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1938)。该书以17世纪的英国作为研究对 象,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及军事技术之间的关系 以及宗教(清教)对科学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相互作用 的模式是什么的问题。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进一步概括 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即共有性、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件的 怀疑论(“CUDOS”,默顿规范的第一个字母),它成为科学的社会运行的 机制。1957年默顿又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中,详尽地探讨了优先权在 科学报酬制度中的作用。1968年默顿在《科学家的行为模式》中,论述了 作为社会成员的科学家的社会行为规范。默顿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美国 科学社会学的发端。 20世纪60年代,科学社会学已经成熟,出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社会 学家和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受默顿影响较大的有B.巴伯、朱克曼、哈格斯 特龙、克兰、斯托勒等 2.科学学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①他信守马克思主义的 格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贝尔纳始终关注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科学的社会功能》(1939) 这部科学学的奠基著作中,他在马克思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③的思想指引下,阐明了自己的基本论点:科学是为 人类服务的,科学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如果有计划地加以利用,科学可以 大大改善人类的命运。贝尔纳对科学在社会中的功能的研究,是以科学 的方法对科学本身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贝尔纳还写了《19世纪的科学与工业》(1953)和《历史上的科学》 (1954等著作,他开创了科学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 来,科学学在国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门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 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探讨科学的社会性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 的体系结构、规划、管理和科学政策等问题,受到科学家和科学管理工作 者的普遍重视。 3.技术文化学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W.F.0gbum,1886一1959)受唯物史观的影 响,在《社会变迁》(1922)一书中提出“文化滞后论”。他认为,在现代社 《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马克思恩 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码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第 11 页 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 。该书以 世纪的英国作为研究对 象,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及军事技术之间的关系 以及宗教(清教)对科学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相互作用 的模式是什么的问题。 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进一步概括 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即共有性、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件的 怀疑论( ,默顿规范的第一个字母),它成为科学的社会运行的 机 制。 年默顿又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中,详尽地探讨了优先权在 科学报酬制度中的作用。 年默顿在《科学家的行为模式》中,论述了 作为社会成员的科学家的社会行为规范。默顿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美国 科学社会学的发端。 世纪 年代,科学社会学已经成熟,出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社会 学家和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受默顿影响较大的有 巴伯、朱克曼、哈格斯 特龙、克兰、斯托勒等。 科学学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他信守马克思主义的 格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贝尔纳始终关注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科学的社会功能》 这部科学学的奠基著作中,他在马克思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的思想指引下,阐明了自己的基本论点:科学是为 人类服务的,科学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如果有计划地加以利用,科学可以 大大改善人类的命运。贝尔纳对科学在社会中的功能的研究,是以科学 的方法对科学本身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贝尔纳还写了《 世纪的科学与工业》 )和《历史上的科学》 )等著作,他开创了科学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世纪 年代以 来,科学学在国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门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 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探讨科学的社会性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 的体系结构、规划、管理和科学政策等问题,受到科学家和科学管理工作 者的普遍重视。 技术文化学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 受唯物史观的影 响,在《社会变迁》 一书中提出“文化滞后论”。他认为,在现代社 ①参见戈德史密斯、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第12页 会变迁中,物质文化的变迁最快,随之而来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迁 则慢得多,因为社会变迁的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如 果物质文化飞速发展,发明、积累、传播,特别是调适跟不上,便会发生文 化滞后。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 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范围涉及自然史、人类史与科学技术史。早在19世纪 40年代,马克思就指出:“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 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①在马克思、恩格斯 的经典著作中,《自然辩证法》是自然发展史,《资本论》是社会发展史。 自然史与社会史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是在人、人的劳动、人 所制造的劳动工具,以及随同劳动工具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中实 现的。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趋势,以及人文科学与自 然科学融合的趋势,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日益紧密结合的强大潮流, 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将发展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这一正确论断。 20世纪初列宁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 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 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②这个潮流最初在管理科学领域中出现,美 国工程师泰罗(Frederich Winslow Taylor,1856一1915)是科学管理的创始 人,他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为此他应用时 间研究、动作研究等科学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劳动方法、作业程序、劳动工 具、作业环境和控制生产进度等科学原则,研究工人标准的工作量,据此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代替传统的凭个人经验、技能进行 作业的方法,开创了“管理科学化”这一方向。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出行为 科学、系统科学等管理学派。 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②(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第 12 页 会变迁中,物质文化的变迁最快,随之而来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迁 则慢得多,因为社会变迁的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如 果物质文化飞速发展,发明、积累、传播,特别是调适跟不上,便会发生文 化滞后。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 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范围涉及自然史、人类史与科学技术史。早在 世纪 年代,马克思就指出:“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 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 在马克思、恩格斯 的经典著作中,《自然辩证法》是自然发展史,《资本论》是社会发展史。 自然史与社会史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是在人、人的劳动、人 所制造的劳动工具,以及随同劳动工具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中实 现的。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趋势,以及人文科学与自 然科学融合的趋势,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日益紧密结合的强大潮流, 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将发展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这一正确论断。 