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以窥得一二。班杜拉全面地分析了自我调节机制,阐明了人们促成自身动机和行动的方式。这一工作对于人类洞察自身主体的几个基本问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对他人的示范能减轻来访者的恐惧症状这个过程的研究中,班杜拉发现,行为的改变和恐惧的唤醒很大程度上是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的,这导致班杜拉开始着手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一一探查自我参照的思想(self一referent thought)对心理功能的影响作用。 虽然,他仍继续研究与观察学习、自我调节、攻击行为以及心理治疗有关的理论问题,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班杜拉着重研究的是自我参照的思想如何影响行动和情感唤醒。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形成了人类功能的社会认知论。该理论在社会学习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作用。班杜拉认为,信念能使个体对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进行调控,“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班杜拉用这些信念勾勒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这五种能力分别是:符号表征、预测、替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人类的自我系统在人类的适应和行为改变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社会认知论的核心是主体能动观。按照这个观点,人是自我组织的、主动的、自我反省的和自我调节的,面不是仅由外界环境所塑造或由潜在内驱力所推动的反应机体。人类功能是主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动态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个三方互惠的因果模型中,人不仅受环境影响,同时也改变译者了环境。班杜拉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系统地阐明了杜会认知论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从这本书开始,班杜拉全面展开了对自我系统的研究。二、本书的体系与主要内容简介《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一社会认知论》一书共十章。第一日序章“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讨论三方互惠决定论,是全书最基本的理论框架。第二章“观察学习”和第三章“亲历学习”分别论述了人格形成的两种方式一间接学习和通过自身行为结果得到的直接学习,并对亲历学习作出了与行为主义根本不同的诠释。第四章“社会传播与创新”用观察学习解释了创新事物的社会传播过
.9译者序,程,并特别强调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传播过程的影响。第五章“预测的知识与预谋”则从亲历学习引申开去,提出反应结果引起学习还有其物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并阐述了各物理事件和各社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第六章“诱因动机因素”、第七章“替代性动机因素”和第八章“自我调节机制”分别阐述了人类相对独立的三个动机系统,即外部结果所构成的直接动机、替代性结果译所构成的间接动机以及个体自我生成的(self-generated)结果参与其中的自我调节机制。第九章专门考察了自我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自我效能”,总结了班杜拉80年代以来对自我信念的研究成果。本书的最后一童第十章“认知调节因素则从社会认知论的者角度讨论了知识的表征、思维的本质以及言语发展等认知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间题。与《社会学习理论》一书相比,本书的体系更为完善,视角更加开阔,不仅提出了三方互惠决定论的理论框架,而且超越了社会学习论中以观察学习为主的基调,更为关注主体的自我系统对人格的影响,并且宏观地分析了若于社会现实和认知问题。以序下就几个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I、三方互惠决定论逐步深入地分析研究人的认知因素及其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贯穿于班杜拉全部学术生涯的主线。在社会认知论中,班杜拉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思想模式,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该因果模型认为,人的行为、认知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B、P、E分别代表行为、主体、环境,双向箭头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主体与其行为之间的相互决定意味着:一方面,个体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情绪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地决定着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等。同样,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决定中,虽然环境状况作为行为的对象或现实条件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但行为也改变着环境以适应人的需要。主体与环境这一对相互决定的关系则表明,虽然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机能等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但环境的存在及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潜在的,并取决于主体的认知把握
10/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BK1KP4E三方互惠决定的因果模型三方互惠决定论包含着对人性的一种理解方式,即人一方面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如机遇的人生意义取决于个体的把握,另一方面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而不是无限自由的,如没有学过驾驶飞机的人不可能随意操纵飞机。理论家对人性的理解不仅决定了他的研究内容,也决定了他的研究方法。极端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性及其行为表现是环境的产物,他们就不会去研究人的自我指导能力,而他们的方法所提供的证据,也表明人的行为确实受到作为其结果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决定。因此,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论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他强调人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如符号化能力,预见能力、替代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2.