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目标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体现国家需求,符合办学方向 人才培养总目标:《东北师范大学章程》确定的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 重在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 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及其他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确定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新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现学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彰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 2.专业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实施分类设置 各专业培养目标:(1)卓越教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宽厚理论素养、 较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拥有较高专业发展意愿和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能够 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与未来教育家。(2)应用型专业 人才:培养具有综合性师范大学文化底蕴、研究型大学专业水平、较强实践创 新能力,且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3)学科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具有强烈科学探究意识、宽厚学科知识基础、长远发展潜力的研究型 后备人才。 确定依据:各专业依照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 展需要,按照卓越教师、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分类培养基本 思路,针对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具体的培养规格和专业要求等作出科学、 清晰、明确的说明。 (三)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全校上下形成了 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文化滋养教学、管理服务教学 出口驱动教学的工作格局。 1.领导重视教学,全面研究部署 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学校党政领导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办学的重中之重
一、定位与目标 5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体现国家需求,符合办学方向 人才培养总目标:《东北师范大学章程》确定的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 重在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 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及其他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确定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新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现学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彰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 2.专业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实施分类设置 各专业培养目标:(1)卓越教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宽厚理论素养、 较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拥有较高专业发展意愿和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能够 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与未来教育家。(2)应用型专业 人才:培养具有综合性师范大学文化底蕴、研究型大学专业水平、较强实践创 新能力,且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3)学科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具有强烈科学探究意识、宽厚学科知识基础、长远发展潜力的研究型 后备人才。 确定依据:各专业依照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 展需要,按照卓越教师、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分类培养基本 思路,针对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具体的培养规格和专业要求等作出科学、 清晰、明确的说明。 (三)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全校上下形成了 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文化滋养教学、管理服务教学、 出口驱动教学的工作格局。 1.领导重视教学,全面研究部署 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学校党政领导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办学的重中之重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位置。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学年都设专题会议研究和落实教学工作,讨 论和决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资源配置、骨干 教师引进、教学奖惩制度等系列重要事宜。校领导实行联系学院制度,指导学 院建设、发展与教学改革工作。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为本科生授课和作报告 所有校领导带头落实本科教学听课制度。制定《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计划》, 科学规划未来五年本科教学工作。 2.教师潜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示范引领,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长江学 者、杰出青年等高水平教师,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注重教学传承,以 教授承担的优质课程为示范,引导青年教师改进和优化教学,形成“传帮带” 的优良传统。注重教研相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讨论,以团队或个人立 项方式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注重政策保障,学校在出国留学、进修访学、解决 住房以及校内岗位津贴等方面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实行教学岗教授职称 单列制度,保障教师潜心教学。 3.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坚持推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 等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小班上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推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与利用,拓展师生交互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 和探究式学习。学校推广的Bb平台教学模式,集授课、作业、反思、评课于 体,对于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还通过 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师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 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文化滋养教学,强化氛围营造 学校积极营造勤奋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了“思想理论高端论坛”“承 绍高风——文化名人东师论坛”“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等平台,使学生 领略校内外知名学者风采,并将学术报告纳入学生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通过 情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会,让学生感受优秀教师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通 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让学生将课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6 位置。