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意味若放松厂商数量固定的条件,同时第二个前提仍然存在),价格将会等于平均生 产成本。平均成本包括“正常”利润,即风则好保证企业在产业中生存的资本收益。如果价格 等于平均成本,每个厂商仅获得正常利润,那么这将是一个长期均衡,原因在于没有动力份 使新厂商进入或旧 商退出该产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如果因果关系的传递方向如汉设的那样,从结构到行为到绩效 那么出于政策目的,仅需显现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即可。例如,在张伯伦(Chamberlin) 的模型中,对行为作仅需合理的假定,即厂商所为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结论为:如牙 是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市场结构),那么,长期均衡点就会落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处(绩效) 总之,如果有迹象表明特定的产业结构与厂 商的超额利润关系密切,那么政府应该介入以阻 止形成这种产业结构。这样就避免了“直接调查史难对付的且大多无法觉察的市场行为过程 (凯布尔(Cable),1994). 随后发生了有名的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之争。哈佛学派信奉张伯伦(Chamberlin)的 垄断竞争模型。市场结构、垄断力量和政策效果常常是哈佛学派的兴趣所在。因此,贝恩 (Bain)和其他产业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进行政府干预. 芝加哥学派反对张伯伦的模型, 持最初的经典竞争模型,反对政府干预,同时认为没有必要把产业经济学看作是应用微观经 济学的分支 自从产业经济学家把结构看作是有影响力的甚至决定性的部分,他们的观点就被认为是 产业组织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 结构主义者提出的因果关系得到广泛的检验。这些实证工作的许多结论都是相互矛盾 的。例如,甚至 题如厂商规模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都存在明显的争议。基于厂商 规模(市场结构的衡量标准)和利润率(绩效的衡量标准)之间的荷单相关关系,海内斯 (Haines,1970)发现“在利润率最高的10、50、100个企业中,小型和中型企业多于大型 企业”。这个结果与鲍莫尔(Baumol,.1967),霍尔和韦斯(Hall and Weiss,1967)的研究结 里相后他们为及利能力省接取决王业横。巴库斯(M31s1Q6Q)的观占外这 个极端之间,他认为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盈利能力,但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是这样 对SCP的批判 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尽管这些争论引发了大量研究,并促进和深化了经济计量研究 方法的发展,但是,它们也加速了曾经是产业经济学核心的简单SCP范式的没落。SCP范 式受到了来自很多领域的抨击。在此我们列举出四条针对SCP范式的批评,它们并不相互 排斥,其中某些有若共同的作者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观点有关 芝加哥学派批评这 型缺三 理论性,而且偏离基本的新。 典价格理论太远(施 格 (Stigler),1968:戴维斯和莱昂斯(Davies and Lyons),1988)。1芝加哥学派认为,贝 恩(Bai)等人的经验研究即使是基于更现实的假设,他们也没有提出比传统的完全竞 争模型更有预力的模型。2另一点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CP范式中,高的集中度 (少数厂商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参见第5章)会导致合谋和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 芝加哥学派的德姆塞茨(Demset 1974)认为集中度越高的地方,厂商规模就越 更大规模的商会更有效率,正是这种较高的效率会导致较高的利润。显然,如果合 的结果是盈利能力的提高,那么政府干预是合意的。反之,如果较高的利润是较高的效 率带来的,那么政府干预会起到相反作用。 2 即使在SCP范式的研究中(如谢勒(Sche ),1970),结构主义者的线性观点也出现 了问题。例如,实践证明厂商的行为和绩效 响着市 场结构 中部分反向的因果关 系中,诸如产品差异化的行为可能会挤出某些厂商并由此改变市场结构:例如广告会用 米提高进入壁垒(考莫诺和威尔逊(Comanor and Wilson),1967)。这种“反结构主义 者”的观点视这个范式为重复的过程。谢勒(1970)总结了他人的成果,提出了该范式
