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空间配置,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随着 经济发展和要素的流 产业布局理论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 本章产业布局有四节内容,第1节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主要介绍产业布局的理论、产 业布局理论的发展和后起国的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机制。第2 节区域布局效果评价,主要介绍区域产业布局的评价方法。第3节产业发展规划与高新技术 产业布局,主要介绍我围高新技术立业开发风的速设和发展。第4节聚生效成与风战经济发 展, 主要分析聚集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实证分析 14.1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产业空 间分布规律,为合理布局提供规划方案和政策等。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生产活 动与科学技术发展到 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产业革命导致了产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已有的 思想已无法解决门类繁多的产业如何合理布局的问题,由此产业革命从实践角度产生了对产 业布局理论的强烈需求:而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在理论上为产业布 局理论的形成准备了基础。随若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布局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 并不断完善。 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 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产业如何在空间合理布局问题日显重要,这时仅以地理环境解释 经济分布和地区经济差异,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对实际的社会经济活动也难以起到指导 作用。在此背下,古典反位理论逐先形成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 系》一书,提出了孤立国图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并 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 置点时,要把运铃因素考虑进来,容易腐烂、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要安排在中心城市 附近,如生产鲜菜、牛奶等:需粗放经营的可安排在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方,如放牧等。这 就是著名的农业图层理论。如图141所示,杜能研究的虽然是农业区位理论,但给西方许 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启发。 图14-1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 三圆农作圈 答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 林业圈
14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空间配置,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随着 经济发展和要素的流动,产业布局理论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章产业布局有四节内容,第 1 节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主要介绍产业布局的理论、产 业布局理论的发展和后起国的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机制。第 2 节区域布局效果评价,主要介绍区域产业布局的评价方法。第 3 节产业发展规划与高新技术 产业布局,主要介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第 4 节聚集效应与区域经济发 展,主要分析聚集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实证分析。 14.1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产业空 间分布规律,为合理布局提供规划方案和政策等。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生产活 动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产业革命导致了产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已有的 思想已无法解决门类繁多的产业如何合理布局的问题,由此产业革命从实践角度产生了对产 业布局理论的强烈需求;而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在理论上为产业布 局理论的形成准备了基础。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布局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 并不断完善。 1、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 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产业如何在空间合理布局问题日显重要,这时仅以地理环境解释 经济分布和地区经济差异,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对实际的社会经济活动也难以起到指导 作用。在此背景下,古典区位理论逐步形成。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82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 系》一书,提出了孤立国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并 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 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容易腐烂、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要安排在中心城市 附近,如生产鲜菜、牛奶等;需粗放经营的可安排在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方,如放牧等。这 就是著名的农业圈层理论。如图 14-1 所示,杜能研究的虽然是农业区位理论,但给西方许 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启发。 图 14-1 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O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 论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该理论认为 业布局主要受到 带动费和 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 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如钢铁、制糖等,这类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在运费最低点上。韦 伯将龙哈特(佩,Launhardt)提出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他假定有几个原燃 料地,划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其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m:(i=1.2.,。,)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料 燃料重量:工,为i原料、燃料的运距:n为产品运距。韦伯认为劳动费也是影响工业布局 的重题因素,对劳动费在牛产成本中占很大出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带动费在成本中所占出 重大的工业部门,如珠宝首饰业 ,纺织业算 运费最低点不 定是生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 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最优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 费指数的概念。 劳动费指数一制成品重量(吨) 若动费《口点】 与运费最低区位相比较,工厂布局应该是劳动费最低点,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所 节约的劳动费,则最优区位为劳动费最低点,而非运费最低点。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包 产生影响。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 济利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企业的种类和结构,另一方面取决 于聚集的规模。 2、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自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产业发展的实践又不断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课题,产 业布局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研究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 各有其侧重点,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泥理论 成本学派理论的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的主要代 表人物就是韦伯。