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单元的形态,并最终使单元的运转产生某种性质相同的结 果。在《理论》一书中,结构“刚性”对单元来说有两层功能性的 含义:一是通过社会化进程限制和形塑行为者的行为,一个是通 过竞争来调节单元之间的秩序。7在既定结构长久不变的条件 下,社会化和竞争会促使单元的属性和行为具有相似性。 在《理论》一书的最后三章,华尔兹把他的结构理论运用到 军事、经济和国际事务管理中。在对不同的结构比较中,华尔兹 列数了两极结构在维护国际稳定上为什么优于多极结构。总的 来说,华尔兹从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和国家是理性的假定出发, 力图在系统层次上解释国家行为的规律性,以使其理论与传统 的现实主义区别开来。无论从理论建构的科学性,还是论证的 逻辑性和条理性上看,结构现实主义都要比经典现实主义,也比 当今任何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更接近理论的要求。正如基欧汉所 评价的:“华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 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 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8比起经 典现实主义,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要更加简练、清晰,因而也 更容易经受住来自不同学派的批判。 三、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批判 学者好以找出别人理论的缺陷为己功。二十多年来,对《理 论》一书的批判如同对它的赞誉一样多。有的学者指责该书忽 视了国家特性因素,没有把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分析结合起来; 有的学者认为结构现实主义没有顾及国际政治中规范性制度的 含义,《理论》阐述的结构是物质结构而不是规范结构;有的学者 认为《理论》不能够解释国际系统中的变化,充其量只是一种静
态的理论,9 不过,多数学者对《理论》一书的批判都未及要领,部分是因 为他们多多少少存在我在第-一部分阐述的那些对理论的偏见与 误解。如果自身对理论的真正含义都语焉不详,那么又如何能 够对华尔兹建立的简练精致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严格的学理批 判呢? 理论究竟要解释的是什么?如果在它自身的解释框架内能 够做到对现象的解释,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理论。如果把该理 论本身不做解释的,因此也不能解释的现象作为责难该理论的 理由,那么这就不是正确的批判。从科学哲学角度讲,《理论》是 一本严谨,高度概括且具有很强逻辑性的著作。不过在这里,我 们还是想指出《理论》一书所存在的几个问题,供读者在阅读过 程中注意。 结构主义者的思维像晶体结构一样整齐划一,它没有给任 何千奇百怪的“天资”留下余地,因为它力图通过惟一一套普遍 决定因素来说明一切,因此其理论清晰而简明有力。然而,这一 优点同时也孕育了该方法的弱点,即它常常过分强调结构的自 主性存在,强调其对系统变化以及单元行为的强大约束力而忽 视了单元的能动性,地无法解释个体之间的独特姜异,从而成了 一种单调乏味的构架。也正因为如此,如同许多对《理论》一书 的批判一样,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静态和保守的现实主义理论。 说它是一种静态的理论,一方面因为它把结构中的无政府状态 预设为国际政治不变的特性,另外一方面因为它抽象掉了结构 转换和系统进程中单元互动的因素。华尔兹承认因为结构存在 时间长,所以看起来是静态的,但实际上,在华尔兹那里,国际玫 治的结构千百年来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结构惊人地相似,因此 历史也惊人地相似。确切地说,华尔兹的结构理论对系统进程 ·10·
的因素置于不顾。这就使其理论面临以下一些问题:它关注的 只是特定结构下国家行为的基本原则,而不能对结构转换过程 中国家的国际行为变化做出比较;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既 定结构下国家的国际行为的相似性一面,但是它不能够解释在 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国家的国际行为还具有很大的差异 性;甚至最致命的问题是,由于它的结构是自我设定的,它连既 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都解释不了,许多学者批评华尔兹的 结构理论不能解释冷战(两极)体制的崩溃,理由也正在于此。0 华尔兹结构理论的这种非历史性无疑是其致命的弱点: 第二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间题是,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均势 理论。华尔兹自己也承认,在单极世界里,无政府体系的排序原 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也就是说,此种体系与其说是无政 府体系,还不如说更接近等级体系。当系统中各部分的排序原 则发生重大变化时,对国际政治的解释就不是国际政治的结构 理论所能胜任的了。这里就会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华尔兹结 构理论中关于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一成不变的假设,随着国际 政治的变化,是否还具有分析性的意义?在国际政治的历史上, 曾经出现过单极政治现象,或者试图把多极世界转换为单极世 界的政治努力。