期中(意味着放松厂商数量固定的条件,同时第二个前提仍然存在),价格将会等于平均生 产成本。平均成本包括“正常”利润,即刚好保证企业在产业中生存的资本收益。如果价格 等于平均成本,每个厂商仅获得正常利润,那么这将是一个长期均衡,原因在于没有动力促 使新厂商进入或旧厂商退出该产业。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如果因果关系的传递方向如假设的那样,从结构到行为到绩效, 那么出于政策目的,仅需显现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即可。例如,在张伯伦(Chamberlin) 的模型中,对行为作仅需合理的假定,即厂商所为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结论为:如果 是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市场结构),那么,长期均衡点就会落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处(绩效)。 总之,如果有迹象表明特定的产业结构与厂商的超额利润关系密切,那么政府应该介入以阻 止形成这种产业结构。这样就避免了“直接调查更难对付的且大多无法觉察的市场行为过程” (凯布尔(Cable),1994)。 随后发生了有名的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之争。哈佛学派信奉张伯伦(Chamberlin)的 垄断竞争模型。市场结构、垄断力量和政策效果常常是哈佛学派的兴趣所在。因此,贝恩 (Bain)和其他产业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进行政府干预。芝加哥学派反对张伯伦的模型,支 持最初的经典竞争模型,反对政府干预,同时认为没有必要把产业经济学看作是应用微观经 济学的分支。 自从产业经济学家把结构看作是有影响力的甚至决定性的部分,他们的观点就被认为是 产业组织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 结构主义者提出的因果关系得到广泛的检验。这些实证工作的许多结论都是相互矛盾 的。例如,甚至一个基本命题如厂商规模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都存在明显的争议。基于厂商 规模(市场结构的衡量标准)和利润率(绩效的衡量标准)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海内斯 (Haines,1970)发现“在利润率最高的 10、50、100 个企业中,小型和中型企业多于大型 企业”。这个结果与鲍莫尔(Baumol,1967), 霍尔和韦斯(Hall and Weiss,1967)的研究结 果相反,他们认为盈利能力直接取决于企业规模。马库斯(Marcus,1969)的观点处于这两 个极端之间,他认为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盈利能力,但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是这样”。 对 SCP 的批判 至少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尽管这些争论引发了大量研究,并促进和深化了经济计量研究 方法的发展,但是,它们也加速了曾经是产业经济学核心的简单 SCP 范式的没落。SCP 范 式受到了来自很多领域的抨击。在此我们列举出四条针对 SCP 范式的批评。它们并不相互 排斥,其中某些有着共同的作者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观点有关。 1 芝加哥学派批评这个模型缺乏理论性,而且偏离基本的新古典价格理论太远(施蒂格勒 (Stigler),1968;戴维斯和莱昂斯(Davies and Lyons),1988)。1 芝加哥学派认为,贝 恩(Bain)等人的经验研究即使是基于更现实的假设,他们也没有提出比传统的完全竞 争模型更有预测力的模型。2 另一点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 SCP 范式中,高的集中度 (少数厂商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参见第 5 章)会导致合谋和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 芝加哥学派的德姆塞茨(Demsetz,1974) 认为集中度越高的地方,厂商规模就越大; 更大规模的厂商会更有效率,正是这种较高的效率会导致较高的利润。显然,如果合谋 的结果是盈利能力的提高,那么政府干预是合意的。反之,如果较高的利润是较高的效 率带来的,那么政府干预会起到相反作用。 2 即使在 SCP 范式的研究中(如谢勒(Scherer),1970),结构主义者的线性观点也出现 了问题。例如,实践证明厂商的行为和绩效影响着市场结构。在这种部分反向的因果关 系中,诸如产品差异化的行为可能会挤出某些厂商并由此改变市场结构;例如广告会用 来提高进入壁垒(考莫诺和威尔逊(Comanor and Wilson),1967)。这种“反结构主义 者”的观点视这个范式为重复的过程。谢勒(1970)总结了他人的成果,提出了该范式
中的三个因素同时相互依懒的看法。(参见奥尔巴赫(Auerbach.1989),特别是第44-46 方对结构主义者观点的有力批判)。他的论点是“市场(无论是寡头垄断还是其他的 )参与者的行为不会年 独由 系列外生的市场参数决定 第4 ,按照凯布分 (Cable,1994)的观点,这些因果关系的问题正在摧毁SCP框架,导致了对统计研究 结果解释的不同看法。理论缺陷和经验缺陷彼此之间相互加强。然而,在结构、行为和 绩效这三个主题下考察产业和组织理论的观点仍占有一席之地。即使不考虑三者之间的 因果关系,结构、行为和绩效在目前的教材中仍保留了重要的篇章,正如它们在大多数 其它著名的产 业组织理论教科书中一样。 网址 关于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本章涉及的大部分理论,网站 优其有用。它提供了上干篇可供下载的文章、论文等资料。该网站是“经 济学研究论文”( ttp./ epec.org)的 部分,“为免费传播经济学研究而自愿作出巨大努力 由于该网站数据库太大了(例如,键入“结构行为锁效”将搜案到121个结果),因此有 必要使用非常窄的搜索限定,比如搜索特定作者的名字,或者也可同时加入一些关系紧密的 概念 有很多关于博论的网络资源,在此仅举出四例。第一,罗格A麦克凯恩(Roger A. MeCain)的新书《博弈论:策略分析的技术介绍》(Game Theory:AN& o the Analysis of Strategy(South-West,Mason,OH,2O03))的大部分内容可在g站 tp/villiam-king.wwwdrexeledu/top/co/game/game.html上看到. 