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学年都设专题会议研究和落实教学工作,讨 论和决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资源配置、骨干 教师引进、教学奖惩制度等系列重要事宜。校领导实行联系学院制度,指导学 院建设、发展与教学改革工作。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为本科生授课和作报告, 所有校领导带头落实本科教学听课制度。制定《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计划》, 科学规划未来五年本科教学工作。 2.教师潜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示范引领,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长江学 者、杰出青年等高水平教师,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注重教学传承,以 教授承担的优质课程为示范,引导青年教师改进和优化教学,形成“传帮带” 的优良传统。注重教研相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讨论,以团队或个人立 项方式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注重政策保障,学校在出国留学、进修访学、解决 住房以及校内岗位津贴等方面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实行教学岗教授职称 单列制度,保障教师潜心教学。 3.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坚持推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 等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小班上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推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与利用,拓展师生交互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 和探究式学习。学校推广的 Bb 平台教学模式,集授课、作业、反思、评课于一 体,对于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还通过 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师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 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文化滋养教学,强化氛围营造 学校积极营造勤奋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了“思想理论高端论坛”“承 绍高风——文化名人东师论坛”“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等平台,使学生 领略校内外知名学者风采,并将学术报告纳入学生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通过 “情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会,让学生感受优秀教师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通 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让学生将课
、定位与目标 堂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无缝链接”,充分发挥学府文化的 涵潘漫渍的功能。 5管理服务教学,提升管理效益 学校重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成立校院(部)两级教务委员会和教学督导 委员会,确保教学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加强全校实验室的管理,促进 资源共享。规范日常教学秩序管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硬件设施管 理,2014年以来,对两校区教学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综合实验室、采 暖、水电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教学 设备维修经费”和“大型仪器维修基金”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维护维修仪器设 备,更好地为教学一线服务 6.出口驱动教学,重视信息反馈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就业工作的优势,加强信息反馈,以出口驱动入口,以 结果反哺过程。学校建立了纵横联动的工作模式。纵向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 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长、院长负责制,将就业工作切实纳入学校、学院年度 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横向上,学校负责招生、培养、就业的职能部门建立联动 机制,编制就业工作年度质量报告,将学生就业信息及时向招生、培养部门反 馈,以便适时调整招生计划,科学设置课程规划,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闭合 链条 经过不断努力,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效果。2012年,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实施学科创新人才基地班计划,加强专业研究类课程建设。同年,学校 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国家首批建设的30个示范中心之一。2013 年,“U-G-S”教师教育模式列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5年,学校进行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体现出“口 径更宽、基础更厚、个性更强”的特点,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四)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 1.学校现实发展水平与办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1)问题表现
一、定位与目标 7 堂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无缝链接”,充分发挥学府文化的 涵濡浸渍的功能。 5.管理服务教学,提升管理效益 学校重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成立校院(部)两级教务委员会和教学督导 委员会,确保教学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加强全校实验室的管理,促进 资源共享。规范日常教学秩序管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硬件设施管 理,2014 年以来,对两校区教学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综合实验室、采 暖、水电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教学 设备维修经费”和“大型仪器维修基金”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维护维修仪器设 备,更好地为教学一线服务。 6.出口驱动教学,重视信息反馈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就业工作的优势,加强信息反馈,以出口驱动入口,以 结果反哺过程。学校建立了纵横联动的工作模式。纵向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 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长、院长负责制,将就业工作切实纳入学校、学院年度 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横向上,学校负责招生、培养、就业的职能部门建立联动 机制,编制就业工作年度质量报告,将学生就业信息及时向招生、培养部门反 馈,以便适时调整招生计划,科学设置课程规划,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闭合 链条。 经过不断努力,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效果。2012 年,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实施学科创新人才基地班计划,加强专业研究类课程建设。同年,学校 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国家首批建设的 30 个示范中心之一。2013 年,“U-G-S”教师教育模式列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5 年,学校进行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体现出“口 径更宽、基础更厚、个性更强”的特点,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四)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 1.