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实施人才队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通过落实外缘引进、平台助 推、团队培育、选留派出四个维度的举措,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质量。 落实特需政策,引进一批高端人才。针对学科发展和建设目标,实施学术 特区计划,对引进双聘院士、千人计划(包括外专千人、青年千人)、长江学 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的学科,在平台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倾斜。 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 的高端引领和内涵驱动作用。近三年,引进双聘院士2人,长期“千人”、外 专“千人”和青年“千人”各2人。学校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20 余人次(见表2-3)。 表2-3学校高层次人才情况表 教育部 类别家院組成教学干人长江万人/百千 人才中国评议隔家 士 员名师计划学者计划程优青世纪人 才 数量 15 9 实施“仿吾计划”,助推一批领军人物。2015年,学校实施“仿吾计划”, 搭建校内人才培育成长的助推平台。以校内各层次人才为主要对象,评审确定 “仿吾特聘教授”“仿吾青年学者”,与既有的“东师学者计划”相结合,构筑 有东师特色的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发挥知名教授的引领作用,助推一批校内 优长学科中青年领军人物的成长。 启动“学科PI制”,培育一批青年学者。2016年,学校下发《关于促进重 点学科方向团队建设的意见》,探索和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贵制(PI制)。遴选具 有突出科研能力和科研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负责重点 学科方向团队建设,形成年龄有层次、职称有递进、研究有互补的团队 完善选派体系,储备一批优秀人才。一是预选优秀毕业生。从本科人才培养 基地班中选拔优秀毕业生签订培养协议,通过硕博连读或派往知名高校或研究 机构联合培养攻读学位,完成学业后回校任教。二是推行师资博士后制度。将
二、师资队伍 15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实施人才队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通过落实外缘引进、平台助 推、团队培育、选留派出四个维度的举措,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质量。 落实特需政策,引进一批高端人才。针对学科发展和建设目标,实施学术 特区计划,对引进双聘院士、千人计划(包括外专千人、青年千人)、长江学 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的学科,在平台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倾斜。 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 的高端引领和内涵驱动作用。近三年,引进双聘院士 2 人,长期“千人”、外 专“千人”和青年“千人”各 2 人。学校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120 余人次(见表 2-3)。 表 2-3 学校高层次人才情况表 人才 类别 发展 中国 家院 士 学科 评议 组成 员 国家 教学 名师 千人 计划 长江 学者 万人 计划 百千 万工 程 杰青 优青 教育部 新(跨) 世纪人 才 数量 1 13 4 8 15 3 9 8 60 实施“仿吾计划”,助推一批领军人物。2015 年,学校实施“仿吾计划”, 搭建校内人才培育成长的助推平台。以校内各层次人才为主要对象,评审确定 “仿吾特聘教授”“仿吾青年学者”,与既有的“东师学者计划”相结合,构筑 有东师特色的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发挥知名教授的引领作用,助推一批校内 优长学科中青年领军人物的成长。 启动“学科 PI 制”,培育一批青年学者。2016 年,学校下发《关于促进重 点学科方向团队建设的意见》,探索和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制(PI 制)。遴选具 有突出科研能力和科研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负责重点 学科方向团队建设,形成年龄有层次、职称有递进、研究有互补的团队。 完善选派体系,储备一批优秀人才。一是预选优秀毕业生。从本科人才培养 基地班中选拔优秀毕业生签订培养协议,通过硕博连读或派往知名高校或研究 机构联合培养攻读学位,完成学业后回校任教。二是推行师资博士后制度。将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教师招聘、培养工作与博士后制度紧密结合,提高薪酬待遇,师资博士后出站 后按学校副教授标准考核入校。三是公派留学。选拔中青年教师,进入一流大 学、选择一流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出国研修或合作研究 通过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高端人才数量显著上升, 教师总体数量稳定增长,结构显著改普,师资队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教育教学水平 1科研成果丰硕,专业水平提高 近三年,我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共21项,每年到账科 研总经费2亿余元,理科教师年人均新增科研经费40余万元。获批2个“高等 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表SCI论文1690篇,出版著作52部,共获得国家 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ESI收录我校为第 作者单位的高被引论文74篇,被引用9038次,被引次数全国高校排名第24 位;《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的107位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 中,我校占4位,在中国大陆机构排名中位列第七;2016年,我校化学、材料 科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4个学科的ESI排名稳定在全球前1% 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 共203项,跃居全国高校前10位,年均发表 CSSCI论文1018篇,实现了10% 的年均增长。出版著作500余部,91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成 果2015年获第七届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高水平科研 成果或转化为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或纳入本科教材,成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 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传介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研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增强 教研教改积淀厚重。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通过不同层次的改 革项目,推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探究教学方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能 力。近五年,我校教师获得教育部和吉林省教改项目100余项,获批“十二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43篇,获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1 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整体上显示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 16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16 教师招聘、培养工作与博士后制度紧密结合,提高薪酬待遇,师资博士后出站 后按学校副教授标准考核入校。三是公派留学。选拔中青年教师,进入一流大 学、选择一流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出国研修或合作研究。 通过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高端人才数量显著上升, 教师总体数量稳定增长,结构显著改善,师资队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教育教学水平 1.科研成果丰硕,专业水平提高 近三年,我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共 21 项,每年到账科 研总经费 2 亿余元,理科教师年人均新增科研经费 40 余万元。获批 2 个“高等 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表 SCI 论文 1690 篇,出版著作 52 部,共获得国家 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17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项。