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 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杨风禄著
人力资本 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杨风禄著
作者简介 杨风禄,1962年生于山东招远,1980-1984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学院政治 系并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4-1999年于山东莱阳农学院任讲师、副教授,讲 授政治经济学,1992-1999年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山东 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参加编写和合作出版的著作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过渡经济 中的混合所有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经济学》 等;先后在《天津社会科学》、《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山东大学 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作者简介 杨风禄,1962 年生于山东招远,1980-1984 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学院政治 系并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4-1999 年于山东莱阳农学院任讲师、副教授,讲 授政治经济学,1992-1999 年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山东 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参加编写和合作出版的著作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过渡经济 中的混合所有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经济学》 等;先后在《天津社会科学》、《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山东大学 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序 风禄博士的专著《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 础上完善而成的。现在终于就要出版了,作为他的导师,心里着实为他高兴,并 欣然应允为他作序。 制度是一种由人选择、制定的行为规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制度的存在对于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维系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雨 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活跃的领域,甚至可以说, 亚当·斯密以来的200多年的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诚如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卢瑟福所言:把与制度及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纳入经济 学科的努力,贯穿经济思想史的始终。无数的经济学研究者们都在努力地思考或 寻找一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风禄这部著作的宗台也在于此。 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是:我们需要什么 样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作者 所要讨论的正是这其中的题目之一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这是一个从古 典经济学时代到现在始终令人兴奋、分歧颇多的题目。作者从人本主义观念和立 场出发,用剩余的“生产”来解释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逻辑一致地证明和坚 持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一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制度。尽管未必每个人都同意 作者的观点,但是,文中清新的立场以及独特的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而且,作者以一个经济学人应有的真诚,既有对古典经济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反思, 也有对现代经济学主流思想的批评和反叛。正如波普尔、库恩等人告诉我们的, 这是人类知识继承、积累和发展的不变路径。 无论是否有人说过,事实上,理论只有与现实相联系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正如科斯所主张的,经济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不但应当是“易于处理的”, 而且必须是“真实的”。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倍受 困扰”(科斯语)。其实,“倍受困扰的”又何止只是前提假设?在当前的理论研 究中,为了使问题“易于处理”而放弃前提假设的“真实性”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此不同的是,本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跳出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 也没有堆砌过多的理论假设,而是从一些基本的经济事实出发,推论出自己的结
序 风禄博士的专著《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 础上完善而成的。现在终于就要出版了,作为他的导师,心里着实为他高兴,并 欣然应允为他作序。 制度是一种由人选择、制定的行为规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制度的存在对于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维系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活跃的领域,甚至可以说, 亚当·斯密以来的 200 多年的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诚如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卢瑟福所言:把与制度及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纳入经济 学科的努力,贯穿经济思想史的始终。无数的经济学研究者们都在努力地思考或 寻找一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风禄这部著作的宗旨也在于此。 20 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是:我们需要什么 样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作者 所要讨论的正是这其中的题目之一 ——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这是一个从古 典经济学时代到现在始终令人兴奋、分歧颇多的题目。作者从人本主义观念和立 场出发,用剩余的“生产”来解释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逻辑一致地证明和坚 持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制度。尽管未必每个人都同意 作者的观点,但是,文中清新的立场以及独特的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而且,作者以一个经济学人应有的真诚,既有对古典经济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反思, 也有对现代经济学主流思想的批评和反叛。正如波普尔、库恩等人告诉我们的, 这是人类知识继承、积累和发展的不变路径。 无论是否有人说过,事实上,理论只有与现实相联系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正如科斯所主张的,经济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不但应当是“易于处理的”, 而且必须是“真实的”。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倍受 困扰”(科斯语)。其实,“倍受困扰的”又何止只是前提假设?在当前的理论研 究中,为了使问题“易于处理”而放弃前提假设的“真实性”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此不同的是,本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跳出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 也没有堆砌过多的理论假设,而是从一些基本的经济事实出发,推论出自己的结
