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展和个人素质提高缺乏主动性;注重对知识本身的学习,缺乏将知识形态转变 为教育形态的能力。非师范专业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 距,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还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对知识拓展能力、专业创新 能力和基础实践能力的要求。 (2)原因分析 是学校提出的“创造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部分教师教学 方法仍有待改进,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还没有在全校蔚然成风。 二是教师数量仍显不足,高端领军人才相对短缺,部分教师对教学投入不 够,不能很好地将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在教学中转化与应用,学校教学资源还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未来发展选择和规划的多样性需求 三是非师范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 完普。 (3)整改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本科教学改 革,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 造的教育”理念大讨论,用理念引领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倡导教师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学生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倡导学 生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追求卓越的人生品格。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当增加专任教师数量,提高队伍质量,通过外聘兼 职教授、返聘优秀离退教师等方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依托P制,加强教 师教育的学科队伍建设,给予学科带头人充分的自主权,支持教师教育学科快 速发展,打造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平台 优化细化分类培养。按照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分别规划和实施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本硕一体培养,造就未来卓越教师。进一步加强“4+2”教育硕士培养。 建立“卓越教师培育实验区”,在实验区设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实践工作站,重 构课程体系,加大教育实践学分比重。二是强化专业能力培养,造就应用型专 业人才。进一步加大非师范专业“U-G-E”模式建设,加大对实践基地的经费 投入力度,增强学院(部)在实验区建设上的自主权,激发学院(部)开展实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10 展和个人素质提高缺乏主动性;注重对知识本身的学习,缺乏将知识形态转变 为教育形态的能力。非师范专业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 距,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还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对知识拓展能力、专业创新 能力和基础实践能力的要求。 (2)原因分析 一是学校提出的“创造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部分教师教学 方法仍有待改进,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还没有在全校蔚然成风。 二是教师数量仍显不足,高端领军人才相对短缺,部分教师对教学投入不 够,不能很好地将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在教学中转化与应用,学校教学资源还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未来发展选择和规划的多样性需求。 三是非师范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 完善。 (3)整改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本科教学改 革,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以 70 周年校庆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 造的教育”理念大讨论,用理念引领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倡导教师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学生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倡导学 生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追求卓越的人生品格。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当增加专任教师数量,提高队伍质量,通过外聘兼 职教授、返聘优秀离退教师等方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依托 PI 制,加强教 师教育的学科队伍建设,给予学科带头人充分的自主权,支持教师教育学科快 速发展,打造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平台。 优化细化分类培养。按照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分别规划和实施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本硕一体培养,造就未来卓越教师。进一步加强“4+2”教育硕士培养。 建立“卓越教师培育实验区”,在实验区设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实践工作站,重 构课程体系,加大教育实践学分比重。二是强化专业能力培养,造就应用型专 业人才。进一步加大非师范专业“U-G-E”模式建设,加大对实践基地的经费 投入力度,增强学院(部)在实验区建设上的自主权,激发学院(部)开展实