第二,马丁·J·奥斯鲍恩(Martin J.Osborne)的技术含量稍高些的书《博弈论入门》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3)的引言a部分可以 在网站htp o.ca/ig看到 第 斯坦福在线百科全书htp:/plato..stanford.edu/提供了详尽的、极好的对博弈论的 介绍,包括很多有注解的参考文献以及其他网站的链接。 最后是一个由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迈克·绍(Mike Shor)维护的网站 www.gametheory.net。该网站有很多按层次和学科排列的其他博弈论网站的链接。 附录2.1 在本附录中,我们用代数方法给出一个博弈的例子,其中包含了在第6章中关于古诺 (Cournot)模型讨论的内容:此处引入它是为了证明除了用于支付矩阵和博弈树以外,代 数同样经常用于博弈论的研究和分析 已知的信息为:市场对家具制造业中程控伐木机上的专用刀片的需求函数是 0=250-3 (2.1) 这里Q和p分别代表需求量和价格。 我们知道在家具制造业中很多厂商都用到这种伐木机,但是只有两家制造商生产这种 专用刀片。而且这两家制造商生产工艺相 ,生产每单位产品的成本都是50欧元。他们道 过控制产量进行竞争,而且,其原材料供应链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在采购前必须同时决定生产 量。两家厂商所知的信息同我们所知的一致。 我们需要从均衡产出和利润方面推测出两家厂商竞争的结果
中的三个因素同时相互依赖的看法。(参见奥尔巴赫(Auerbach,1989),特别是第 44-46 页:对结构主义者观点的有力批判)。他的论点是“市场(无论是寡头垄断还是其他的 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不会单独由一系列外生的市场参数决定”(第 46 页)。按照凯布尔 (Cable,1994)的观点,这些因果关系的问题正在摧毁 SCP 框架,导致了对统计研究 结果解释的不同看法。理论缺陷和经验缺陷彼此之间相互加强。然而,在结构、行为和 绩效这三个主题下考察产业和组织理论的观点仍占有一席之地。即使不考虑三者之间的 因果关系,结构、行为和绩效在目前的教材中仍保留了重要的篇章,正如它们在大多数 其它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中一样。 网址 关于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本章涉及的大部分理论,网站 http://ideas.repec.org/尤其有用。它提供了上千篇可供下载的文章、论文等资料。该网站是“经 济学研究论文”(http://repec.org)的一部分,“为免费传播经济学研究而自愿作出巨大努力”。 由于该网站数据库太大了(例如,键入“结构 行为 绩效”将搜索到 121 个结果),因此有 必要使用非常窄的搜索限定,比如搜索特定作者的名字,或者也可同时加入一些关系紧密的 概念。 有很多关于博弈论的网络资源,在此仅举出四例。第一,罗格·A·麦克凯恩(Roger A. McCain)的新书《博弈论:策略分析的技术介绍》(Game Theory: A Nontechn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sis of Strategy(South-West,Mason,OH,2003))的大部分内容可在网站 http://william-king.www.drexel.edu/top/eco/game/game.html 上看到。 第二,马丁·J·奥斯鲍恩(Martin J. Osborne)的技术含量稍高些的书《博弈论入门》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3))的引言部分可以 在网站 http:// www.chass.utoronto.ca/~osborne/igt/上看到。 第三,斯坦福在线百科全书 http://plato.stanford.edu/提供了详尽的、极好的对博弈论的 介绍,包括很多有注解的参考文献以及其他网站的链接。 最后是一个由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迈克·绍(Mike Shor)维护的网站 www.gametheory.net。该网站有很多按层次和学科排列的其他博弈论网站的链接。 附录 2.1 在本附录中,我们用代数方法给出一个博弈的例子,其中包含了在第 6 章中关于古诺 (Cournot)模型讨论的内容;此处引入它是为了证明除了用于支付矩阵和博弈树以外,代 数同样经常用于博弈论的研究和分析。 已知的信息为:市场对家具制造业中程控伐木机上的专用刀片的需求函数是: 2 1 Q 250 (2.1) 这里 Q 和 p 分别代表需求量和价格。 我们知道在家具制造业中很多厂商都用到这种伐木机,但是只有两家制造商生产这种 专用刀片。而且这两家制造商生产工艺相似,生产每单位产品的成本都是 50 欧元。他们通 过控制产量进行竞争,而且,其原材料供应链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在采购前必须同时决定生产 量。两家厂商所知的信息同我们所知的一致。 我们需要从均衡产出和利润方面推测出两家厂商竞争的结果
根据第3章的解释,当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时,厂商所获利润最大, 其中: MR .dTR do 就是说,边际收益是指产量的微小变化引起的总收益变化,且有: MC= drc 就是说,边际成本是指产量的微小变化引起的总成本变化
根据第 3 章的解释,当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时,厂商所获利润最大, 其中: dQ dTR MR 就是说,边际收益是指产量的微小变化引起的总收益变化,且有: dQ dTC MC 就是说,边际成本是指产量的微小变化引起的总成本变化