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也希望探讨一个“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许多人已经指出:对于经济学问题,如果把它理解为仿佛是一个自然科学的 问题,那是不合适的。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对于经验科学,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曾 经指出: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或所有‘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 其真和伪的。记得张五常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明:任何经验科学的发展都可以用以 下标准来判断:它的假说被确凿的事实检验了多少次?按照这个标准,经济学可 能并不成功。由此而论,我们更能够从这篇论文中体会到作者所做的建设性努力。 读者所拿到的这本书,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学问人的作品。接触过作者的人 都知道,他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然后又能够坐下来认真看书的人。由于是站在 前人肩膀上的独立思考之作,这篇论文的特点是以思想性见长,想必读者在阅读 中是会自己发现的。 另外,我们应该提倡用浅显的方式来表达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这方面 的努力一定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这并非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与文 章的不足之处相比,我更愿意肯定作者的探索精神,而且期待者他新的成果。 朱光华 2007年8月于南开大学
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也希望探讨一个“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许多人已经指出:对于经济学问题,如果把它理解为仿佛是一个自然科学的 问题,那是不合适的。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对于经验科学,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曾 经指出: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或所有‘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 其真和伪的。记得张五常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明:任何经验科学的发展都可以用以 下标准来判断:它的假说被确凿的事实检验了多少次?按照这个标准,经济学可 能并不成功。由此而论,我们更能够从这篇论文中体会到作者所做的建设性努力。 读者所拿到的这本书,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学问人的作品。接触过作者的人 都知道,他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然后又能够坐下来认真看书的人。由于是站在 前人肩膀上的独立思考之作,这篇论文的特点是以思想性见长,想必读者在阅读 中是会自己发现的。 另外,我们应该提倡用浅显的方式来表达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这方面 的努力一定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这并非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与文 章的不足之处相比,我更愿意肯定作者的探索精神,而且期待着他新的成果。 朱光华 2007 年 8 月于南开大学
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内容提要 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也包括在早期社会的经济生活中,长期流行并占统治 地位的观念是“资本”主义的,或是“资本”本位的。作为这种观念的逻辑上的 延伸,资本所有者或股东被“天然地”视为企业剩余的索取者。随者生产力、 生产的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随着人们对生产性质,对经济组织的性质的认识上 的深化,这种正统的观念正在日益失去其“合理”的性质。另一方面,在日渐流 行开来的现代经济观念和现代企业理论中,特别是在产权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企 业理论中,一种趋于成为主流的观念认为: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成为企业的剩余索 取者。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企业家的行为更重要、更难监督。让企业家成为企业的 剩余索取者,就是要以激励的手段或激励性制度安排,来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 (或效率问题)。 但是,如此的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真的能够奏效吗?企业中的另一组的行 为主体一企业的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努力果真不重要吗?更进一步地,在现代企 业实践中,企业的经营者煞费心机地要调动他的员工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诸多 探索和尝试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否是多余的无谓之举?企业究竞需要什么样 的激励制度,什么样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如此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现代企 业理论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重大缺 憾,也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的重要表现。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企业激励性制度安排的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初步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求弥补现存理论的不足。 人力资本理论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充其量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而且
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内 容 提 要 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也包括在早期社会的经济生活中,长期流行并占统治 地位的观念是“资本”主义的,或是“资本”本位的。作为这种观念的逻辑上的 延伸,资本所有者或股东被“天然地”视为企业剩余的索取者1 。随着生产力、 生产的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随着人们对生产性质,对经济组织的性质的认识上 的深化,这种正统的观念正在日益失去其“合理”的性质。另一方面,在日渐流 行开来的现代经济观念和现代企业理论中,特别是在产权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企 业理论中,一种趋于成为主流的观念认为: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成为企业的剩余索 取者。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企业家的行为更重要、更难监督。让企业家成为企业的 剩余索取者,就是要以激励的手段或激励性制度安排,来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 (或效率问题)。 但是,如此的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真的能够奏效吗?企业中的另一组的行 为主体——企业的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努力果真不重要吗?更进一步地,在现代企 业实践中,企业的经营者煞费心机地要调动他的员工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诸多 探索和尝试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否是多余的无谓之举?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 的激励制度,什么样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如此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现代企 业理论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重大缺 憾,也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的重要表现。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企业激励性制度安排的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初步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求弥补现存理论的不足。 人力资本理论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充其量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而且 1 持这种观念的中外经济学家迄今大有人在,其数量之众使我们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但密尔顿·弗 里德曼显然能够作为他们的代表。他的有关观点可参《弗里德曼文萃》第 44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