世纪初列宁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 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 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 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 这个潮流最初在管理科学领域中出现,美 国工程师泰罗 )是科学管理的创始 人,他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为此他应用时 间研究、动作研究等科学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劳动方法、作业程序、劳动工 具、作业环境和控制生产进度等科学原则,研究工人标准的工作量,据此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代替传统的凭个人经验、技能进行 作业的方法,开创了“管理科学化”这一方向。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出行为 科学、系统科学等管理学派。 二 、 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自然观方面 ① 马 克 思 :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13页 第一,系统自然观。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在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原本就有着极为深刻的、丰富的系统思想,唯物辩 证法中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实质上就是系统思想的哲学表述。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 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时,把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把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看做是社会有机体的不同要素。他认为,每一个有机体的要素 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①马克思的系统思想在《资本论》中得到 了充分的、具体的、科学的体现。 恩格斯在考察自然界时,也是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他 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 总体。”②他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整个自然界是作为“种种联系和 种种过程的体系而展现在我们面前”③:系统中各个要素、各个过程的相 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 的东西”④,这些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是现代自然科 学最新成果(系统科学)的基础上辩证自然观的一种形式。系统自然观 的科学基础是现代系统科学,它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短短的60多年内 迅猛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 证明了自然界是系统地存在着的,并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过程 系统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一般系统 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相 互融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在这一时期内,系统科学的应用范围和研究领 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从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成为一门具有 旺盛生命力的新兴科学。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突 变论等的提出,标志着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诞生,把系统科学推向一个新的 阶段。系统自组织理论从宏观与微观以及二者的联系上研究了系统自己 走向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系统自组织的世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1971年版,第409页 第20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74页
第 13 页 第一,系统自然观。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在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原本就有着极为深刻的、丰富的系统思想,唯物辩 证法中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实质上就是系统思想的哲学表述。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 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时,把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把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看做是社会有机体的不同要素。他认为,每一个有机体的要素 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马克思的系统思想在《资本论》中得到 了充分的、具体的、科学的体现。 恩格斯在考察自然界时,也是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他 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 总体。” 他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整个自然界是作为“种种联系和 种种过程的体系而展现在我们面前” ;系统中各个要素、各个过程的“相 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 的东西” ,这些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是现代自然科 学最新成果(系统科学)的基础上辩证自然观的一种形式。系统自然观 的科学基础是现代系统科学,它从 世纪 年代起在短短的 多年内 迅猛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 证明了自然界是系统地存在着的,并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过程。 系统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在 世 纪 年代至 年代,一般系统 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相 互融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在这一时期内,系统科学的应用范围和研究领 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从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成为一门具有 旺盛生命力的新兴科学。 世纪 年代至 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突 变论等的提出,标志着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诞生,把系统科学推向一个新的 阶段。系统自组织理论从宏观与微观以及二者的联系上研究了系统自己 走向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系统自组织的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上 ),人 民 出 版 社 年 版,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页
第14而 界图景和系统自组织演化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大大推动了 系统科学的发展。在科学中,非线性是数学概念,是相互作用的数学表 达,它意味着叠加原理失效,非线性科学研究各门科学中有关非线性的共 性问题。复杂性研究认为,事物的复杂性是从简单性发展来的,是在适应 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关于复杂性最初的研究是对经济、生态、免疫系 统、胚胎、神经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等被称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这些复 杂系统存在某些一般规律控制着它们的行为。 复杂性研究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它提出了不同于从牛顿肇始的 经典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系统科学的诞生是划时代的,它丰富 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思维方法。国内学者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对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新成就 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讨论。 早在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总参、总 后、军事科学院、军事学院、国防科工委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系统工 程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的问题。 此后20多年,国内学术界在众多领域内对系统科学进行了多方面多 层次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特别是对社会经济系统 等进行了研究,提炼与总结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并提出了处理这 类系统的方法论。 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诸如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 化、科技发展、西部大发展、教育改革等,都迫切需要系统科学的观点、理 论、方法与技术,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提出“系统自然观”正是适应 新形势、回答新问题的需要。 第二,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 态自然观。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也有极为深刻的、丰富的生态思想。