ESI 收录我校为第 一作者单位的高被引论文 74 篇,被引用 9038 次,被引次数全国高校排名第 24 位;《2015 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的 107 位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 中,我校占 4 位,在中国大陆机构排名中位列第七;2016 年,我校化学、材料 科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 4 个学科的 ESI 排名稳定在全球前 1%。 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 共 203 项,跃居全国高校前 10 位,年均发表 CSSCI 论文 1018 篇,实现了 10% 的年均增长。出版著作 500 余部,91 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 项成 果 2015 年获第七届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高水平科研 成果或转化为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或纳入本科教材,成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 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传介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研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增强 教研教改积淀厚重。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通过不同层次的改 革项目,推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探究教学方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能 力。近五年,我校教师获得教育部和吉林省教改项目 100 余项,获批“十二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19 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243 篇,获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7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4 项,整体上显示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
、师资队伍 平 教学组织协调有序。学校一直把本科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在教学组 织与管理方面形成了有序的组织约束和行动自觉,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落在 实处。学校教务委员会、教务处、学院(部)有机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完善 的教学组织系统,适时组织和审阅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更 新、教学改革立项等。为学院(部)构建高水平教学平台、争取教学资源,整 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质量为前提,突出本科教学中心 任务,弘扬优良教学文化,传承课程精品意识。近年来,加大教学质量工程实 施力度,创新教学激励机制,通过多维举措狠抓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成长迅速, 教学研讨蔚然成风,教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同行、专 家三维评教评价结果显示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平均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见表 表2-42016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 (单位:%) 项目覆盖课程比例优(≥90分)良(89-75分)中(7460分)差(<60分) 学生评教 98.0 96.10 2.84 同行评教 42.75 91.77 8.03 0.10 0.10 专家评教764 80.64 18.76 0.20 3文化底蕴深厚,师德师风高尚 先进文化滋养师德师风。学校继承“尊重的教育”优良传统、践行“创造的 教育”时代理念,形成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学校文化。“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的校训,醒示着教师的职责与使命。通过“思想理论高端论坛”“尔雅东师”“情 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等活动,使广大教师不忘“师说”、深悟“师道”,引领 教师恪守师德、祟尚师爱、履行师责、为人师表。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学校优 良师德传统,深入推进师德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营造融洽和谐的 人文环境,学校发布了《东北师范大学师铭》:
二、师资队伍 17 平。 教学组织协调有序。学校一直把本科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在教学组 织与管理方面形成了有序的组织约束和行动自觉,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落在 实处。学校教务委员会、教务处、学院(部)有机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完善 的教学组织系统,适时组织和审阅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更 新、教学改革立项等。为学院(部)构建高水平教学平台、争取教学资源,整 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质量为前提,突出本科教学中心 任务,弘扬优良教学文化,传承课程精品意识。近年来,加大教学质量工程实 施力度,创新教学激励机制,通过多维举措狠抓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成长迅速, 教学研讨蔚然成风,教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同行、专 家三维评教评价结果显示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平均满意度保持在 90%以上(见表 2-4)。 表 2-4 2016 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 (单位:%) 项 目 覆盖课程比例 优(≥90 分) 良(89-75 分)中(74-60 分) 差(<60 分) 学生评教 98.03 96.10 2.84 0 1.06 同行评教 42.75 91.77 8.03 0.10 0.10 专家评教 7.64 80.64 18.76 0.40 0.20 3.文化底蕴深厚,师德师风高尚 先进文化滋养师德师风。学校继承“尊重的教育”优良传统、践行“创造的 教育”时代理念,形成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学校文化。“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的校训,醒示着教师的职责与使命。通过“思想理论高端论坛”“尔雅东师”“情 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等活动,使广大教师不忘“师说”、深悟“师道”,引领 教师恪守师德、崇尚师爱、履行师责、为人师表。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学校优 良师德传统,深入推进师德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营造融洽和谐的 人文环境,学校发布了《东北师范大学师铭》: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白山松水,薪火承传。 家国天下,社会中坚。勤奋创新,淡泊致远 为人师表,品正世范。博学慎思,格物探原。 敬业乐群,诚信友善。尊重创造,大爱育贤。 柳园菁菁,旭日冉冉。立德树人,铭耀杏坛 健全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学校颁布《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 办法》《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道德规范》《自然科 学学术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引导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弘扬正气,以高贵的品格和扎实的人文素养从事教育 事业。在教师年度和聘期考核、职称晋升等评价中,坚持以德为先,建立师德 负面清单,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典型模范引领师德师风。