韦伯之后,美国学者胡佛(E·Hoove))于1931年、1948年分别写了《区位 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对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成为成本学 派的又一重要人物。他认为:()如果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 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讫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 场费用。这就是胡佛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它为大城市工业集中提供了依据。(②) 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转 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 部分 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的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这就是胡佛的转运点区位论,这一理论是对工业布局理论的重要贡献,为人们在港口布 局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有利(W·Re11v)、艾萨德(W·Lsard)等也是成本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赖利对产品交换的不同价格政策对工业区位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深人研究。艾萨 德根据韦伯理论 不切实际的假设,对运输指向的工业作了更详尽的分析 (2)市场学派理论 市场学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把企业安排在利润 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 1909 年撰写的《工业区位 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 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 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如钢铁、制糖等,这类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在运费最低点上。韦 伯将龙哈特(W.Launhardt)提出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他假定有几个原燃 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n i MinF f Min 1 ( miri+rk) 其中:F 为单位产品总运费,ƒ为运费率; mi (i=1,2,..,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 i 原料、 燃料重量; ri为 i 原料、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韦伯认为劳动费也是影响工业布局 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 重大的工业部门,如珠宝首饰业、纺织业等,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 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最优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 费指数的概念。 劳动费指数= 制成品重量(吨) 劳动费(马克〕 与运费最低区位相比较,工厂布局应该是劳动费最低点,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所 节约的劳动费,则最优区位为劳动费最低点,而非运费最低点。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 产生影响。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 济利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企业的种类和结构,另一方面取决 于聚集的规模。 2、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自 19 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产业发展的实践又不断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课题,产 业布局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研究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 各有其侧重点,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 成本学派理论的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的主要代 表人物就是韦伯。韦伯之后,美国学者胡佛(E·Hoove)于 1931 年、1948 年分别写了《区位 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对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成为成本学 派的又一重要人物。他认为:(1)如果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 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讫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 场费用。这就是胡佛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它为大城市工业集中提供了依据。(2) 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 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的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这就是胡佛的转运点区位论,这一理论是对工业布局理论的重要贡献,为人们在港口布 局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有赖利(W·Relly)、艾萨德(W·Lsard)等也是成本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赖利对产品交换的不同价格政策对工业区位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深人研究。艾萨 德根据韦伯理论,排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对运输指向的工业作了更详尽的分析。 (2)市场学派理论 市场学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把企业安排在利润 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
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的安排。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 费尔(Saf£1e)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他认为: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 地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均衡点 研究市场网络 里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Chr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A.Losch)的区位经济学。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一书,损 出了中心地理论。该理论的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城镇 为其服务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提供货物和服务,每个城镇大多位于其服务区域的中央,所以 称为中心地。中心地的大小与排右一定期律,高级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较多 等级越低的中心地数目越多,规模越小。 (②)各级中心地及 市场处在 个完善的网络系统 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3) 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每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所提供商品和服 条的数量与等级。(4)同一等级的两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 地间的距离域短,等等。克里斯塔首创了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理论」 狠受学术界的重视。廖什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 书.他在该书论了区位 衡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区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等 他认为:工业布局的根本原则是 求最大利润,但把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置于实际空间中去研究,其布局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 加首先会遇到音争者的影响,其次会调到消费者与供应者的影响。在产业布局过程中,如果 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找出各经济单位布局的相互依存关系,就要寻求整个区位系统的平 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经济区理论,他把经济区边界分为两类 一类是部门经济区边界 分为生 竞争边界与市场竞争边界: 另 类是综合经济区边界 为寻求工业布局区域平衡 他设计了 ·系列平衡方程,也就是均衡条件。