马 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上,自然界始终处在优先地位,因为科学史证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 史而存在的①,在劳动过程中“没有自然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 造”②: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 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依靠这些自然物.才能生活”@。因此,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第 14 页 界图景和系统自组织演化论。 世纪 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大大推动了 系统科学的发展。在科学中,非线性是数学概念,是相互作用的数学表 达,它意味着叠加原理失效,非线性科学研究各门科学中有关非线性的共 性问题。复杂性研究认为,事物的复杂性是从简单性发展来的,是在适应 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关于复杂性最初的研究是对经济、生态、免疫系 统、胚胎、神经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等被称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这些复 杂系统存在某些一般规律控制着它们的行为。 复杂性研究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它提出了不同于从牛顿肇始的 经典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系统科学的诞生是划时代的,它丰富 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思维方法。国内学者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对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新成就 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讨论。 早在 年 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总参、总 后、军事科学院、军事学院、国防科工委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系统工 程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的问题。 此后 多年,国内学术界在众多领域内对系统科学进行了多方面多 层次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特别是对社会经济系统 等进行了研究,提炼与总结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并提出了处理这 类系统的方法论。 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诸如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 化、科技发展、西部大发展、教育改革等,都迫切需要系统科学的观点、理 论、方法与技术,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提出“系统自然观”正是适应 新形势、回答新问题的需要。 第二,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 态自然观。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也有极为深刻的、丰富的生态思想。马 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上,自然界始终处在优先地位,因为科学史证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 史而存在的 ,在劳动过程中“,没有自然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 造” ;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 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依靠这些自然物.才能生活” 。因 此,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马 克思: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③ 马 克 思 :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15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他们和黑格尔的根本对立时明确指出,唯物主义者 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 在任何东西”①.20世纪,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恩格 斯的上述观点。 首先,生态学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约38亿年前生命的出现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大约400万~1000万 年前人类的出现形成了人类生态系统。有了人才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 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这是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② 在农牧业阶段,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还不太大。工业革 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 关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地摆 在人们的面前,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数量上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人口不能 无限增长,因为地球的容量有限。对于这个矛盾人类可以通过自觉控制 出生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容量来解决。 另一方面是质量上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与环境的质量之间的矛盾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同三种自然有着休戚 与共的关系: 一是自然环境,这是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包括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 动的各种资源,有非生物的和生物的,这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 二是人工环境,这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现代 社会中就是以乡村与城市为中心兴建起来的建筑、道路、运河、水库、工 厂、供水设施、供电设施等,这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 三是人工自然,这是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如 林场、草场、农田、机器、电子计算机等等。它们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具有无 法估量的影响。 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传统的工业生产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是以建造人工环境的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这表现在:城 市化的急速发展,城市中人口、生产、消费高度集中,由此造成了自然资源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
第 1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他们和黑格尔的根本对立时明确指出,唯物主义者 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 在任何东西” 。 世纪,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恩格 斯的上述观点。 首先,生态学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约 亿年前生命的出现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大约 万 万 年前人类的出现形成了人类生态系统。有了人才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 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这是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在农牧业阶段,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还不太大。工业革 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 关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地摆 在人们的面前,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数量上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人口不能 无限增长,因为地球的容量有限。对于这个矛盾人类可以通过自觉控制 出生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容量来解决。 另一方面是质量上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与环境的质量之间的矛盾。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同三种自然有着休戚 与共的关系: 一是自然环境,这是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包括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 动的各种资源,有非生物的和生物的,这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 二是人工环境,这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现代 社会中就是以乡村与城市为中心兴建起来的建筑、道路、运河、水库、工 厂、供水设施、供电设施等,这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 三是人工自然,这是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如 林场、草场、农田、机器、电子计算机等等。它们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具有无 法估量的影响。 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传统的工业生产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是以建造人工环境的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这表现在:城 市化的急速发展,城市中人口、生产、消费高度集中,由此造成了自然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① 页 。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