、定位与目标 验区建设的活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学术拔尖人才。针对“基地班”学生,加 强本科后两年课程的衔接建设,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出口;专业课建设强化探 究性教学;强调专业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学院人才培养与学校规划设计存在一定差距 (1)问题表现 学院办学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对接不紧密,教学中心地位在微观操作层面 缺失,与学校倡导的教学中心地位相适应的支撑政策不够,教学方面资金投入 相对较少,在职称晋升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倾斜的力度不够。教学资 源和教学投入保障措施不足,部分教学设施较为陈旧,不能很好满足教学改革 的要求。 (2)原因分析 是在认识上,部分学院管理层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认识不够,在政策制 定、资源分配等方面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二是在操作上,教学评价缺少量化指标,教学工作显示度低,在实施相关 政策时,科研考核硬指标、教学考核软过关,影响一线教师教学投入的积极性, 削弱了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 (3)整改措施 深化校院两级治理改革,推进治理重心下移。以明晰学校、学院(部)目 标责任为先导,支持和强化学院(部)主体作用。按照“科学规划、目标管理 自主运行、过程指导、民主监督、动态考核”的原则,形成学校宏观调控、学 院(部)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激发校院两个层面的积极性 加强对学院(部)管理方式的正确引导。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专项研 讨本科教学工作。从学院(部)领导班子做起,认真抓好教学工作,每学期至 少1次专项研讨教学工作。落实听课制度,学院(部)领导要经常深入本科课 堂。学校将听课情况和教学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等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平衡教学科研激励政策。加强教学工作在年终考核、职称评聘中的比重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改革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实行分类管理、 分类评价,凸显本科教学的贡献和价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教师乐于教
一、定位与目标 11 验区建设的活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学术拔尖人才。针对“基地班”学生,加 强本科后两年课程的衔接建设,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出口;专业课建设强化探 究性教学;强调专业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学院人才培养与学校规划设计存在一定差距 (1)问题表现 学院办学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对接不紧密,教学中心地位在微观操作层面 缺失,与学校倡导的教学中心地位相适应的支撑政策不够,教学方面资金投入 相对较少,在职称晋升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倾斜的力度不够。教学资 源和教学投入保障措施不足,部分教学设施较为陈旧,不能很好满足教学改革 的要求。 (2)原因分析 一是在认识上,部分学院管理层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认识不够,在政策制 定、资源分配等方面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二是在操作上,教学评价缺少量化指标,教学工作显示度低,在实施相关 政策时,科研考核硬指标、教学考核软过关,影响一线教师教学投入的积极性, 削弱了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 (3)整改措施 深化校院两级治理改革,推进治理重心下移。以明晰学校、学院(部)目 标责任为先导,支持和强化学院(部)主体作用。按照“科学规划、目标管理、 自主运行、过程指导、民主监督、动态考核”的原则,形成学校宏观调控、学 院(部)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激发校院两个层面的积极性。 加强对学院(部)管理方式的正确引导。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专项研 讨本科教学工作。从学院(部)领导班子做起,认真抓好教学工作,每学期至 少 1 次专项研讨教学工作。落实听课制度,学院(部)领导要经常深入本科课 堂。学校将听课情况和教学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等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平衡教学科研激励政策。加强教学工作在年终考核、职称评聘中的比重,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改革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实行分类管理、 分类评价,凸显本科教学的贡献和价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教师乐于教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学、安于教学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 得 保障教学资源的投入。建立本科教学刚性投入保障机制,使本科教学经费 投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改善办学环境,保障办学条件。深入研究学校 教学资源投入保障标准,使经费预算和教学投入有据可依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12 学、安于教学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 得。 保障教学资源的投入。建立本科教学刚性投入保障机制,使本科教学经费 投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改善办学环境,保障办学条件。深入研究学校 教学资源投入保障标准,使经费预算和教学投入有据可依
、师资队伍 二、师资队伍 学校立足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普人才 引育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专任教师的专业 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教师坚守本科教学 第一线,充分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效果 明显。学校多方位建设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持续的队伍建 设与质量改进,保障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数量与结构 1.适度扩大教师规模,生师比基本合理 2016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67人,其中当年离职36人;现有专任教师 1631人,外籍教师9人,人才派遣专任教师10人,师资博士后87人。外聘教 师391人(含当年离职)。教师总数1953人。近三年,每年新进教师35~50人, 每年本科招生稳定在3700人左右,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700人左右,专业学 位硕士研究生13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405人左右。2016年,各类全日制在校 学生25627人,折合在校生数33982人。生师比为18.95,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见 表2-1)。 表2-1近三年全校学生和教师数量与生师比 项目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本科生人数 14558 14402 14380 全日制在校学生数 25172 22216 25627 折合学生数 32432 28348 33982 专任教师数(人) 1599 1601 1953 生师比 1778 15.74 18.95 1本报告未作特殊说明的所有数据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30
