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总序步,自然科学各分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心理学研究突破禁区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为探讨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深入,文为打破传统的禁总和藩禽创造了条件。另外,随着哲学(尤其是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比如进化论思想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也为心理学总构筑正确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启发与指导。心理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心还是从内容看,都已今非昔比。自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度过了发展的婴儿期,现已长成跨学步的幼童。惟其尚幼,才会有21世纪的青春可期。心理学已成为当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终将在科学之林尽显风骚。让我们再把视线收至当代。一个不讳的事实是:由近代科学心理学发端于西方,西方学者比我们稍稍领先了几步。“他山之石,序可以攻玉。我们是积极的拿来主义者。我们希望从一种多元的视野中,以某种开放的气息,吸纳他人之长处,此所谓“大道多容”的心态,当为今日中国学人所取。当然,我们在做这件“拿来”的工作时,应该保持一分清醒,这又与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无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既具一般性,更具多样性的学科。一般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普遍性上,心理学以揭示此规律为己任。多样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多样性。心理现象并非缥缈之物,它是在人的诸多实践领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必然分枝繁茂,且多有交叉。另一多样性则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势必会在它们所研究和表述的心理学上打上各自的烙印,甚至在心理学的基础部分也难以避免,在那些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的领域则更是如此。这样说并不否认其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的共存关系,恰如生物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统一。因此,心理学也许是一门最具多样性的学科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在各个重要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学流派,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在最能体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基础心理学部分,更诞生了一批成熟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专著,所有这些,均应被视为人类知识库中的财富。把它们介绍给中国的学术界,可为中国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打开一扇赚望当代心理科
4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学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从而更好地把握心理科学的发展脉络。我们认为,这无论从促进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高中国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壮大我们的学术队伍,还是从推广、普及和深化心理学知识在智力开发与训练、人才培养与评估、人事与组织管理、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实践领域的运用,都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因此,基于上述种种思考,选译当代西方心理学名著的想法就自然产生了。而且我们设想,它应是一套成系列的丛书,其范围应尽可能地涵盖各个主要的心理学领域,以名家名著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的标准,试图使读者能从这套丛书中形成关于科学心理学的“主干”形象,并对当前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的这些想法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教授中酝酿并取得共识,旋即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赞同,继面迅速组成了选编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基于出版同类丛书国内尚无先例,为慎重计,我们又拜访了中国心理学界几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陈立、荆其诚、张厚桑、王避教授,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均表肯定与赞许,且欣然应允担任丛书的顾间。他们还对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原则和建议,一再鼓励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其语殷殷,其情切切。无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本套丛书名日“当代”,具体指近十余年来的作品,或是问世稍早,近年又再版流行者。时间是判断学术著作之生命力的良好尺度。但立足“当代”,与判断名著的时间间距的要求,两者之间显然是矛盾的。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平衡点。确定选择的时限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就是对两者的兼顾。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内在总学术价值的把握上。这正是编委会的工作重心所在。因此,那些既反映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对后继的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启序示意义,且为当今学者所公认的有影响的作品(含某些成熟的基础心理学的教科书),为本丛书的选择目标。全套丛书容量约25种,内容涉及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含智力理论)、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在三五年内陆续出版。现在,从动议至今仅及年余,“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的首批作品就奉献于读者面前了。选编委员会和译校者都尽了全力,当然不足之处终所难免。我们诚尽期盼心理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
总序与指正。在此译丛成书之际,我们尤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领导人的远见和决断使丛书得以迅速面世。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和副总编辑阮光页教授还亲自参加了选编委员会选编工作组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选编委员会工作的高效运转。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最后,我们想表达我们全体选编委员会同仁们最诚挚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编译这套丛书的最核心的初衷:今日播种西方译丛,为心的是来年收获中国的名著!随着新世纪曙光的到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高歌猛进,中国的心理学家既有能力也有信心,贡献于世界科学与文明更多创造性的成果。我们深信,待以时日,“当代中国心理学家名著译丛也会出现于西方!“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选编委员会序1999年10月15日
人一、作者生平简介及主要思想发展过程班社拉(AlbertBandura,1925一),美国心理学家。生于加拿大北部阿尔伯达省的蒙台尔镇。他在镇上惟一的一所学校里度过了他的小学和中学时期。由于教师和资源严重缺乏,那时候的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学。对班杜拉来说,当时所学的“大多数课本中的内容后来都过时了,惟独其间养成的自我主导性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班社拉的理论中,尤其是本书所阐述的社会认知论中有所感悟。1949年,班杜拉在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入美国爱渥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K·W·斯彭斯研究学习理论,于1951年和1952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3年,在维基台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之后,除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译者序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任该校心理学教授。期间,他还担任过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美国海军医疗所、美国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顾问,以及多种心理学杂志的编辑。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1年,当选为西方心理学会主席,并曾被加拿大心理学会授予荣誉主席的称号。1980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除此之外,他还曾获各种心理学组织授予的十余项荣誉,如美国心理协会为表彰其对心理科学的卓越贡献而颁发的“威廉·詹姆士奖”。1999年,由于其心理学思想对教育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须发了“桑代克奖”。班杜拉著作等身,除了《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1986)这本书,重要的有《青少
7译者序年的攻击行为》(Adolescent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SocialLearning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1963)《行为矫正的原理》(PrinciplesofBehaviorModification,1969)、《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Aggression:aSocialLearningAnalysis,1973),《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Theory,1977)、《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Self--Efficacy:theExercise of Control,1977)等。译班杜拉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的时候,正值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希尔斯(Sears,R.)担任该系的系主任。希尔斯当时研究的是社会行为的遗传因素和认同学习。他的工作影响了班杜拉。班杜拉和他的第一个博士生R·沃特斯开始了对社会学习和者攻击行为的现场研究。这项研究强调,示范模仿(modeling)在人类行为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正是这项研究导致班杜拉后来展I开了对观察学习机制和决定因素的实验研究。在对人类如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有了较多了解后,班杜拉又进一步拓展了他的工作,序开始研究人们如何抽象地模仿受规则支配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替代经验消除抑制行为。班杜拉对示范模仿的兴趣不断增强,这使他对这一重要现象的理论分析越来越深入。1963年,班杜拉与沃特斯合作出版了《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一书,首次提出了能解释间接学习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vicariousreinforcement)。班杜拉从此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成为这种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总结性的著作。社会学习论以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为基础,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人的符号表征能力是进行观察学习的前提保证,同时提出,人的认知调节对思想和行动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尽管班杜拉认识到人们的模仿(imitation)是有意识的,但此时他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强调的仍是外部环境的作用。斯坦福大学有着浓郁的合作气氮,班杜拉在此也与多位专家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其中一个项目对班杜拉后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该项目研究的是人们对自已应付威胁的能力的知觉如何影响神经递质和血液中由应激引起的荷尔蒙的释放。该研究结果表明,人们能够通过有关自我效能的信念来调节其生理激活水平。这一重大发现使班杜拉开始关注人类的自我调节能力。班杜拉兴趣广泛,这从他常常同时进行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