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1年3月13日 “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认真遵循 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克服各种困 难,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实力增强,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对外经济活跃,财政增收,居民 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发展。“七五”时期,国民生 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 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求成过急,一度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国民经济 的某些方面过于分散,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农业 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增长,基本完成了计划规定的目标。1990年,农业总产值7382 亿元,比1985年增长25.3%,平均每年增长4.6%,超过4%的计划指标。其中,种植业 产值年均增长3.2%,林业产值年均增长0.2%,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5%,副业产值年均 增长11.3%,渔业产值年均增长12.7%。 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中,粮食生产前三年徘徊不前,后两年连续刷新纪录:1990年,棉花、 糖料生产扭转连年的徘徊局面,超过“七五”计划指标;油料大幅度增产,但仍低于计划要 求。肉、禽、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连年增产。“七五”时期主要农副产品平均年 产量,除棉花、黄红麻外,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主要农产品平均年产量如下(万吨) “七五”时期“六五”时期“七五”比“六五”增长% 粮食 40622 37064 9.6 棉花 404 油料 甘蔗 5054 33.9 甜菜 1061 789 34.4 黄红麻 64.0 烤烟 200 158 26.6 蚕茧 44.7 31.9 茶叶 51.6 水果 1678 80.4 猪牛羊肉2185 1463 49.4 水产品1042 林业和绿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七五”时期,人工造林总面积超过4亿亩,造林质量不断 提高。其中,用材林建设増长较快:经济林的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増长,核桃、板栗、松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1 年 3 月 13 日 “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 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认真遵循 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克服各种困 难,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实力增强,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对外经济活跃,财政增收,居民 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发展。“七五”时期,国民生 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7.8%,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7.5%,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 一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求成过急,一度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国民经济 的某些方面过于分散,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一、农业 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增长,基本完成了计划规定的目标。1990 年,农业总产值 7382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25.3%,平均每年增长 4.6%,超过 4%的计划指标。其中,种植业 产值年均增长 3.2%,林业产值年均增长 0.2%,牧业产值年均增长 6.5%,副业产值年均 增长 11.3%,渔业产值年均增长 12.7%。 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中,粮食生产前三年徘徊不前,后两年连续刷新纪录;1990 年,棉花、 糖料生产扭转连年的徘徊局面,超过“七五”计划指标;油料大幅度增产,但仍低于计划要 求。肉、禽、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连年增产。“七五”时期主要农副产品平均年 产量,除棉花、黄红麻外,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主要农产品平均年产量如下(万吨):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比“六五”增长% 粮食 40622 37064 9.6 棉花 404 432 -6.5 油料 1446 1205 20.0 甘蔗 5054 3775 33.9 甜菜 1061 789 34.4 黄红麻 64.0 89.5 -28.5 烤烟 200 158 26.6 蚕茧 44.7 33.9 31.9 茶叶 51.6 39.7 30.0 水果 1678 930 80.4 猪牛羊肉 2185 1463 49.4 水产品 1042 569 83.1 林业和绿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七五”时期,人工造林总面积超过 4 亿亩,造林质量不断 提高。其中,用材林建设增长较快;经济林的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核桃、板栗、松脂
等名特优产品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900多个平原、半平原县,已有500多个接近或达到 平原绿化标准 科技兴农有了良好的开端。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农业科技成果的 推广应用已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在畜牧业生产方面,由于推广良种繁殖,进行科学饲养, 疫病防治,使用配合饲料,畜禽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所提高。1990年末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886亿元,比1985 年末增长82.4%;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54亿瓦特,比1985年增长36.5%:化肥施用量增 长46.8%,农药、塑料薄膜等使用量也均有所増加。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低。突岀 表现在:一是耕地大量减少,199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比1985年末减少1854万亩;二是有 效灌溉面积、机耕地面积近两年虽然有所恢复,但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三是水土流失 沙化碱化的情况仍在发展;四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薄弱。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6253亿元,比1985年增长87.8%,其中 农村工业、建 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业产值增长1.6倍,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9%上升 到1990年的54.6%。“七五”时期,乡镇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2200万人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但波动较大。