典型引领一直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优良传统,通 过媒体宣传校友冯志远、马宪华、郭丽华等模范教师的典型事迹,引领师德师 风,要求教师作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 与时俱进”的表率,成为学生全面成才和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明确了师德师 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培养教师具有“学高身正的职业追求、探究原本的学术 风范、博采众长的学习品格和诚信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评选宝钢教师奖、明 德奖教金、炜然奖教金、优秀教师奖、“三育人”标兵等,遴选出一大批师德模 范,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三)教师教学投入 1学校重教治教,全面保障教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本科教学质 量全面提升计划》文件精神,学校出台《关于建立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 任务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本科教学听课制度的规定》《本科教学事故认 定与处理办法》《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制度,确保高水平教师承担本 科教学任务,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 工作有序进行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18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白山松水,薪火承传。 家国天下,社会中坚。勤奋创新,淡泊致远。 为人师表,品正世范。博学慎思,格物探原。 敬业乐群,诚信友善。尊重创造,大爱育贤。 柳园菁菁,旭日冉冉。立德树人,铭耀杏坛。 健全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学校颁布《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 办法》《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道德规范》《自然科 学学术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引导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弘扬正气,以高贵的品格和扎实的人文素养从事教育 事业。在教师年度和聘期考核、职称晋升等评价中,坚持以德为先,建立师德 负面清单,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典型模范引领师德师风。典型引领一直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优良传统,通 过媒体宣传校友冯志远、马宪华、郭丽华等模范教师的典型事迹,引领师德师 风,要求教师作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 与时俱进”的表率,成为学生全面成才和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明确了师德师 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培养教师具有“学高身正的职业追求、探究原本的学术 风范、博采众长的学习品格和诚信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评选宝钢教师奖、明 德奖教金、炜然奖教金、优秀教师奖、“三育人”标兵等,遴选出一大批师德模 范,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三)教师教学投入 1.学校重教治教,全面保障教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本科教学质 量全面提升计划》文件精神,学校出台《关于建立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 任务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本科教学听课制度的规定》《本科教学事故认 定与处理办法》《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制度,确保高水平教师承担本 科教学任务,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 工作有序进行
、师资队伍 2教授领教示教,热心带动教学 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等一批专业水平高、教学效 果优、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的教授热爱本科教学,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 学校以他们承担的优质课程作为示范课,吸引青年教师从中汲取教学艺术,改 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近三年,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比例 逐年提升。全校平均每年开设本科课程近5000门次,教授主讲课程所占比例从 2014年的1974%上升为2016年的24.71%,副教授主讲课程所占比例从2014 年的3732%上升为2016年的4418%(见表2-5) 表2-5近三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教授承担课程 副教授承担课程课程总高级职称教师 学年 门数比例(%)门数比例(%)门数 承担比例 2013~2014 958 19.74 37.32 4852 57.06 2014~2015 975 1924 722 4943 56.64 2015~20161227 24.71 2194 44.18 4966 3教师乐教善教,倾心投入教学 经几代传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立身之本,教育教学是安身 之命,“课比天大”是使命自觉。90%以上的专任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教师 对教学倾心投入,认真准备和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学术前沿最新成果,不断探 索教学新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一些德高望重的教师主动承担新生研讨课, 启迪学生学术思维,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生涯规划。 4教师研教论教,潜心改革教学 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讨论,以团队组织或个人立项的不同方式积极投 身教学改革。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经费倾斜等多方举措,支持和鼓 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近三年,教师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部级教 改项目32项,学校教改项目161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 成果奖17项(见表2-6)
二、师资队伍 19 2.教授领教示教,热心带动教学 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等一批专业水平高、教学效 果优、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的教授热爱本科教学,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 学校以他们承担的优质课程作为示范课,吸引青年教师从中汲取教学艺术,改 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近三年,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比例 逐年提升。全校平均每年开设本科课程近 5000 门次,教授主讲课程所占比例从 2014 年的 19.74%上升为 2016 年的 24.71%,副教授主讲课程所占比例从 2014 年的 37.32%上升为 2016 年的 44.18%。(见表 2-5) 表 2-5 近三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学 年 教授承担课程 副教授承担课程 课程总 门数 高级职称教师 门数 比例(%) 门数 比例(%) 承担比例 2013~2014 958 19.74 1811 37.32 4852 57.06 2014~2015 975 19.24 1840 37.22 4943 56.64 2015~2016 1227 24.71 2194 44.18 4966 68.89 3.教师乐教善教,倾心投入教学 经几代传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立身之本,教育教学是安身 之命,“课比天大”是使命自觉。90%以上的专任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教师 对教学倾心投入,认真准备和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学术前沿最新成果,不断探 索教学新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一些德高望重的教师主动承担新生研讨课, 启迪学生学术思维,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生涯规划。 4.教师研教论教,潜心改革教学 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讨论,以团队组织或个人立项的不同方式积极投 身教学改革。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经费倾斜等多方举措,支持和鼓 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近三年,教师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2 项,省部级教 改项目 32 项,学校教改项目 161 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 项,省部级教学 成果奖 17 项(见表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