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 统一的哲学之中。①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但也有许多 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具有后来经验科学的雏形。古代自然哲学作为从 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的学说,实际上是关于普遍命题的哲学知 识和关于自然事物的具体知识的、浑然一体的一种知识形态。在这种知 识形态中,自然科学与哲学是融合在一起的,它既包括哲学的探索,又包 括自然科学的研究。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 然观。它一扫漫长岁月流行的神话和宗教自然观,开始尝试对大自然 作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 开的。 1.万物的本原 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希腊文“本原” (αpX)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至于本原是什么,数目有多少,古希腊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 的回答。例如,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 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赫拉克利特和希巴索则认为是“火”, 恩培多克勒以土加于上述三者,主张“四元素”为万物之始,阿那克萨哥 拉认为各种性质不同、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的“种子”是构成世界万 物的最初元素,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原 子和虚空。 尽管古代自然哲学家在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以及本原有多少的问题 上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这个观点“已经完全是 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 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 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②这些元素虽然是某 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但它们具有一般性,是从各种各样具体的物体中 抽象概括出来的,用黑格尔的话说,是“思辨的普遍性”③ 巡到里士多德,才在(形而上学)第4卷中将有学与利学的区别大致划分出米,指出 昌强保学鞋器朵得都文
第 26 页 统一的哲学之中。 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但也有许多 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具有后来经验科学的雏形。古代自然哲学作为从 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的学说,实际上是关于普遍命题的哲学知 识和关于自然事物的具体知识的、浑然一体的一种知识形态。在这种知 识形态中,自然科学与哲学是融合在一起的,它既包括哲学的探索,又包 括自然科学的研究。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 然观。它一扫漫长岁月流行的神话和宗教自然观,开始尝试对大自然 作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 开 的。 万物的本原 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希腊文“本原” 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至于本原是什么,数目有多少,古希腊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 的回答。例如,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 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赫拉克利特和希巴索则认为是“火”, 恩培多克勒以土加于上述三者,主张“四元素”为万物之始,阿那克萨哥 拉认为各种性质不同、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的“种子”是构成世界万 物的最初元素,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原 子和虚空。 尽管古代自然哲学家在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以及本原有多少的问题 上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这个观点“已经完全是 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 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 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元素虽然是某 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但它们具有一般性,是从各种各样具体的物体中 抽象概括出来的,用黑格尔的话说,是“思辨的普遍性” 。 ①直到亚里 士多德,才在《形 而上学》第 卷 中 将哲 学 与 科 学的 区 别 大致 划 分 出 来 ,指 出 哲学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本体的性质、变化的原理和终极原因的,而科学 只是割取了“存在”的一部分,研究自然、运动的原因和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卷,商务印书馆 年 版,第 页
第27页 2字宙的起源和演化 古代自然哲学,还以哲学的语言、理性思维的方式表达了宇宙的起源 和演化的问题。 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 “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他提出存在物的本原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 ‘&TELpOv'”(apeiron,译作“无限”“无定形”等),因为万物都从它产生, 又复归于它;无数个世界连续地从它们的本原中产生,又复归于它们的 本原。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全部宇宙演化的 历史描述为由“爱”和“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在斗争中此起彼伏、轮流消 长,造成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分离和结合,这样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 复的过程。他还指出,全部生物和人类都是在宇宙演化的一定阶段,在 “爱”和“恨”的力量作用下,由四种元素结合产生的。 古代自然哲学家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然有不少想象 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做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 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 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 思想 3.“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 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在古希腊,“自然”一词写作“vo以”(中世纪拉丁文译时physica” 近代英文译对physics”),是与动词“vec0au”(生成)结合起来理解的, “自然”隐含着“事物在其自身的权利中具有生长、组织和运动的天性 (principle)”①,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自然”的意思,其 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 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②自然 是自我运动的。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1.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 1990年版,第86页 《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788页
第 27 页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古代自然哲学,还以哲学的语言、理性思维的方式表达了宇宙的起源 和演化的问题。 公元前 世纪中叶的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 “宇宙演化学的 始祖”。他提出存在物的本原是没 有任何规定性的 ,译 作“ 无 限 ”“、无 定形 ”等 ),因 为 万物 都 从 它产 生, 又复归于它;无数个世界连续地从它们的本原中产生,又复归于它们的 本原。 公元前 世纪后半叶,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全部宇宙演化的 历史描述为由“爱”和“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在斗争中此起彼伏、轮流消 长,造成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分离和结合,这样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 复的过程。他还指出,全部生物和人类都是在宇宙演化的一定阶段,在 “爱”和“恨”的力量作用下,由四种元素结合产生的。 古代自然哲学家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然有不少想象 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做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 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 面的统一和斗争 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包含着丰富 的朴素辩证法的 思想。 “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 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在古希腊“,自然”一词写作“ ”(中世纪拉丁文译为“ 近代英文译为“ ,是与动词“ (生成)结合起来理解的, “自然”隐含着“事物在其自身的权利中具有生长、组织和运动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自然”的意思,其 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 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自然 是自我运动的。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年 版,第 页
第28页 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 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 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 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 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 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 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 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 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 自治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 测性的特点。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 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 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 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 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 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 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 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 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 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 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入恩 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一开普 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一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 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 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 希腊人那里去。”①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杜1971年版,第386爽