199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3851亿元,比1985年增长85.1%, 平均每年增长13.1%,超过计划增长7.5%的目标,是继“一五”、“六五”之后,第三 高速增长时期。但是发展不平稳,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前三年经济过热,工业生产年均增长 16.7%,后两年进行治理整顿,宏观紧缩出现了市场疲软,速度明显趋缓,年均增长8.1% “七五”时期,重工业年均增长12.2%,轻工业年均增长14.1%。分所有制看,全民所有 制工业年均增长7.3%,集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17.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资独 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74%。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85年 97.7%下降到1990年的91.4% 列入“七五”计划的28种工业产品产量,有23种产品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汽车、家用 洗衣机、家用电冰箱等因受市场需求制约,1990年控制了生产;原油、木材受资源限制 没有完成计划。“七五”时期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如下: 单位“七五”“六五”“七五”比“六五” 时期时期 增长% 化学纤维 万吨 纱 万吨 445 331 34.4 布 亿米179 146 22.6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1215 175 电视机 万台2265 152.5 家用洗衣机万台 443
等名特优产品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 900 多个平原、半平原县,已有 500 多个接近或达到 平原绿化标准。 科技兴农有了良好的开端。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农业科技成果的 推广应用已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在畜牧业生产方面,由于推广良种繁殖,进行科学饲养, 疫病防治,使用配合饲料,畜禽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所提高。1990 年末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3886 亿元,比 1985 年末增长 82.4%;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2854 亿瓦特,比 1985 年增长 36.5%;化肥施用量增 长 46.8%,农药、塑料薄膜等使用量也均有所增加。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低。突出 表现在:一是耕地大量减少,1990 年末全国耕地面积比 1985 年末减少 1854 万亩;二是有 效灌溉面积、机耕地面积近两年虽然有所恢复,但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三是水土流失、 沙化碱化的情况仍在发展;四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薄弱。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 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 16253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87.8%,其中, 农村工业、建 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业产值增长 1.6 倍,所占比重由 1985 年的 42.9%上升 到 1990 年的 54.6%。“七五”时期,乡镇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 2200 万人。 二、工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但波动较大。1990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23851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85.1%, 平均每年增长 13.1%,超过计划增长 7.5%的目标,是继“一五”、“六五”之后,第三个 高速增长时期。但是发展不平稳,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前三年经济过热,工业生产年均增长 16.7%,后两年进行治理整顿,宏观紧缩出现了市场疲软,速度明显趋缓,年均增长 8.1%。 “七五”时期,重工业年均增长 12.2%,轻工业年均增长 14.1%。分所有制看,全民所有 制工业年均增长 7.3%,集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 17.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资独 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 74%。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 1985 年 97.7%下降到 1990 年的 91.4%。 列入“七五”计划的 28 种工业产品产量,有 23 种产品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汽车、家用 洗衣机、家用电冰箱等因受市场需求制约,1990 年控制了生产;原油、木材受资源限制, 没有完成计划。“七五”时期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如下: 单位 “七五” “六五” “七五”比“六五” 时期 时期 增长% 化学纤维 万吨 132 65.4 101.8 纱 万吨 445 331 34.4 布 亿米 179 146 22.6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1215 691 175.8 电视机 万台 2265 897 152.5 家用洗衣机 万台 882 443 99.1
家用电冰箱万台 46.8 981.2 原煤 亿吨 9.87 7.33 34.7 原油 亿吨 1.36 1.10 23.6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钢材 万吨4623 木材 万立方米6066 水泥 亿吨 1.11 75.7 化肥 万吨1705 1336 27.6 汽车 万辆 51.6 89.0 工业生产能力扩大,技术水平提高。到1990年底,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 值达14000亿元,比1985年增长1倍。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业基础设施,平均每年有上百 个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逐年扩大。通过技术引进和加快 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生产技术装备的机械 工业,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达到上千种,基本上依靠国内的力量,为能源、交通、原材料 尖端科学等十几个部门提供了上百种高水平的成套设备。 但是,工业结构失衡、地区结构趋同的状况没有明显好转,经济效益低下问题日益突出。1989 年和1985年相比,在全国重点企业考核的指标中,有48%的质量指标下降,52%的消耗指 标上升。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由23.8元降至16.8元,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由11.8 元降至6.3元。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七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9746亿元,超过计划指 标,比“六五”时期增加11749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2502亿元,比“六五 期增加7172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2771亿元,增加1759亿元;个人投资44173亿元, 增加2818亿元 投资结构调整有一定进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加,比重上升。