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不仅综合研究了成 本和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而且拓宽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古典区位理论讨论的是微观 布局问题,即企业布局 市场学派尽管重点研究 了市场形 ,但没涉及区位, 一般均衡 问题。成本-市场学派建立 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 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同问题 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B.0hlin)、费农(R.Vernoon)等。艾萨德是区域和 学的创始人,1954年他出版了《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试图在杜能、韦伯、克里斯搭勒和 什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一般区位论。他详细讨论了运输量、运费率、劳动力等对企业布 局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替代原则,通过对市场区的分析提出了竞争布局模式。此外,他还 时论了 工业的聚集、规模经 经济区的规模等 俄林于 1933年出版了《区域间贸易和 际贸易》一书,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其理论对原料分布、 市场区、运输段 力与条件、价格、劳动力和资本的分布、规模经济、利息差别、商业和要素流动等许多要素 进行了广泛的综合分析。饿林的一般区位理论包括要素禀赋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区域专业 化理论等。他对产业布局理论作出了本出贡献。费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寿命周固 期理论,认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 业布局各有特色:①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集约型 一般布局于科研信息与市场信息集中、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销售渠道畅通的发 达城市。(2)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个别点向面上转移,出现波浪扩散效应,这是因为生户 定型化使技术普及化,同时大城市的成本费用一般较高。(3)衰退期的产业经过长期生产 技术完全定刑化,产品需求趋于饱和,生产发展潜力不大,于是从发达地风向落后地风转移 费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以技术发展为依据,提出 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 3、以后起国为出发点的产业布局理论 (1)增长极理论
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的安排。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 费尔(Shaffle)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他认为: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 地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均衡点。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W·Chr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A.Losch)的区位经济学。克里斯塔勒于 1933 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 出了中心地理论。该理论的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城镇 为其服务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提供货物和服务,每个城镇大多位于其服务区域的中央,所以 称为中心地。中心地的大小与排列有一定规律,高级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较多, 等级越低的中心地数目越多,规模越小。(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处在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 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3) 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每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所提供商品和服 务的数量与等级。(4)同一等级的两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 地间的距离越短,等等。克里斯塔勒首创了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理论, 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廖什于 1940 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他在该书中论述了区位平 衡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等。他认为:工业布局的根本原则是寻 求最大利润,但把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置于实际空间中去研究,其布局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首先会遇到竞争者的影响,其次会遇到消费者与供应者的影响。在产业布局过程中,如果 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找出各经济单位布局的相互依存关系,就要寻求整个区位系统的平 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经济区理论,他把经济区边界分为两类:一类是部门经济区边界, 分为生产竞争边界与市场竞争边界;另一类是综合经济区边界。为寻求工业布局区域平衡, 他设计了一系列平衡方程,也就是均衡条件。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不仅综合研究了成 本和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而且拓宽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古典区位理论讨论的是微观 布局问题,即企业布局,市场学派尽管重点研究了市场区问题,但没涉及区位,是一般均衡 问题。成本-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B.Ohlin)、费农(R.Vernoon)等。艾萨德是区域科 学的创始人,1954 年他出版了《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试图在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和 廖什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一般区位论。他详细讨论了运输量、运费率、劳动力等对企业布 局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替代原则,通过对市场区的分析提出了竞争布局模式。此外,他还 讨论了工业的聚集、规模经济、经济区的规模等。俄林于 1933 年出版了《区域间贸易和国 际贸易》一书,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其理论对原料分布、市场区、运输能 力与条件、价格、劳动力和资本的分布、规模经济、利息差别、商业和要素流动等许多要素 进行了广泛的综合分析。俄林的一般区位理论包括要素禀赋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区域专业 化理论等。他对产业布局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费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寿命周 期理论,认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各有特色:(1)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集约型 产业,一般布局于科研信息与市场信息集中、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销售渠道畅通的发 达城市。(2)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个别点向面上转移,出现波浪扩散效应,这是因为生产 定型化使技术普及化,同时大城市的成本费用一般较高。(3)衰退期的产业经过长期生产, 技术完全定型化,产品需求趋于饱和,生产发展潜力不大,于是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 费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以技术发展为依据,提出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 3、以后起国为出发点的产业布局理论 (1)增长极理论
