。 解题指津 1.参透本义。对成语关键要参透本义,熟悉了就不会用错。 2.答前多思。作答不能草率,思维要瞻前顾后,认准了再动笔,这样才能减少 出错。 3.记住对象。哪些成语适用于人,哪些成语适用于物、适用于哪类物,要记忆 清晰,对号入座 4.关注字眼。对于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细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 指修订,不能错解为“刊登”,而把整个词语错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 ∥误用褒贬,谦敬错位 考点透视 有些成语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 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命题者有时会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 注意辨析。 有些成语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是表敬之辞,应该用于他人 题者常常把两者作错位的设置,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典题例析 1.误用褒贬。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 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这种全方位的恶性竞争,只可能产生彻底的赢家和输家。而那些赢家也可能 因为谙熟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者 C.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 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 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思维导引〗A.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多用为贬义。此 处褒贬不当。B.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钻营,像狗一般苟且偷生。比喻不顾廉耻, 为追求名利而无所不为。贬义词,这里用来修饰“功利主义者”是恰当的。C 巧舌如簧:舌头像簧片一样灵动,发出虚伪的言辞,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 这里贬词褒用了。D.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于“我们”,属 褒贬误用。答案:B。 2.谦敬错位。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 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B.在博鳌论坛中,著名学者孔丽东就亚洲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给在 座的各位学者很多启示。 C.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 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何可欣在比赛中因失误而掉杠,比赛结束后潸然泪下,她的队友宽慰她说: “没关系,我们相信你的实力。不管出什么问题,我们都会鼎力相助的
此处属于误用对象。C.栉风沐雨: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只用于人。此处属 于误用对象。D.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使用正确。 答案:D。 解题指津 1.参透本义。对成语关键要参透本义,熟悉了就不会用错。 2.答前多思。作答不能草率,思维要瞻前顾后,认准了再动笔,这样才能减少 出错。 3.记住对象。哪些成语适用于人,哪些成语适用于物、适用于哪类物,要记忆 清晰,对号入座。 4.关注字眼。对于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细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 指修订,不能错解为“刊登”,而把整个词语错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 Ⅱ 误用褒贬,谦敬错位 考点透视 有些成语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 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命题者有时会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 注意辨析。 有些成语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是表敬之辞,应该用于他人。命 题者常常把两者作错位的设置,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典题例析 1.误用褒贬。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 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这种全方位的恶性竞争,只可能产生彻底的赢家和输家。而那些赢家也可能 因为谙熟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者。 C.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 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 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思维导引〗A.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多用为贬义。此 处褒贬不当。B.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钻营,像狗一般苟且偷生。比喻不顾廉耻, 为追求名利而无所不为。贬义词,这里用来修饰“功利主义者”是恰当的。C. 巧舌如簧:舌头像簧片一样灵动,发出虚伪的言辞,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 这里贬词褒用了。D.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于“我们”,属 褒贬误用。 答案:B。 2.谦敬错位。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 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B.在博鳌论坛中,著名学者孔丽东就亚洲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给在 座的各位学者很多启示。 C.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 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何可欣在比赛中因失误而掉杠,比赛结束后潸然泪下,她的队友宽慰她说: “没关系,我们相信你的实力。不管出什么问题,我们都会鼎力相助的
〖思维导引〗A.蓬荜生辉:谦词,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 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此处谦敬失当。B.一孔之见:指从一个小窟窿 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用于他人不当。C.移樽就教: 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使用正确 D.鼎力相助:指别人的大力相助。敬辞,用于“我们”不当。答案:C。 解题指津 1.分辨语境。对含有褒贬义或谦敬义的成语所在的语境要细加分辨,不能大而 化之。另外,褒贬是适用场合不同,敬谦则是适用对象不同。 2.熟悉词义。这两类成语大多数都源于古义,理解这类成语要掌握一定的文言 文知识 搭配不当,重复累赘 考点透视 个词语往往有约定俗成的搭配对象,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的规则,命题者会 故意设置错误的搭配对象来干扰考生。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 语不搭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却带了宾语等等。 重复累赘是指不明白成语的确切含义,从而造成使用的成语与句子中一些词的含 义重复。 典题例析 1.搭配不当。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 情依然历历在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 独树一帜。 C.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 一理凌乱的思绪。 D.那天放学回家,肚子已经抗议地打着鼓了,正当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食物时, 突然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块面包,我高兴极了。 〖思维导引〗A.历历在目: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用来形容抽象 的“亲情”不恰当。B.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形容 规模或气势盛大。一般修饰或补充动词,此处用来修饰“中华地方文化”不当。 C.忙里偷闲:在繁忙中勉强挤岀一点空闲。使用正确。D.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 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要求很迫切。不能用于比喻的本体事物。答案: 2.重复累赘。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民间与官方的各种交往中,都讲究人情的 有来有往,但官员的行贿受贿是不在此种交往范围之内的。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 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座谈会上,他的发言虽然不是高明的崇论宏议,但贴近实际,直指问题的实 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因而很受大家欢迎。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 值得我们敬佩
