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框架 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整个指标体系中,包含4个 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定量50个, 定性5个) (一)功能定位 指标1-7 定量指标:1-7 定量指标:8-11 13-15 (二)质量安全 指标8-15 定性指标:12 一、医疗质量 (三)合理用药 指标16-21 定量指标:16-21 定量指标:22-23 (四)服务流程 指标22-24 定性指标:24 (五)资源效率 指标25-26 定量指标:25-26 (六)收支结构 指标27-36 定量指标:27-36 运营效率 (七)费用控制 指标37-41 定量指标:37-4 (八)经济管理 指标42-43 定性指标:42-43 (九)人员结构 指标44-46 定量指标:44-4 (十)人才培养 指标47-49 定量指标:47-49 持续发展 (十一)学科建设 指标50 定量指标:50-51 (十二)信用建设 指标52 定性指标:52 (十三)患者满意度 指标53-54 定量指标:53-54 四、满意度评价 (十四)医务人员满意度 指标55 定量指标:55
5 一、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框架 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整个指标体系中,包含 4 个 一级指标、14 个二级指标、55 个三级指标(定量 50 个, 定性 5 个)
三级指标及指标导向一览表 序号 相关指标 指标导向 1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 监测比较 2下转患者人次数(门急诊、住院) 逐步提高 3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 监测比较 4出院患者手术占比▲ 逐步提高↑ 5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 逐步提高↑ 6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 逐步提高↑ 7特需医疗服务占比 监测比较 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逐步降低↓ 91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逐步降低↓ 监测比较 10单病种质量控制▲ 逐步降低↓ 11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 监测比较 12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及质量控制管理 监测比较 13|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逐步提高↑ 14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 逐步降低↓ 15|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 逐步提高↑ 16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 逐步提高↑ 1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 逐步降低↓ 18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 逐步提高↑
6 三级指标及指标导向一览表 序号 相关指标 指标导向 1 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 监测比较 2 下转患者人次数(门急诊、住院) 逐步提高↑ 3 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 监测比较 4 出院患者手术占比▲ 逐步提高↑ 5 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 逐步提高↑ 6 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 逐步提高↑ 7 特需医疗服务占比 监测比较 8 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逐步降低↓ 9 I 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逐步降低↓ 10 单病种质量控制▲ 监测比较 逐步降低↓ 11 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 监测比较 12 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及质量控制管理 监测比较 13 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 逐步提高↑ 14 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 逐步降低↓ 15 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 逐步提高↑ 16 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 逐步提高↑ 17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 逐步降低↓ 18 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 逐步提高↑
序号 相关指标 指标导向 19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 逐步提高↑ 20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 逐步提高↑ 21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逐步提高 22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 逐步提高↑ 23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 逐步降低↓ 24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 逐步提高 25每名执业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 监测比较 26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 监测比较 27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监测比较 28门诊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 监测比较 29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监测比较 30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 监测比较 31/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 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逐步提高 32辅助用药收入占比 监测比较 33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 逐步提高↑ 34万元收入能耗支出▲ 逐步降低↓ 35收支结余▲ 监测比较 36资产负债率▲ 监测比较 37医疗收入增幅 监测比较 38门诊次均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7 序号 相关指标 指标导向 19 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 逐步提高↑ 20 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 逐步提高↑ 21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 逐步提高↑ 22 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 逐步提高↑ 23 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 逐步降低↓ 24 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 逐步提高↑ 25 每名执业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 监测比较 26 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 监测比较 27 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监测比较 28 门诊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 监测比较 29 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监测比较 30 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 监测比较 31 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 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逐步提高↑ 32 辅助用药收入占比 监测比较 33 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 逐步提高↑ 34 万元收入能耗支出▲ 逐步降低↓ 35 收支结余▲ 监测比较 36 资产负债率▲ 监测比较 37 医疗收入增幅 监测比较 38 门诊次均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序号 相关指标 指标导向 39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40住院次均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41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42全面预算管理 逐步完善 43规范设立总会计师 逐步完善 44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监测比较 45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医师占比▲「逐步提高↑ 46医护比▲ 监测比较 47医院接受其他医院(尤其是对口支援医院、医联体 逐步提高↑ 内医院)进修并返回原医院独立工作人数占比 48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步提高 49医院承担培养医学人才的工作成效 逐步提高↑ 50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 逐步提高↑ 51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 逐步提高 52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等级 监测比较 53门诊患者满意度▲ 逐步提高↑ 54住院患者满意度▲ 逐步提高 55医务人员满意度▲ 逐步提高↑ 注:1.指标中加“▲”的国家监测指标 2指标导向是指该指标应当发生变化的趋势,供各地结合实际确定指标分值 时使用,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基准值或合理基准区间
8 序号 相关指标 指标导向 39 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40 住院次均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41 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42 全面预算管理 逐步完善 43 规范设立总会计师 逐步完善 44 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监测比较 45 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医师占比▲ 逐步提高↑ 46 医护比▲ 监测比较 47 医院接受其他医院(尤其是对口支援医院、医联体 内医院)进修并返回原医院独立工作人数占比 逐步提高↑ 48 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逐步提高↑ 49 医院承担培养医学人才的工作成效 逐步提高↑ 50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 逐步提高↑ 51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 逐步提高↑ 52 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等级 监测比较 53 门诊患者满意度▲ 逐步提高↑ 54 住院患者满意度▲ 逐步提高↑ 55 医务人员满意度▲ 逐步提高↑ 注:1.指标中加“▲”的国家监测指标。 2.指标导向是指该指标应当发生变化的趋势,供各地结合实际确定指标分值 时使用,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基准值或合理基准区间
二、医疗质量相关指标 医疗质量指标部分,共有4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 标,其中定量指标22个,定性指标2个,10个国家监测 指标。 (一)功能定位(指标1—7) 1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 【指标属性】定量指标 【计量单位】比值 【指标定义】 考核年度门诊患者人次数与同期出院患者人次数之 比 【计算方法】 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 门诊患者人次数 同期出院患者人次数 【指标说明】 (1)分子:此处门诊患者人次数是指所有门诊诊疗工 作的总人次数,统计界定原则是①按挂号数统计,包括门 诊、出诊、预约诊疗人次。患者一次就医多次挂号,按实 际诊疗次数统计,不包括一次挂号后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 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以及免疫接种、健康管理服务人 次数。②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在外出诊(不含 外出会诊)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人次统计。不包
9 二、医疗质量相关指标 医疗质量指标部分,共有 4 个二级指标,24 个三级指 标,其中定量指标 22 个,定性指标 2 个,10 个国家监测 指标。 (一)功能定位(指标 1—7) 1.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 【指标属性】定量指标 【计量单位】比值 【指标定义】 考核年度门诊患者人次数与同期出院患者人次数之 比。 【计算方法】 【指标说明】 (1)分子:此处门诊患者人次数是指所有门诊诊疗工 作的总人次数,统计界定原则是①按挂号数统计,包括门 诊、出诊、预约诊疗人次。患者一次就医多次挂号,按实 际诊疗次数统计,不包括一次挂号后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 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以及免疫接种、健康管理服务人 次数。②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在外出诊(不含 外出会诊)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人次统计。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