这一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所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 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 技术高度集中 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济发 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根据增长极理论,后起国在进行产业布 局时,首先可通过政府计划和重点吸引投资的形式,有选择地在特定地区或城市形成增长极 使其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并确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中心地位:然后凭借市场机制的引 导,使得增长极的经济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从其邻近地区开始,逐步带动增长极外地 区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借鉴增长极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如经济特区的设立 开放城 的确定 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 (2)点轴理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证伸,从风域经济发展的间讨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 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报。随若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 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讯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这些轴线首先是为点服 务而 一经形成,对人口和产业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线两 聚集,并产生新的点。点轴理论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 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 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点轴布局理论对中国产业布局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当前大家比较公认的“T”型檬式(以沿海与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龙头的主要城市为点) 四治 “模式”(沿海 沿线、沿边)等就体现了这个模式。 (3)地理性二元经济理 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ardal)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 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 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另 方面产业 集中的聚集规模经济效益不是无限的 超过 “定限皮乙后 往往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这样发达地区会通过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向其他地区逐步扩散,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会相应增加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特别是 对不发达地区产品和资源的市场需求会相应增加。这一理论给予后起国的启示是:后起国在 产业布局问题上可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首先,利用某些地区己形成的某种经济和技术优势 通过制定政府发展计划和重点投资等政策, 促使这些地区经济的优先增长 ,通过差 性的产业布局政策和与此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向先行发展的发 达地区转移,使其迅速形成一定的经济、技术规模,并先行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水平。第 如果在发展初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不明显,那么改府可通过各种要素和资源条件 的比较、生产成本的估算以及社会经济综合因素的统第,确定优先发展的地区。同时从控 全国地区之间贫富差矩、维护经济相对平衡发展出发, 区经济优先增长的政策力度和实施时机.生产力布局理论主要用于指导政府在空间的投资 为,既包括企业、项目的布点,也包括产业的宏观布局。前苏联还有一种生产地域综合体理 论,这一理论强调在安排大型项日尤其是资源开发项目时,要注意相关配套项目的同步上马, 以利于每个项目较好地发挥作用。生产地域综合体这种布局形式,需要通过围家大量投资来 ,日以洛源的开发为持占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实施产业合理布局,必须研究把握影响产业布局效果的因素。从西方产业布局理论发展 过程看,西方学者对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从仅看到运输因素到看到成
这一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所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 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 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根据增长极理论,后起国在进行产业布 局时,首先可通过政府计划和重点吸引投资的形式,有选择地在特定地区或城市形成增长极, 使其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并确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中心地位;然后凭借市场机制的引 导,使得增长极的经济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从其邻近地区开始,逐步带动增长极外地 区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借鉴增长极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如经济特区的设立、 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 (2)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 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 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讯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这些轴线首先是为点服 务而产生,但它一经形成,对人口和产业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线两侧 聚集,并产生新的点。点轴理论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 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 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点轴布局理论对中国产业布局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当前大家比较公认的“T”型模式(以沿海与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龙头的主要城市为点)、 四沿“模式”(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等就体现了这个模式。 (3)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ardal)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 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 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产业 集中的聚集规模经济效益不是无限的,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往往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这样发达地区会通过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向其他地区逐步扩散,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会相应增加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特别是 对不发达地区产品和资源的市场需求会相应增加。这一理论给予后起国的启示是:后起国在 产业布局问题上可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首先,利用某些地区已形成的某种经济和技术优势, 通过制定政府发展计划和重点投资等政策,促使这些地区经济的优先增长。第二,通过差别 性的产业布局政策和与此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向先行发展的发 达地区转移,使其迅速形成一定的经济、技术规模,并先行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水平。第三, 如果在发展初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不明显,那么政府可通过各种要素和资源条件 的比较、生产成本的估算以及社会经济综合因素的统筹,确定优先发展的地区。同时从控制 全国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维护经济相对平衡发展出发,后起国政府必须严格掌握鼓励发达地 区经济优先增长的政策力度和实施时机。生产力布局理论主要用于指导政府在空间的投资行 为,既包括企业、项目的布点,也包括产业的宏观布局。前苏联还有一种生产地域综合体理 论。这一理论强调在安排大型项目尤其是资源开发项目时,要注意相关配套项目的同步上马, 以利于每个项目较好地发挥作用。生产地域综合体这种布局形式,需要通过国家大量投资来 实现,且以资源的开发为特点。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实施产业合理布局,必须研究把握影响产业布局效果的因素。从西方产业布局理论发展 过程看,西方学者对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从仅看到运输因素到看到成