“七 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运输邮电设施方面的投资6514亿元, 比“六五”时期增加403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46.6%上升到52.1% “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7348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2倍;更新 改造投资完成3976亿元,增长1.7倍,更新改造投资占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28%上升 到31.8% 重点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一批新成果。“七五”时期,国家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06个,总投 资规模达2955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121个,主要有:山西大同、古交、河北开滦和山东 兖州矿区的4对年产原煤400万吨的矿井;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的湖北葛洲坝水电站 建成投产4台32万千瓦机组的青海龙羊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20万千瓦的山西大同第 电厂一期工程和上海石洞口一电厂,6条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年产纯碱60万吨的唐 山碱厂,扬子、齐鲁、大庆、上海四大乙烯工程,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中英合资上海耀 华玻璃公司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大同至秦皇岛双线电气化铁路一期工程,年吞吐量3000万 吨的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此
家用电冰箱 万台 506 46.8 981.2 原煤 亿吨 9.87 7.33 34.7 原油 亿吨 1.36 1.10 23.6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5390 3552 51.7 钢材 万吨 4623 3142 47.1 木材 万立方米 6066 5585 8.6 水泥 亿吨 1.95 1.11 75.7 化肥 万吨 1705 1336 27.6 汽车 万辆 51.6 27.3 89.0 工业生产能力扩大,技术水平提高。到 1990 年底,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 值达 14000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1 倍。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业基础设施,平均每年有上百 个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逐年扩大。通过技术引进和加快 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生产技术装备的机械 工业,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达到上千种,基本上依靠国内的力量,为能源、交通、原材料、 尖端科学等十几个部门提供了上百种高水平的成套设备。 但是,工业结构失衡、地区结构趋同的状况没有明显好转,经济效益低下问题日益突出。1989 年和 1985 年相比,在全国重点企业考核的指标中,有 48%的质量指标下降,52%的消耗指 标上升。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由 23.8 元降至 16.8 元,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由 11.8 元降至 6.3 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七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 19746 亿元,超过计划指 标,比“六五”时期增加 11749 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 12502 亿元,比“六五”时 期增加 7172 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 2771 亿元,增加 1759 亿元;个人投资 4473 亿元, 增加 2818 亿元。 投资结构调整有一定进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加,比重上升。“七 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运输邮电设施方面的投资 6514 亿元, 比“六五”时期增加403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46.6%上升到52.1%。 “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7348 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 1.2 倍;更新 改造投资完成 3976 亿元,增长 1.7 倍,更新改造投资占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 28%上升 到 31.8%。 重点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一批新成果。“七五”时期,国家安排重点建设项目 306 个,总投 资规模达 2955 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 121 个,主要有:山西大同、古交、河北开滦和山东 兖州矿区的 4 对年产原煤 400 万吨的矿井;总装机容量 271.5 万千瓦的湖北葛洲坝水电站, 建成投产 4 台 32 万千瓦机组的青海龙羊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 120 万千瓦的山西大同第二 电厂一期工程和上海石洞口一电厂,6 条 50 万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年产纯碱 60 万吨的唐 山碱厂,扬子、齐鲁、大庆、上海四大乙烯工程,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中英合资上海耀 华玻璃公司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大同至秦皇岛双线电气化铁路一期工程,年吞吐量 3000 万 吨的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此
外,北京亚运会工程、北京图书馆、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中国科技情报中心、气象卫星资 料接受处理系统等一批科学文化设施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 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增添了经济发展后劲。“七五”时期,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为16400 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532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354个,全民所有制单 位建成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目各20多万个。“七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新增 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12374万吨,发电装机容量4628万千瓦,石油开采7752 万吨(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炼铁65万吨,炼钢512万吨,铁矿开采2342 万吨,化肥124万吨,塑料87万吨,水泥1862万吨,机制纸28万吨,机制糖58万吨,新 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2307公里,新建公路18092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3740万吨 建筑业施工力量增强,技术水平提高。1990年全社会建筑施工队伍达到2400多万人,比1985 年增长16%;建筑业技术装备进一步加强,设计施工技术有新的突破。