第3章新古典企业理论 3.1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目的如下: ◆回顾新古典企业理论及对它的批判一特别关注利润最大化 ◆通过讨论经理理论与委托一代理理论来分析对这些批判的早期新古典回应 ◆思考一些最新发展(比如新经济中的企业)和新古典理论在解释创新方面的无能为力 32新古典企业理论回顾 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相对应,企业理论(又称厂商理论)已取得巨大发展,而不是像 从前那样仅仅把企业描述成一个在无限永恒的环境中运行的自动装置或单纯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里匣子”。尽管在其种程府上以前这种观占在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仍右影响力,但 许多其它观点也在广泛流 。现在企业被看作一个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 更加复杂的组 织,或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多行为的关系体。交易、技术和契约的作用己经越来越受到 不同学派不同程度的关注。 钱德勒(Chandler,1992a,b)在几篇文章中提到了四种“公认的企业理论”,它们是 新古典理论、秀托一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溜化理论。另外,在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中 特别重要的是经理理论。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虽然仍为确立,但它作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应用 的 个例子还是很有趣的。在简要回顾新古典企业理论 后, 章将讨论经理理论和委打 代理理论,作为对新古典范式的早期回应。第4章将详细讨论其他的企业理论,比如交易成 本理论与合作博奔理论。 3.21企业的目标 利湘品大化 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竞争均衡范式就一直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主要代表。根据这个 范式 ◆在所有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等的。 ◆这种均衡是通过价格调整达到的。 ◆个体主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企业(或其所有者、经理人)将要素投入价格视为给定 在一些经济学家,如瓦尔拉斯(Walras),马尔(Marshall)和杰文斯(Jevons)的努力 下,在19世纪下半叶,这种范式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新古典理论。他们引进了边际的概念和 数学方法,并将它们运用到分析中。其中最先介绍这种方法的是瓦尔拉斯,他在1874年出版 了高度程式化的竞争均衡范式,许多现代数学经济学家,如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eu, 1954)的观点就是源自于瓦尔拉斯。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行为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里我们简要讨论利润最大 化这个目标的含义、限制和达到这个目标可供选择的办法。 根据新古典的观点,企业是一个抽象事物,是一个理想的商业形式,它的存在可以简 单地用创造利润这个纯粹的经济动机所解释。一般米说,利润是在给定的市场上以给定的价 格通过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务满足需要而获得的。企业的法律特征和组织特征是不重要的。指 导它运作的唯一目标是对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 小化) 因此,新古典企业是在给定的外生环境中运作的一个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实体 它被描述成一个展现投入和产出之间关系的简单静态函数,只要投入价格在投入市场或者要 素市场上是已知的,成本就可以从生产函数中推导出来。收入可以从需求表中推导出来。需 求表显示了消费者區意以不同单价购买产品的数量。实际上支付的价格乘以购买的数量就是
第3章 新古典企业理论 3.1 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目的如下: ◆ 回顾新古典企业理论及对它的批判——特别关注利润最大化 ◆ 通过讨论经理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对这些批判的早期新古典回应 ◆ 思考一些最新发展(比如新经济中的企业)和新古典理论在解释创新方面的无能为力 3.2 新古典企业理论回顾 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相对应,企业理论(又称厂商理论)已取得巨大发展,而不是像 从前那样仅仅把企业描述成一个在无限永恒的环境中运行的自动装置或单纯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黑匣子”。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以前这种观点在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仍有影响力,但 许多其它观点也在广泛流传。1 现在企业被看作一个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更加复杂的组 织,或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多行为的关系体。