第 28 页 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 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 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 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 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 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 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 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 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 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 测性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古代朴 素辩证法 自然观的 产生,标志 着人类对 自然界的 认识已 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 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 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 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 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 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 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 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 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 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 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 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 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 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 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一开普 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一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 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 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 希腊人那里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29页 第二节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 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 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提 出了日心地动说。哥白尼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 在字宙的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其 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 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作复合运动的结果。 从科学上说,哥白尼学说的提出是科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它 冲破了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的传统观念,恢复了地球的普通行星 的本来面貌,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以天体的 真实运动代替视运动,使人类对太阳系的结构、各天体的位置与运动有了 比较正确的认识,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哲学上说,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是向宗教神学发出 的挑战书,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 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 变革。正如恩格斯所评论的:哥白尼用他那本不朽著作“来向自然事物 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研究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①】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科学 发展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提供了科学实验技术发展的新工具,从而使自 然科学成为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成为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 在这一时期,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也开始逐渐形成。但只有力学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经典 ① (马克思思格斯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页
第 29 页 第二节 世纪、 世纪自然科学和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世纪末 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 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 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提 出了日心地动说。哥白尼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 在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其 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 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作复合运动的结果。 从科学上说,哥白尼学说的提出是科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它 冲破了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的传统观念,恢复了地球的普通行星 的本来面貌,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以天体的 真实运动代替视运动,使人类对太阳系的结构、各天体的位置与运动有了 比较正确的认识,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哲学上说,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是向宗教神学发出 的挑战书,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 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 变革。正如恩格斯所评论的:哥白尼用他那本不朽著作“来向自然事物 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研究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从 世纪中叶到 世纪末,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科学 发展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提供了科学实验技术发展的新工具,从而使自 然科学成为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成为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 在这一时期,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也开始逐渐形成。但只有力学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经典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30页 力学体系,它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 标志。 牛顿在这部著作中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 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 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实现了人类史上 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它不仅是16世纪、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 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爱因斯坦指出,在牛顿以前和以 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思想、研究和实践方向”(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 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 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只有当力作用于运动物体之上时,真正的 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②机械论者据此认为所有的运动变化的原 因都在物质外部,提出了外因论。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 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由于牛顿未给出力学的应 用范围,这就导致人们只局限于机械运动形式,而对那些高级的运动形式 则虚构出某种力来解释,这实际上就是把各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还 原为受力学定律支配的机械运动。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因而机械论者就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 的差异,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 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④:绝对 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 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⑤这样, 空间和时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 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这就是牛顿所说的:“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22页。 ②H,5.塞耶:(牛顿自然普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③H,S塞哪:《牛顿自然暂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④塞耶:《件顿自然智学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201年版,第26,27页 ③H.5.寨哪:《牛顿自然暂学若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第 30 页 力学体系,它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的出版为 标志。 牛顿在这部著作中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 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 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实现了人类史上 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它不仅是 世 纪、 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 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爱因斯坦指出,在牛顿以前和以 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思想、研究和实践方向” 。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 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 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只有当力作用于运动物体之上时,真正的 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 机械论者据此认为所有的运动变化的原 因都在物质外部,提出了外因论。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 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由于牛顿未给出力学的应 用范围,这就导致人们只局限于机械运动形式,而对那些高级的运动形式 则虚构出某种力来解释,这实际上就是把各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还 原为受力学定律支配的机械运动。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因而机械论者就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 的差异,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 第四,存 在“绝 对空间 ”和“绝对 时间 ”。牛 顿说“:绝 对的空 间,就其 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 绝 对 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 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 这样, 空间和时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 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这就是牛顿所说的:“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 《爱因斯坦文集》第 卷,商务印书馆 年 版,第 页 。 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 版,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