二、师资队伍 13 二、师资队伍 学校立足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 引育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专任教师的专业 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教师坚守本科教学 第一线,充分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效果 明显。学校多方位建设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持续的队伍建 设与质量改进,保障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数量与结构 1.适度扩大教师规模,生师比基本合理 2016 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 1667 人 1,其中当年离职 36 人;现有专任教师 1631 人,外籍教师 9 人,人才派遣专任教师 10 人,师资博士后 87 人。外聘教 师 391 人(含当年离职)。教师总数 1953 人。近三年,每年新进教师 35~50 人, 每年本科招生稳定在 3700 人左右,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1700 人左右,专业学 位硕士研究生 1300 人左右,博士研究生 405 人左右。2016 年,各类全日制在校 学生 25627 人,折合在校生数 33982 人。生师比为 18.95,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见 表 2-1)。 表 2-1 近三年全校学生和教师数量与生师比 项目 年份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本科生人数 14558 14402 14380 全日制在校学生数 25172 22216 25627 折合学生数 32432 28348 33982 专任教师数(人) 1599 1601 1953 生师比 17.78 15.74 18.95 1 本报告未作特殊说明的所有数据截止时间为 2016 年 9 月 30 日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2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学缘趋于多样化 职称结构:全校在编在岗教师1631人,教授475人,占29.12%;副教授 600人,占36.79%;讲师528人,占32.37%;助教28人,占1.72%。整体呈 纺锤形状态(见表2-2,下同)。 年龄结构:35岁以下教师512人,占31.39%;36-45岁教师590人,占36.17%; 46-55岁教师392人,占24.03%;56岁以上教师137人,占840%。以中青年 教师为主,储备丰实、发展有序。 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62人,占6511%;具有硕士学位 的488人,占29.02%,其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94人。教师学历结构整体较好,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逐年渐增 学缘结构:获得外校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708人,占4341%,获得本校 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923人,占5963%。学缘具有多样化特点 表2-2在岗在职专任教师队伍结构 职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职称 人数 475 600 528 28 结构 比例 29.12% 36.79% 32.37% 1.72% 年龄段 ≤35 6~45 46~55 ≥56 年龄 人数 512 590 137 结构 比例 3139% 36.17% 24.03% 8.40% 学历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学历 人数 1062 488 结构 比例 65.11% 2992% 4.29% 0.67% 学缘 本校 本省外校外省外校国(境)外 学缘 人数 923 339 255 114 结构 比例 59.63% 20.78% 15.63% 6.99% 3深入推进人才战略,队伍发展态势好 契合发展目标,顶层设计人才战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十三五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14 2.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学缘趋于多样化 职称结构:全校在编在岗教师 1631 人,教授 475 人,占 29.12%;副教授 600 人,占 36.79%;讲师 528 人,占 32.37%;助教 28 人,占 1.72%。整体呈 纺锤形状态(见表 2-2,下同)。 年龄结构:35岁以下教师512人,占31.39%;36-45岁教师590人,占36.17%; 46-55 岁教师 392 人,占 24.03%;56 岁以上教师 137 人,占 8.40%。以中青年 教师为主,储备丰实、发展有序。 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1062 人,占 65.11%;具有硕士学位 的 488 人,占 29.02%,其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 94 人。教师学历结构整体较好,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逐年渐增。 学缘结构:获得外校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 708 人,占 43.41%,获得本校 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 923 人,占 59.63%。学缘具有多样化特点。 表 2-2 在岗在职专任教师队伍结构 职称 结构 职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人数 475 600 528 28 比例 29.12% 36.79% 32.37% 1.72% 年龄 结构 年龄段 ≤35 36~45 46~55 ≥56 人数 512 590 392 137 比例 31.39% 36.17% 24.03% 8.40% 学历 结构 学历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人数 1062 488 70 11 比例 65.11% 29.92% 4.29% 0.67% 学缘 结构 学缘 本校 本省外校 外省外校 国(境)外 人数 923 339 255 114 比例 59.63% 20.78% 15.63% 6.99% 3.深入推进人才战略,队伍发展态势好 契合发展目标,顶层设计人才战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 “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