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6而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科学政治学、科学法学、科学人类学等 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 且认为,科学与技术是社会的活动而非个人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演变为科学与技术(S&TS) 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认 为,科学与技术是全人类的事业,是关系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产业。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及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但 无论STS抑或S&TS都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它们 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它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 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它们的成果时,必须作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同当时的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创立与发展两个时期: (一)创立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时,他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 的转变时期,当时蓬蓬勃勃进行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从农业社会推向 工业社会。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占统治地位,为了 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 的理论工作:第一,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 救了自觉的辩证法:第二,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 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第三,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人们对于第一与第 二两点比较熟悉,对于第三点注意较少。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的观点看来,第三点正是自然辩证法 的精髓所在。以劳动以及与它一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为中介,把对自 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联结起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在《资本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正 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以下极为重要的思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第 6 页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科学政治学、科学法学、科学人类学等 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 且认为,科学与技术是社会的活动而非个人的活动。 世纪 年代后科学技术与社会( 演变为科学与技术( 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认 为,科学与技术是全人类的事业,是关系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产业。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 及 有相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但 无论 抑或 都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它们 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它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 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它们的成果时,必须作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 、 世纪到 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同当时的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创立与发展两个时期: ( 一 )创 立 时 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时,他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 的转变时期,当时蓬蓬勃勃进行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从农业社会推向 工业社会。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占统治地位,为了 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 的理论工作:第一,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 救了自觉的辩证法;第二,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 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第三,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人们对于第一与第 二两点比较熟悉,对于第三点注意较少。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的观点看来,第三点正是自然辩证法 的精髓所在。以劳动以及与它一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为中介,把对自 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联结起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在《资本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正 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以下极为重要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7页 内容: 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 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必须进行物质 生产劳动,从自然界那里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因而物质 生产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①。劳动是人 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 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 物区别开来,因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人则从事生产,制造生活 资料 科学技术史就是伴随着劳动工具史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中“注意到自然工艺史,即注意到在动植物的生活中作为生 产工具的动植物器官是怎样形成的”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注意的是 社会工艺史,即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这是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 物质基础的形成史。自然工艺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社会工艺史则是 我们自己创造的,它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并标志着社会生产的不 同历史时代。所以,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 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业时代使用机器作为劳动工具,它代替了农业时代以经验为基础 的手工工具。机器不同于手工工具的地方在于它是牛顿科学革命以来科 学技术的物化。科学技术史证明了“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 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④ 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 者,为了能够使用机器这种新型的劳动工具,必须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 过程 工业时代的机器代替农业时代的手工工具是劳动工具的划时代的变 (码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 ④《码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
第 7 页 内容: 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 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必须进行物质 生产劳动,从自然界那里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因而物质 生产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劳动是人 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 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 物区别开来,因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人则从事生产,制造生活 资料。 科学技术史就是伴随着劳动工具史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中“注意到自然工艺史,即注意到在动植物的生活中作为生 产工具的动植物器官是怎样形成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注意的是 社会工艺史,即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这是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 物质基础的形成史。自然工艺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社会工艺史则是 我们自己创造的,它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并标志着社会生产的不 同历史时代。所以,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 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业时代使用机器作为劳动工具,它代替了农业时代以经验为基础 的手工工具。机器不同于手工工具的地方在于它是牛顿科学革命以来科 学技术的物化。科学技术史证明了“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 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 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 者,为了能够使用机器这种新型的劳动工具,必须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 过程。 工业时代的机器代替农业时代的手工工具是劳动工具的划时代的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下)第 页
草R而 革。机器是工业社会特有的生产资料,机器制造业(用机器来生产机器》 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技术基础:①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就是以科学技 术代替经验成规,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人类从保守、闭塞、落后 的农业社会推向创新、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机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②。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与工业,在其不到一 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 要大的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 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 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③ 《资本论》就是在研究工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 动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 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④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 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劳 动过程及其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变革它运行的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 产方式本身,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成本。所以,科学 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 常的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 然观和历史观,这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由此出发,他们研究了科学 技术这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初,在科学方面列宁概括了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 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深入地分析了 由此引起的物理学革命及有关的哲学问题。列宁一方面指出新的自然科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②克用 人民出版牡1972年酸,第421422页。 第23巷 人民出 社1972年版,第42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
第 8 页 革。机器是工业社会特有的生产资料,机器制造业(用机器来生产机器) 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技术基础; 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就是以科学技 术代替经验成规,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人类从保守、闭塞、落后 的农业社会推向创新、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机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与工业,在其不到一 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还要多,还 要大的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 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 口 , 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资本论》就是在研究工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 动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 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 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劳 动过程及其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变革它运行的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 产方式本身,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成本。所以,科学 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 常的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 然观和历史观,这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由此出发,他们研究了科学 技术这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 二 )发 展 时 期 世纪初,在科学方面列宁概括了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 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 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深入地分析了 由此引起的物理学革命及有关的哲学问题。列宁一方面指出新的自然科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年版,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卷,人民出版社 页