而从学理上讲,政治社会的演绎逻辑力量最终 会使任何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从权威分散型的社会向权威集中型 的等级制社会转变,无论是将权威集中到一个霸权国家手中,还 是过渡到一个更高的国际机构手中,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的属 性都会发生变化。华尔兹一再声称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与国内 政治的结构理论存在原则上的不间,他的结构理论是以无政府 状态为基本分析前提的,从而告诉读者其理论要解释什么和不 解释什么。这是华尔兹的过人之处。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也 正是阻碑其理论进步的间题所在。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华尔 ·11·
兹的理论与其说是建立在无政府假设基础上,还不如说是建立 在多极体系的基础上。读者如果换个思路,不是从无政府状态 的假设出发,面是从霸权体系到多极体系的角度出发思考华尔 兹的理论,其理论存在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我们可以发现在 《理论》一书的后部分,华尔兹尽力回避用霸权体系下的国际政 治来检验他的理论。声称结合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 在近年国际关系理论中颇有影响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也在回避这 一问题。"因为很清楚,一旦国际政治回到颗权体系状态下,结 构主义理论(无论是防御性的现实主义还是进攻性的现实主义) 就不能解释此种状态下的国际结果。 最后,我们知道,结构塑造与决定行为的逻辑一般会从两个 方向展开,也即相同的结构会对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也 会对不同的国家产生相同的影响。华尔兹的结构理论强调结构 的后一种作用,也就是社会化与竞争会使国家的行为走向接近。 进一步说,按照华尔兹的逻辑,结构会不会塑造出同样的国家行 为,从而使国家模式也趋同呢?如果真的如此的话,传统的以国 家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比较政治研究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已研究 的视角与主题,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国际竞争与社会化因素如何 促使国内结构趋同这个问题上。反过来说,如果国家的许多国 际行为并非如华尔兹所断定的那样是由既定的国际结构来解释 的,或者说,既定的国际结构并不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往相似的 方向发展,那么,华尔兹的结构国际政治理论在逻辑上就是成问 题的,在经验上也是不可检验的,难免有极端的“结构决定论”之 嫌。显然,在《理论》一书中,华尔兹对这个作为其理论重要假设 基础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阐述不清。 《理论》一书关于结构对单元产生社会化影响阐述得也不充 分。所谓社会化,是指集团或社会以自发和非正式的方式树立 ·12·
起的行为规范,并对其成员的各异行为和意见产生某种约束作 用,从而使成员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彼此的互动中得到减少,星 现同质性。因为处于同一系统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互相联系的, 共为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以不同方式确立规范,并鼓励单元遵 守这些规范。面处身其中的成员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感受到这 些规范的存在,并在彼此具有某处循环性的互动中遵守这些规 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再造这些规范,从而使系统的同质性得到 维持。不过华尔兹对行为体社会化的讨论显得极为单薄和肤 浅,让人吃惊。细想起来,华尔兹的理论中其实没有什么“社会” 成分,更不用说他对个体可以被“社会化”到“结构”中去的概念 了。如果社会化所起的全部作用只是改变行为,那么社会化的 概念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温特在批评华尔兹这个缺路 时不无正确地指出:“如果行为体在社会过程中被纳入的结构没 有‘社会'内容,把行为规范的造就称为社会化就是空洞的。”口 有关这些问题,可能是《理论》一书在论证上最欠缺的地方所在。 苏长和信强 2003年10月于复旦园 注释 1.华尔兹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独特观点见《国际政治理论》第七章 “结构性原因与经济效果”,关于核扩散的观点见:Kenneth Waltz,“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More May Better,"Adelphi Papers,No.171 (Lon- don:Interu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1981). 2.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页。 3.见华尔兹为《理论》一书写的中文版前言。在约请华尔兹写中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