木,讲而看到市场,最后又考虑到社会环培空,西方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环是立是干微观经济 来考察问颗的。中国是津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 次综合地考察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名 业布局的影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影 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人类面临的自然条件包含未经人类 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含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如防护林、运河、水 库等。自然条件的各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源、土桌、生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产业活动的影响很大。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 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自然资源的概念界定为: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 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按其生成条件,可分为 可再生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并不截然分开。随着人类科学技 术的讲步,对自然环培的改浩,可不断地变自然环培为可利用的自然资题。自然因素是产业 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其影响显然是十 分显著的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 分布。产业革命后,社会讲入工业大生产阶段,自然条件特别是自然济源的分布状况直接影 响产业的地理定位,在工业原料、燃料丰富的地方往往形成工业区。二次大战以后,发达国 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生产力高度发展,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生产 活动向最适宜的地区集 以充分发挥地 区优势, 降低生产投入,取得最大 (2)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时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因此第一产业的分布状况直接受制于自然因 素。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布局。自然资源对第二产 业只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用地、用水等对工业布局的制约,以及 些工业对环境的特 殊要求 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对以农 品为原料的制造业, 如食品工业 对以采掘工业为原料的原材料工业及化学工业等的布局的影响。 (3)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火山地震活跃带、大断层附近不宜进行 大规模的工业、城市建设。平原地区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国的场地供 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地势崎岖地区,修筑道 路困难,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耗能耗料多的 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多 不易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之外,对水利枢纽、建筑工程、露天采 矿、飞机制造、海洋航运、航空运输等影响也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对制造业、交通业等 的布局也有重要影响。动植物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如亚欧、北美大陆北部是温带 针叶林带,该地就成为世界木材的主要供应地和造纸业的集中分布区。热带、温带草原地区 则成为畜牧业分布区 (4)自然因素对区域性生产分工的影响 由于自然因素对劳动生产率、产品等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中,在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条阳 下,产业活动必然向自然因素最优的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部门,完 成风域性生产分工。如世界大型的重工业区,都在当地丰富的煤或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世界主要谷物 都分 布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的地区 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 (1)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经济区位是指地球上某一地点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地点间的空间联系,也就是一国
本,进而看到市场,最后又考虑到社会环境等,西方产业布局理论主要还是立足于微观经济 来考察问题的。中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 次综合地考察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影 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人类面临的自然条件包含未经人类 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含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如防护林、运河、水 库等。自然条件的各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源、土壤、生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产业活动的影响很大。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自然资源的概念界定为: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 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按其生成条件,可分为 可再生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并不截然分开。随着人类科学技 术的进步,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可不断地变自然环境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自然因素是产业 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其影响显然是十分显著的。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 分布。产业革命后,社会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自然条件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直接影 响产业的地理定位,在工业原料、燃料丰富的地方往往形成工业区。二次大战以后,发达国 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生产力高度发展,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生产 活动向最适宜的地区集中,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降低生产投入,取得最大收益。 (2)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因此第一产业的分布状况直接受制于自然因 素。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布局。自然资源对第二产 业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用地、用水等对工业布局的制约,以及 一些工业对环境的特殊要求;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制造业,如食品工业, 对以采掘工业为原料的原材料工业及化学工业等的布局的影响。 (3)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火山地震活跃带、大断层附近不宜进行 大规模的工业、城市建设。平原地区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 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地势崎岖地区,修筑道 路困难,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耗能耗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 不易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之外,对水利枢纽、建筑工程、露天采 矿、飞机制造、海洋航运、航空运输等影响也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对制造业、交通业等 的布局也有重要影响。动植物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如亚欧、北美大陆北部是温带 针叶林带,该地就成为世界木材的主要供应地和造纸业的集中分布区。热带、温带草原地区 则成为畜牧业分布区。 (4)自然因素对区域性生产分工的影响 由于自然因素对劳动生产率、产品等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条件 下,产业活动必然向自然因素最优的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部门,完 成区域性生产分工。如世界大型的重工业区,都在当地丰富的煤或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世界主要谷物产区,都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区。 2、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经济区位是指地球上某一地点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地点间的空间联系,也就是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