交易、技术和契约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 不同学派不同程度的关注。 钱德勒(Chandler,1992a,b)在几篇文章中提到了四种“公认的企业理论”,它们是 新古典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演化理论。另外,在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中 特别重要的是经理理论。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虽然仍为确立,但它作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应用 的一个例子还是很有趣的。在简要回顾新古典企业理论之后,本章将讨论经理理论和委托- 代理理论,作为对新古典范式的早期回应。第4章将详细讨论其他的企业理论,比如交易成 本理论与合作博弈理论。 3.2.1 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竞争均衡范式就一直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主要代表。根据这个 范式: ◆ 在所有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等的。 ◆ 这种均衡是通过价格调整达到的。 ◆ 个体主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企业(或其所有者、经理人)将要素投入价格视为给定 的。 在一些经济学家,如瓦尔拉斯(Walras),马歇尔(Marshall)和杰文斯(Jevons)的努力 下,在19世纪下半叶,这种范式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新古典理论。他们引进了边际的概念和 数学方法,并将它们运用到分析中。其中最先介绍这种方法的是瓦尔拉斯,他在1874年出版 了高度程式化的竞争均衡范式。许多现代数学经济学家,如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eu, 1954)的观点就是源自于瓦尔拉斯。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行为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里我们简要讨论利润最大 化这个目标的含义、限制和达到这个目标可供选择的办法。 根据新古典的观点,企业是一个抽象事物,是一个理想的商业形式,2 它的存在可以简 单地用创造利润这个纯粹的经济动机所解释。一般来说,利润是在给定的市场上以给定的价 格通过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务满足需要而获得的。企业的法律特征和组织特征是不重要的。指 导它运作的唯一目标是对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的渴望。 因此,新古典企业是在给定的外生环境中运作的一个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实体。 它被描述成一个展现投入和产出之间关系的简单静态函数,只要投入价格在投入市场或者要 素市场上是已知的,成本就可以从生产函数中推导出来。收入可以从需求表中推导出来。需 求表显示了消费者愿意以不同单价购买产品的数量。实际上支付的价格乘以购买的数量就是
企业的收入。企业会生产的数量就是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利润是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差额 (即T=TRT℃)。只要最后一单位的产品(边际产出)能够增加总利润,企业就会继续增 产出。如果从销售最后一单位产品获得的收入大于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的成本(边际成本 那么 就会继续增加。当最后 不再增加利润时 即当边际收益(MR 于边际成本(C)时 一利润是最大化的。这可以写作: A,AR_△C=0 (3.1) AO△0△O 这里,表示公治衣示出一单位母致的利变化。ARAQ和A7CAQ分别是 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当生产的多一单位的产出不再增加利润对(也就是当 O0时.可以得到MR.C-. 用公式来表示,企业行为不能显示企业在决策过程中的大量失误。只要假定前提是成立 的(尤其是假定企业拥有信息),那么作为一个利润最大化者,它就会在MR-MC时组织运 作。 32.2利润最大化的障碍 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新古典理论者和其批判者就已经开始怀疑利润最大化原则。在此 我们讨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MR=MC不是企业决策者的刻意目标: 信息(尤其是关于未来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这就违背了理论中的基础假设:企业组织的复 杂性可能阻止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三个方面的讨论不是互相排斥的。比如,信息的缺乏或 者是信息传递过 程中的扭曲就其自身而言都构 润最大化的障碍,此外,它们还从另夕 两个方面阻碍了利润最大化 决策者的目标不是MR=MC 1939年,霍尔和希契(Hall and Hitch,1939)首先对新古典理论中的利润最大化提出了 桃战。4他们的著作参考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张伯伦(Chamberlin,1933)和罗 ,1933)在1933年的研究成果。