〖思维导引〗A.蓬荜生辉:谦词,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 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此处谦敬失当。B.一孔之见:指从一个小窟窿 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用于他人不当。C.移樽就教: 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使用正确。 D.鼎力相助:指别人的大力相助。敬辞,用于“我们”不当。 答案:C。 解题指津 1.分辨语境。对含有褒贬义或谦敬义的成语所在的语境要细加分辨,不能大而 化之。另外,褒贬是适用场合不同,敬谦则是适用对象不同。 2.熟悉词义。这两类成语大多数都源于古义,理解这类成语要掌握一定的文言 文知识。 Ⅲ 搭配不当,重复累赘 考点透视 一个词语往往有约定俗成的搭配对象,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的规则,命题者会 故意设置错误的搭配对象来干扰考生。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 语不搭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却带了宾语等等。 重复累赘是指不明白成语的确切含义,从而造成使用的成语与句子中一些词的含 义重复。 典题例析 1.搭配不当。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 情依然历历在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 独树一帜。 C.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 一理凌乱的思绪。 D.那天放学回家,肚子已经抗议地打着鼓了,正当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食物时, 突然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块面包,我高兴极了。 〖思维导引〗A.历历在目: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用来形容抽象 的“亲情”不恰当。B.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形容 规模或气势盛大。一般修饰或补充动词,此处用来修饰“中华地方文化”不当。 C.忙里偷闲:在繁忙中勉强挤出一点空闲。使用正确。D.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 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要求很迫切。不能用于比喻的本体事物。 答案: C。 2.重复累赘。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民间与官方的各种交往中,都讲究人情的 有来有往,但官员的行贿受贿是不在此种交往范围之内的。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 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座谈会上,他的发言虽然不是高明的崇论宏议,但贴近实际,直指问题的实 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因而很受大家欢迎。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 值得我们敬佩
〖思维导引〗A.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崇尚有来有往。“尚”与前文的“崇尚”语 意重复。B.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此处与前文的“从 根本上”重复了。C.崇论宏议: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此处与前文的“高明” 重复。D.妙笔生花:形容写作技 巧高超,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这里用来形容作家,使用正确。答案:D。 解题指津 1.思考语言习惯。要分辨搭配不当的毛病,除了了解该成语的意思之外,还要 注意语感,即语言习惯,如“与日俱增”不能修饰“竞技状态”。 2.细研成语本身。重复的语言往往也不合语言习惯,但审题时除了要细读前后 文句外,更要细研成语本身,看成语本身是否包含前后文句的意思。如上例中的 “釜底抽薪”本身就有“从根本上”的意思,与前文中的“从根本上”重复。 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考点透视 成语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命题者有时故意使成语的含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 语意产生矛盾,如果考生未能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就分辨不清。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因不明范围的大小所致。而命题者 故意把成语设置成与语境不相符合的情况,不讲范围,造成迷局 典题例析 1.自相矛盾。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 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B.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 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改革方案的初稿。 C.近年来,在种种灾难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 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D.一批逼真的文物仿制品出口到海外,被一些中国藏家以天价购买后又回流到 中国,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思维导引〗A.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这与句中“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相矛盾。B.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 说法。这与句中“初稿”相矛盾。C.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 防措施。这与句中“在种种灾难面前”相矛盾。D.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 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使用正确。 答案:D。 2.不合语境。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得过许多荣誉,也受过不少指责,对此,他都一笑置之,如同抹去头发上 的一缕蛛丝,依然我行我素,不为外界的评议所动 B.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 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C.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 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D.《西游记》被搬上荧屏后,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据 说他近期拟东山再起,出演《西游记续编》中的孙悟空
〖思维导引〗A.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崇尚有来有往。“尚”与前文的“崇尚”语 意重复。B.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此处与前文的“从 根本上”重复了。C.崇论宏议: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此处与前文的“高明” 重复。D.妙笔生花:形容写作技 巧高超,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这里用来形容作家,使用正确。 答案:D。 解题指津 1.思考语言习惯。要分辨搭配不当的毛病,除了了解该成语的意思之外,还要 注意语感,即语言习惯,如“与日俱增”不能修饰“竞技状态”。 2.细研成语本身。重复的语言往往也不合语言习惯,但审题时除了要细读前后 文句外,更要细研成语本身,看成语本身是否包含前后文句的意思。如上例中的 “釜底抽薪”本身就有“从根本上”的意思,与前文中的“从根本上”重复。 Ⅳ 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考点透视 成语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命题者有时故意使成语的含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 语意产生矛盾,如果考生未能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就分辨不清。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因不明范围的大小所致。而命题者 故意把成语设置成与语境不相符合的情况,不讲范围,造成迷局。 典题例析 1.自相矛盾。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 90 分钟与对手的激 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 3∶0 取得胜利。 B.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 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改革方案的初稿。 C.近年来,在种种灾难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 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D.一批逼真的文物仿制品出口到海外,被一些中国藏家以天价购买后又回流到 中国,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思维导引〗A.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这与句中“经过 90 分钟与对手的激战”相矛盾。B.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 说法。这与句中“初稿”相矛盾。C.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 防措施。这与句中“在种种灾难面前”相矛盾。D.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 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使用正确。 答案:D。 2.不合语境。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得过许多荣誉,也受过不少指责,对此,他都一笑置之,如同抹去头发上 的一缕蛛丝,依然我行我素,不为外界的评议所动。 B.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 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C.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 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D.《西游记》被搬上荧屏后,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据 说他近期拟东山再起,出演《西游记续编》中的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