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 社科类文章(自然科技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每年覆盖其中的一种)涉及转基 因作物(1998年)、人类冬眠(1999年)、降低光速(2000年)、铜奔马正名(2001年)、沙尘暴 (2002年)、温室效应(2003年)、人体干细胞(2004年)、计算机思维(2005年)等(江苏卷 2004年《气冰》、2005年《小春虫》2006年《木版年画》),选文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 进步联系紧密; 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题材、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 1998年宗璞的《报秋》、2000年鲍昌的《长城》、2001年莫利的《门》、2002年林非的《话 说知音》、2003年柯灵的《乡土情结》、2004年茅盾《大地山河》、2005年苏叔阳《春天的 梦》江苏卷2004年的《杜甫草堂》、20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2006年的《一幅烟烟雨牛 鹭图》等。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 体现 2、在命题内容方面: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突出了语文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即考查在把握文 意基础上,对相关语文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加工的能力。例如,2001年到2004年的 社科类文章均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想象和推断 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着眼点在于整体理解和文学欣赏,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从知 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更为突出,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 例如,在2004年阅读材料石评梅《痛哭和珍》的考査中,全部4道题中,涉及鉴赏评价的 题就有2.5题。 3、选材方面: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大力弘扬祖国 文化。从语段到试题,不仅多方面地涉及了祖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 人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呼唤。 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 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 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2007年高考阅读材料选材走向 科学类 2006年17套试卷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平分秋色。题材范围比较全面,大致包括
1. 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 社科类文章(自然科技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每年覆盖其中的一种)涉及转基 因作物(1998 年)、人类冬眠(1999 年)、降低光速(2000 年)、铜奔马正名(2001 年)、沙尘暴 (2002 年)、温室效应((2003 年)、人体干细胞(2004 年)、计算机思维(2005 年)等(江苏卷 2004 年《气冰》、2005 年《小春虫》2006 年《木版年画》),选文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 进步联系紧密; 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题材、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 1998 年宗璞的《报秋》、2000 年鲍昌的《长城》、2001 年莫利的《门》、2002 年林非的《话 说知音》、2003 年柯灵的《乡土情结》、2004 年茅盾《大地山河》、2005 年苏叔阳《春天的 梦》江苏卷 2004 年的《杜甫草堂》、2005 年的《波兹曼的诅咒》、2006 年的《一幅烟烟雨牛 鹭图》等。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 体现。 2、 在命题内容方面: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突出了语文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即考查在把握文 意基础上,对相关语文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加工的能力。例如,2001 年到 2004 年的 社科类文章均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想象和推断 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着眼点在于整体理解和文学欣赏,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从知 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更为突出,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 例如,在 2004 年阅读材料石评梅《痛哭和珍》的考查中,全部 4 道题中,涉及鉴赏评价的 题就有 2.5 题。 3、 选材方面: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大力弘扬祖国 文化。从语段到试题,不仅多方面地涉及了祖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 人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呼唤。 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 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 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2007 年高考阅读材料选材走向 科学类: 2006 年 17 套试卷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平分秋色。题材范围比较全面,大致包括:
环境保护、气候、生物学、化学、海洋学、城市学、民俗学、公众学、美学、社会学等。 今年备考之时可重点关注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包括环境规划)、 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生物学中的“膜生物”、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社 会调控体系、再生资源研究、公共安全等。另外,江苏本土的人文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习 俗等方面的文章也值得关注。 文学类: 散文因其深厚丰富的内容情感,凝练优美的语言文字,灵活多变的手法技巧,在2007年高 考中应该依然是最受青睐的文体,尤其要留意议论性散文;小说因其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生 活的优势,被选中的机会也比较高。备考中,我们要特别留意那些体现人格操守,反映生命 追求,激发审美思考,守护心灵月亮的内倾性文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尽管客观性试题只能反映考生的思维结果,不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过程;答案唯一,排斥 并存,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但今年的试卷却将考了两年的3道题增加为4道 提高了客观题的分值。这类题型的设题特点,值得研究 以近年全国高考科学类阅读题为例,其题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二、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如2004年北京卷第16题“对‘这种蛋白质在肮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三、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 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四、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推断未知内容 如2006年江苏卷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化。由是观之,近年来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出题方式较为稳定,题型种类不多 题角度单 然而,在题肢的设置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干扰项。 解答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题,我们往往从排除干扰项入手。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
环境保护、气候、生物学、化学、海洋学、城市学、民俗学、公众学、美学、社会学等。 今年备考之时可重点关注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包括环境规划)、 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生物学中的“膜生物”、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社 会调控体系、再生资源研究、公共安全等。另外,江苏本土的人文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习 俗等方面的文章也值得关注。 文学类 : 散文因其深厚丰富的内容情感,凝练优美的语言文字,灵活多变的手法技巧 ,在 2007 年高 考中应该依然是最受青睐的文体,尤其要留意议论性散文;小说因其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生 活的优势,被选中的机会也比较高。备考中,我们要特别留意那些体现人格操守,反映生命 追求,激发审美思考,守护心灵月亮的内倾性文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尽管客观性试题只能反映考生的思维结果,不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过程;答案唯一,排斥 并存,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但今年的试卷却将考了两年的 3 道题增加为 4 道题, 提高了客观题的分值。这类题型的设题特点,值得研究。 以近年全国高考科学类阅读题为例,其题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 2004 年江苏卷第 7 题“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二、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如 2004 年北京卷第 16 题“对‘这种蛋白质在肮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三、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 如 2005 年江苏卷第 7 题“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四、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推断未知内容。 如 2006 年江苏卷第 10 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由是观之,近年来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出题方式较为稳定,题型种类不多。 出题角度单一。 然而,在题肢的设置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干扰项。 解答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题,我们往往从排除干扰项入手。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
扰项的设置方法。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解说: 1、改变范围:是指选项在程度上、范围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 如:2004年全国Ⅰ卷第7题A项“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 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原文是“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有意改 变了范围 这种设置中,出现最多的是以偏概全。这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 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 “个别”、“部分”“全部”等词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 象不当。 如:2006年江苏卷第5题C项,把“理想主义的图画”说成是木版年画的“思想 内容”,而在原文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在这里,显然是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3、颠倒是非: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 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 而变成了肯定。 如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9题C项:“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 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是不符合文意的。 原文中说“‘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 烷的大量释放”,意思是“气冰”可能受到自然的破坏,该题C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 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显然是是非颠倒。 4、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 导致逻辑不当 如2000年第20题C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两者不存在因果 关系,原文的结果是“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 据