在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作者表示“边际收益” 和“平均收益”的精确边 是难以 的 年且对所面对的需求曲线的本质提出了质疑。然 而,他们主要的批评集中于企业家行为会导致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新古典理论原则。 霍尔和希契对这一原则的异议来自于一个对制造企业怎样决定价格和产出的小样本问卷调 查结果。这项研究最显著的结果是,接受调查的,目标不是根据MC等于MR实现利润最大化: 相反,他们应用一种霍尔和希契称之为“全成本”的原则。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这个原则 通常根据以下方法 计算 :以每单位的“直接 成本为基础, 管理 用(或“间 接”成木)和传统的利润附加(通常是百分之十)。根据被采访者所说,“全成本”原则使 业收取了“正确的”价格或“应该收取”的价格。(霍尔和希契,1939,第19页)。如果达到 的利润最大化是应用“全成本”原则的结果,它仅仅是“偶然”的。 有很多传统的辩护者反对质疑MR=MC原则。首先,传统允许的利润本身可能是可变的。 因此当需求下降时, 利润会被接受并且价格也 。尽管不 是完全遵从利润最大化 原则,但反映的方向是一致的。第二,在缺乏完备的知识和数据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可能 是偶然的,但是那些有着最好直觉或能作出最有猜测的决策者,即产业中的成功企业管理人 员会作出最接近MR=MC的决策。那些没有接近这个利润水平的企业很可能会离开产业。即
企业的收入。企业会生产的数量就是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利润是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差额 (即π=TR-TC)。只要最后一单位的产品(边际产出)能够增加总利润,企业就会继续增加 产出。如果从销售最后一单位产品获得的收入大于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的成本(边际成本), 那么产出就会继续增加。当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再增加利润时——即当边际收益(MR)等 于边际成本(MC)时——利润是最大化的。这可以写作: 0 Q TC Q TR Q (3.1) 这里,表示 Q 表示产出增加一单位导致的利润变化; TR / Q 和 TC / Q 分别是 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当生产的多一单位的产出不再增加利润对(也就是当 Q =0时),可以得到MR-MC=0。 用公式来表示,企业行为不能显示企业在决策过程中的大量失误。只要假定前提是成立 的(尤其是假定企业拥有信息),那么作为一个利润最大化者,它就会在MR=MC时组织运 作。 3.2.2 利润最大化的障碍3 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新古典理论者和其批判者就已经开始怀疑利润最大化原则。在此, 我们讨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MR=MC不是企业决策者的刻意目标; 信息(尤其是关于未来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这就违背了理论中的基础假设;企业组织的复 杂性可能阻止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三个方面的讨论不是互相排斥的。比如,信息的缺乏或 者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就其自身而言都构成了利润最大化的障碍,此外,它们还从另外 两个方面阻碍了利润最大化。 决策者的目标不是MR=MC 1939年,霍尔和希契(Hall and Hitch,1939)首先对新古典理论中的利润最大化提出了 挑战。4 他们的著作参考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张伯伦(Chamberlin,1933)和罗 宾逊(Robinson,1933)在1933年的研究成果。在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作者表示“边际收益” 和“平均收益”的精确边界是难以判断的,并且对所面对的需求曲线的本质提出了质疑。然 而,他们主要的批评集中于企业家行为会导致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新古典理论原则。 霍尔和希契对这一原则的异议来自于一个对制造企业怎样决定价格和产出的小样本问卷调 查结果。这项研究最显著的结果是,接受调查的,目标不是根据MC等于MR实现利润最大化; 相反,他们应用一种霍尔和希契称之为“全成本”的原则。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这个原则 通常根据以下方法计算:以每单位的“直接”成本为基础,再加上将一般管理费用(或“间 接”成本)和传统的利润附加(通常是百分之十)。根据被采访者所说,“全成本”原则使企 业收取了“正确的”价格或“应该收取”的价格。(霍尔和希契,1939,第19页)。如果达到 的利润最大化是应用“全成本”原则的结果,它仅仅是“偶然”的。 有很多传统的辩护者反对质疑MR=MC原则。首先,传统允许的利润本身可能是可变的。 因此当需求下降时,较低的利润会被接受并且价格也会降低。尽管不是完全遵从利润最大化 原则,但反映的方向是一致的。第二,在缺乏完备的知识和数据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可能 是偶然的,但是那些有着最好直觉或能作出最有猜测的决策者,即产业中的成功企业管理人 员会作出最接近MR=MC的决策。那些没有接近这个利润水平的企业很可能会离开产业。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