学校现实发展水平与办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1)问题表现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良 好积淀,但与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面,社 会发展对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 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办学面临的主要矛盾;科学研究方面,在服务国家重 大战略需求,争取更高层次项目、产生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方面,仍存在较大 差距;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既有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文化优势,服务国家 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是一项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战略任务。 (2)原因分析 思想还不够解放,深化综合改革的创新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创造的教 育”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校院(部)两级运行机制有待改进,学院(部)的办学 自主性有待增强;在争取和利用资源方面,体制机制不活,校外资源获取能力 较弱,特别是国家重大战略资源的获取能力不足,校内资源利用效益尚需提高; 在推动一流的教师教育方面改革力度仍显不足,队伍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有待 提升。 (3)整改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工作方针是“坚守、改革、突破”。坚守大学本质, 坚守优良传统,坚守办学特色;改革发展方式,改革治理体系,改革评价机制; 突破思维定式,突破发展瓶颈,突破固化藩篱。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工作思路是把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 的主线,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 为关键,以资源配置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障,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 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奠定良好基础(见图1.1)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8 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良 好积淀,但与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面,社 会发展对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 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办学面临的主要矛盾;科学研究方面,在服务国家重 大战略需求,争取更高层次项目、产生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方面,仍存在较大 差距;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既有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文化优势,服务国家 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是一项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战略任务。 (2)原因分析 思想还不够解放,深化综合改革的创新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创造的教 育”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校院(部)两级运行机制有待改进,学院(部)的办学 自主性有待增强;在争取和利用资源方面,体制机制不活,校外资源获取能力 较弱,特别是国家重大战略资源的获取能力不足,校内资源利用效益尚需提高; 在推动一流的教师教育方面改革力度仍显不足,队伍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有待 提升。 (3)整改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工作方针是“坚守、改革、突破”。坚守大学本质, 坚守优良传统,坚守办学特色;改革发展方式,改革治理体系,改革评价机制; 突破思维定式,突破发展瓶颈,突破固化藩篱。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工作思路是把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 的主线,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 为关键,以资源配置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障,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 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奠定良好基础(见图 1.1)
、定位与目标 人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机构改革 资源配置改革(资源 制度校院两级改革 (财、物 党建改革 图1.1“十三五”时期综合改革基本思路 深化内部综合改革。紧扣内涵发展这一主题,大力推动综合改革进程,以 “增活力、保重点、提效益”为目标,增强学院(部)办学活力、教师治学活 力,突出人才培养重点、发展战略重点,提升存量资源利用效益、增量资源获 取能力,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系统性、协同性改革,着 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学校整体实力。 争取外部发展资源。主动参与国家战略重点、改革热点,特别是高等教育 领域的重点任务,争取更大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省部共建工作,依托省部共 建的资金政策支持,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制定理事会章程,推进理事会建设, 积极争取学校发展外部资源。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基本运行制度,尤其是涉及教学科研等重要 领域的规章制度、各类办事程序、议事规则和内部机构组织原则等,还渐形成 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深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制。健全学术委员会体系,完善“教授治学”各项制度,保障学术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规范化。树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建立健全上下结合、内外协 同、全员参与的民主治理体系。 2.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1)问题表现 师范专业方面,教师对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关注不够,教学 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有一定距离;部分公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于职业发
一、定位与目标 9 图 1.1 “十三五”时期综合改革基本思路 深化内部综合改革。紧扣内涵发展这一主题,大力推动综合改革进程,以 “增活力、保重点、提效益”为目标,增强学院(部)办学活力、教师治学活 力,突出人才培养重点、发展战略重点,提升存量资源利用效益、增量资源获 取能力,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系统性、协同性改革,着 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学校整体实力。 争取外部发展资源。主动参与国家战略重点、改革热点,特别是高等教育 领域的重点任务,争取更大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省部共建工作,依托省部共 建的资金政策支持,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制定理事会章程,推进理事会建设, 积极争取学校发展外部资源。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基本运行制度,尤其是涉及教学科研等重要 领域的规章制度、各类办事程序、议事规则和内部机构组织原则等,逐渐形成 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深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制。健全学术委员会体系,完善“教授治学”各项制度,保障学术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规范化。树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建立健全上下结合、内外协 同、全员参与的民主治理体系。 2.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1)问题表现 师范专业方面,教师对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关注不够,教学 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有一定距离;部分公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于职业发 人 资源 制度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机构改革 校院两级改革 党建改革 资源配置改革 (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