扰项的设置方法。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解说: 1、 改变范围:是指选项在程度上、范围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 如:2004 年全国 I 卷第 7 题 A 项“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 .... 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原文是“囊胚中 ...”而非“囊胚外表’,有意改 变了范围。 这种设置中,出现最多的是以偏概全。这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 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 “个别”、“部分”“全部”等词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 A 的概念说成是 B,从而导致对 象不当。 如:2006 年江苏卷第 5 题 C 项,把“理想主义的图画”说成是木版年画的“思想.. 内容..”,而在原文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在这里,显然是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3、颠倒是非: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 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 而变成了肯定。 如 2004 年江苏高考试卷第 9 题 C 项:“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 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是不符合文意的。 原文中说“‘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 烷的大量释放”,意思是“气冰”可能受到自然的破坏,该题 C 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 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显然是是非颠倒。 4、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 导致逻辑不当。 如 2000 年第 20 题 C 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两者不存在因果 关系,原文的结果是“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 据
5、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判 断为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 如1998年第26题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荞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 新问题”,文中只说了可能性,并未成为现实 这种干扰项设置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 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6、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 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 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是以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此题答案为B,由文章内容可知,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病毒,选项A将它归结为“ 种病毒”,选项D将它归结为“细胞”都明显地在偷梁换柱。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如2005年江苏卷第6题A项在说“小春虫”化石的意义时说“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 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这个信息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属典型的无中生有。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B项“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 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据原文可知,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 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形成气冰的主要元素是“天然气”和“水”,B项故意缺少 了“水”这个重要元素,导致答案有误
5、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判 断为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 如 1998 年第 26 题 c 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荞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 新问题”,文中只说了可能性,并未成为现实。 这种干扰项设置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 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6、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 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如 2004 年全国高考试题第 15 题: 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以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此题答案为 B,由文章内容可知,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病毒,选项 A 将它归结为“一 种病毒”,选项 D 将它归结为“细胞”都明显地在偷梁换柱。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如 2005 年江苏卷第 6 题 A 项在说“小春虫”化石的意义时说“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 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这个信息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属典型的无中生有。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如 2004 年江苏卷第 7 题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 B 项“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 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据原文可知,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 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形成气冰的主要元素是“天然气”和“水”,B 项故意缺少 了“水”这个重要元素,导致答案有误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 项是” 所给的选项中,B项是这样表述的: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 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岀来。题目问的是“磁共振成像原理”,此项却说“疾病的病理 过程”,显然是答非所问 10、夸大其词。指选项在表述上夸大提供信息的程度。 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D项,说小春虫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而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它的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里的“相当复杂”明显是夸大 其词。 鉴于有关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的方法,做此类阅读题时,要专注细心,可训 练学生按以下步骤答题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全文主要观点,划出重要信息。 二、审清题意。对照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三、将选项与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异同,排除干扰。在排除干扰项时,可充分利用熟知的 常见干扰项形式,做到有的放矢。 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 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 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文学类作品阅读 综述 2006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象四川卷 的《乡村的瓦》、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全国Ⅰ卷《阳光的香味》、江苏卷《一幅 烟雨牛鹭图》、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辽宁卷《杨柳》、安徽卷《行吟阁遐想》、山东卷《文 赤壁》、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福建卷《泪与笑》等都是如此。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 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 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如:2004 年高考福建卷第 8 题“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 项是” 所给的选项中,B 项是这样表述的: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 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题目问的是“磁共振成像原理”,此项却说“疾病的病理 过程”,显然是答非所问。 10、夸大其词。指选项在表述上夸大提供信息的程度。 如 2005 年江苏卷第 7 题 D 项,说小春虫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而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它的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里的“相当复杂”明显是夸大 其词。 鉴于有关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的方法,做此类阅读题时,要专注细心,可训 练学生按以下步骤答题: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全文主要观点,划出重要信息 ......。 二、审清题意。对照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三、将选项与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异同,排除干扰。在排除干扰项时,可充分利用熟知的 常见干扰项形式,做到有的放矢。 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 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 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综述 2006 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象四川卷 的《乡村的瓦》、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全国 I 卷《阳光的香味》、江苏卷《一幅 烟雨牛鹭图》、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辽宁卷《杨柳》、安徽卷《行吟阁遐想》、山东卷《文 赤壁》、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福建卷《泪与笑》等都是如此。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 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 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