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1)观察学习班杜拉曾作过一系列儿童攻击玩具娃娃的研究(1965),实验结果证实,人类无需惩罚或奖励就能形成新的行为。这与斯金纳的强化说相矛盾。班杜拉用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这个客观观实。观察学习是班杜拉所勾勒的五种人类基本能力中替代学习能译者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认为,观察学习主要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其中观察者将有关示范原型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转换成符号表征,作为观察者以后表现这种行为的内部指导。观察学习可以分为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指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如感觉通道、知觉活动、认知加工等贯注于示范事件的过程,它决定着个体从大量示范事件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以及从观察对象中获得什么信息。要通日序过观察他人进行学习,个体首先必须注意所要学习的事件。观察榜样的细致程度是决定学习示范事件的关键因素。例如,如果个体在观察榜样的时候,恰好体力匮乏,或者情绪不佳,则他们的学习很可能会受到削弱。同样,如果观察者因外界的其他刺激而分散了注
11译者序.意力,其学习过程也会受到影响。另外,榜样本身的特征也对观察者的注意过程有所影响。如果榜样运用了戏剧化的肢体动作或者颇具色彩的语言,那么观察者会更为注意他所示范的事件。同样,如果榜样有威望、外形极具魅力或者对所示范的任务有很强的能力,那么也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而观察者眼中的榜样与自己的相似性影响着观察者对榜样的认同,继而牵涉到他们对示范事件的注意译倾向性。如果注意过程之后没有紧接着发生保持过程,那么对观察学习来说,最先的注意过程就变得毫无作用。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将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转换成表象的(imaginal)或语者义—概念的(verbal-conceptual)符号表征并存储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其中,认知演练(cognitiverehearsal)起着重要作用。通日序俗地讲,认知演练就是将示范事件或行为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放一遍。保持过程以班杜拉提到的人类五个基本能力中的符号表征能力为基础。人们在一系列认知和语言过程中都需要运用符号表征能力:人们可以通过它来内化经验和经历、可以运用它来与别人交流、可以利用它解决问题,它还有利于人们预测未来事件并且构建以后的行为。可以说,表象和言语符号是未来行为的认知基础。观察学习的第三步是,观察者必须生成示范行为,即观察者在外显行为水平上实现示范行为的符号表征,它是一个不断接近的概念———匹配(conception一matching)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除了具备复制被观察事件的技能,动机也是必不可少的。动机过程,涉及行为反应的获得与表现的区分,是观察者在某种诱因驱动下表现由前三个过程中所获得的行为方式。例如,我们观看美国NBA篮球赛,常常观察到职业球员们所作的精彩的灌篮动作,但除非我们认为自已有能力做出类似的动作,否则我们根本不会去生成它们。但如果对于一个篮球运动员来说,通过观看这种精彩赛事,他们的球技就有可能得到提高。所以,操练被示范的行为可以促进观察学习;而观察者想像自己能成功复制被示范的动作,这也有利于他们的观察学习。如果观察者没有学习被示范行为的动机,那么注意和保持过程不会导致生成过程。对观察学习而言,强化并非必要因素。这是班杜拉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区别之一。班杜拉承认传统行为主义的动机因素、奖赏和惩罚所具有的效力,但他还增加了预期强化(promisedreinforcement)、观察者对其行动结果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符号表征以
12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1及替代强化的概念。替代强化源于对榜样的行为结果的观察。行为主义者曾将这些因素作为学习源,而班杜拉则对它们作了重新的界定,认为它们是人们表现已习得的行为的动机。(2)亲历学习在社会认知论看来,观察学习是人们形成思想和行动的一种途径,但该理论并没有否认通过直接经验得到的学习。班杜拉将通过反应结果面获得的学习称作亲历学习(enactivelearning)。与传统行为主义根本不同的是,社会认知论强调认知等主体因素在亲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前者则否定认知因素的存在,认为反应结果对行为的塑造是一个自动作用的过程。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人们对反应结果的功能价值的认识。首先,反应结果对反应主体具有信息价值。由反应结果引起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双向作用过程:个体从反应结果中得出关于结果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所指导的反应及其结果又有选择地加强或否定着这一认识,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个体的行为技能。所以,亲历学习也是个信息加工过程,可以被看作是观察学习的--个特例,只是观察对象从他人的行为转换成了自己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而且,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个体学会的是有关行为的抽象规则,而不是具体的反应方式。反应结果对反应主体还具有动机的功能。个体在行动之前,会预期行为的未来结果,这种预期通过符号形式表征于个体当前的认知表象中,就可以转化为当前行为的动机。所以,在亲历学习中,反应结果主要是作为居先的而不是后继的决定因素发挥作用。译者序班杜拉将由反应结果引起的试误学习和由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统一起来,宏观地探讨了创新事物的杜会传播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观察学习在社会水平上的意义。人的一切行为或技能,最初都必然是通过各行为领域内的先驱性个体的试误学习获得的,一旦这些行为或技能被一定范围内的个体习得而逐渐转变成人类的普遍经验,那么其他个体就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过程获得这些技能。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任何新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态度等都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符号环境。在社会认知论看来,符号的示范作用是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传播的关键,符号的观察学习(symbolicmodesofmodeling)具有广泛传播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