第9页 学发现进一步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因果观:另一 方面对由此产生的“物质消失了”,“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真理和绝对 真理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是经验的生动的组织形式等观点,从辩证唯物 主义的立场上作出了分析与批判。 关于“物质消失说”。列宁指出: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电代 替了物质”、“物质消失了”等等,无非表明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 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人性、惯性、质量等等)正 在消失:“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 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 也是不可穷尽的。”①至于物质,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 我们的意识之外,全部科学证明,电子、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是不容怀 疑的。 关于唯能论。由于热力学的成就,使得许多物理、化学定律能够从热 运动来解释,而不必考虑物质结构,这就在一些自然科学家中产生出把运 动同物质相分离的观念。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 wl,1853一1932)就认为,能是世界上真正的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 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列宁指出,这里的问题在于:能量是不是物质的运 动?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中的能量转化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 人类经验的客观过程,能量和客观的物质是分不开的,因此,能量是物质 的运动。列宁坚持与发展了恩格斯“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这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列宁开创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新篇章,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19世纪末以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 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 阶段,自然辩证法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19世纪60年代后,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l83l一1879)电磁场理论的建立、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一1894)关于电磁波的实验的成功、爱迪生工业研究实 验室的创建,开始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过程。在此之前,技术决 定着科学:从此以后,科学走在技术的前面,决定生产的方式与方向,形成 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的技术化与 技术的科学化: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 的研究,像基本粒子物理学必须借助于高能加速器:另一方面,现代技术 ①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62页
第 9 页 学发现进一步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因果观;另一 方面对由此产生的“物质消失了”,“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真理和绝对 真理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是经验的生动的组织形式等观点,从辩证唯物 主义的立场上作出了分析与批判。 关于“物质消失说”。列宁指出: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电代 替了物质”、“物质消失了”等等,无非表明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 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人性、惯性、质量等等)正 在消失;“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 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 也是不可穷尽的。” 至于物质,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 我们的意识之外,全部科学证明,电子、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是不容怀 疑的。 关于唯能论。由于热力学的成就,使得许多物理、化学定律能够从热 运动来解释,而不必考虑物质结构,这就在一些自然科学家中产生出把运 动同物质相分离的观念。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就认为,能是世界上真正的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 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列宁指出,这里的问题在于:能量是不是物质的运 动?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中的能量转化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 人类经验的客观过程,能量和客观的物质是分不开的,因此,能量是物质 的运动。列宁坚持与发展了恩格斯“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这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列宁开创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新篇章。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世纪末以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 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 阶段,自然辩证法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世 纪 年代后,麦克斯韦 )电磁场理论的建立、赫兹 关于电磁波的实验的成功、爱迪生工业研究实 验室的创建,开始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过程。在此之前,技术决 定着科学;从此以后,科学走在技术的前面,决定生产的方式与方向,形成 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的技术化与 技术的科学化: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 的研究,像基本粒子物理学必须借助于高能加速器;另一方面,现代技术 ①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10而 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 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其次,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大大加速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的过程,从而加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现 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 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 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字航工 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①科学不仅是生产通过 技术得出的概括性的结果,而且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在“科学一技术一生 产一体化”的过程中,科学起着先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意味着在现代科学 技术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系统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了。 最后,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技 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 一国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 要源泉。所谓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1.Shumpeter,1883一1950)的说法, 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 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 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技术创新是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重要意义是:它是发明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 它包括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市场创新或销售创新等: 它还包括组织和管理的创新。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既然是生产力,它必然会对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影响下,一些 发达国家出现了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1.科学社会学 1931年苏联科学史家黑森在伦敦第二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作了题 为《牛顿(原理〉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报告。这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研究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报告,认为牛顿《原理》并不是牛顿个人 天才的产物,而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黑森的报告开创了科 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此后不久,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受黑森的启发,写出7世纪英国 ①(不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饭社1983年版,第87页
第 10 页 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 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其次,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进入 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大大加速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的过程,从而加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现 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 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 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 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科学不仅是生产通过 技术得出的概括性的结果,而且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在“科学 技术 生 产一体化”的过程中,科学起着先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意味着在现代科学 技术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系统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了。 最后,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技 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 一国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 要源泉。所谓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 )的 说 法 , 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 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 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技术创新是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重要意义是:它是发明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 它包括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市场创新或销售创新等; 它还包括组织和管理的创新。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既然是生产力,它必然会对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影响下,一些 发达国家出现了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科学社会学 年苏联科学史家黑森在伦敦第二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作了题 为《牛顿〈原理〉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报告。这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研究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报告,认为牛顿《原理》并不是牛顿个人 天才的产物,而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黑森的报告开创了科 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此后不久,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受黑森的启发,写出《 世纪英国 《邓小平文选》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