如岩土工程技术 工程结构抗震技术、桥梁与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大型结构与设备安装技术、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局面仍未 扭转 地质普査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七五”时期完成钻探工作量共4689万米,新发现或新证 实为工业矿床的矿产地1369处,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勘察矿区1015处。新探明储量:煤炭 1113亿吨,铁矿石21.8亿吨,天然气2738亿立方米,石油勘探也取得新的突破 四、运输邮电 “七五”时期,运输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运输能力增强,运输量全面增长。1990年末,铁 路复线里程占营业总里程的比重,由1985年的19.2%提高到24.4%,其中主要干线复线 率已达90%以上。新增电气化铁路里程2790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占营业里程的比重达 13%。公路质量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开始起步。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1.38亿旽。 1990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周转量26322亿吨公里,比1985年增长45.3%;旅客 周转量5612亿人公里,比1985年增长26.6%。为减轻铁路负担,组织水陆运输合理分流 运输结构有所调整。在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4.8%下降到1990年的 40.3%;公路所占比重由9.3%上升到13.1%,水运所占比重由42.5%上升到44.3% “七五”时期地方办交通积极性增强。1985年我国只有10个省、区、市拥有49条地方铁 路,正线长2934公里。1990年末,已有16个省、区、市拥有64条地方铁路,正线长4454 公里。地方航空公司从无到有,已形成一定的运输能力。个体运输得到较快发展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199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0亿元,比1985年增长1.7倍,平均 每年增长22%。其中国际通信业务量年均增长50%,已有296个市县电话可直拨世界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真、用户电报、特快专递等新兴邮电业务成倍增长。市内电话建设由于 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迅速,“七五”时期增加301万户,增长1.37倍。但运输邮电发展 同经济和社会的需要相比,仍不适应 五、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
外,北京亚运会工程、北京图书馆、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中国科技情报中心、气象卫星资 料接受处理系统等一批科学文化设施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 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增添了经济发展后劲。“七五”时期,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为 16400 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532 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 354 个,全民所有制单 位建成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目各 20 多万个。“七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新增 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 12374 万吨,发电装机容量 4628 万千瓦,石油开采 7752 万吨(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炼铁 665 万吨,炼钢 512 万吨,铁矿开采 2342 万吨,化肥 124 万吨,塑料 87 万吨,水泥 1862 万吨,机制纸 28 万吨,机制糖 58 万吨,新 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 2307 公里,新建公路 18092 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 13740 万吨。 建筑业施工力量增强,技术水平提高。1990 年全社会建筑施工队伍达到 2400 多万人,比 1985 年增长 16%;建筑业技术装备进一步加强,设计施工技术有新的突破。如岩土工程技术、 工程结构抗震技术、桥梁与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大型结构与设备安装技术、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局面仍未 扭转。 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七五”时期完成钻探工作量共 4689 万米,新发现或新证 实为工业矿床的矿产地 1369 处,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勘察矿区 1015 处。新探明储量:煤炭 1113 亿吨,铁矿石 21.8 亿吨,天然气 2738 亿立方米,石油勘探也取得新的突破。 四、运输邮电 “七五”时期,运输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运输能力增强,运输量全面增长。1990 年末,铁 路复线里程占营业总里程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19.2%提高到 24.4%,其中主要干线复线 率已达 90%以上。新增电气化铁路里程 2790 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占营业里程的比重达 13%。公路质量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开始起步。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 1.38 亿吨。 1990 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周转量 26322 亿吨公里,比 1985 年增长 45.3%;旅客 周转量 5612 亿人公里,比 1985 年增长 26.6%。为减轻铁路负担,组织水陆运输合理分流, 运输结构有所调整。在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所占比重由 1985 年的 44.8%下降到 1990 年的 40.3%;公路所占比重由 9.3%上升到 13.1%,水运所占比重由 42.5%上升到 44.3%。 “七五”时期地方办交通积极性增强。1985 年我国只有 10 个省、区、市拥有 49 条地方铁 路,正线长 2934 公里。1990 年末,已有 16 个省、区、市拥有 64 条地方铁路,正线长 4454 公里。地方航空公司从无到有,已形成一定的运输能力。个体运输得到较快发展。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1990 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80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1.7 倍,平均 每年增长 22%。其中国际通信业务量年均增长 50%,已有 296 个市县电话可直拨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真、用户电报、特快专递等新兴邮电业务成倍增长。市内电话建设由于 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迅速,“七五”时期增加 301 万户,增长 1.37 倍。但运输邮电发展 同经济和社会的需要相比,仍不适应。 五、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
“七五”时期,国内市场变化较大。前三年市场波动较大,后两年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销售已基本趋于正常,商品供应比较丰富。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255亿元,比1985 年增长92%,平均每年增长1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4%。 从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看,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增长86.4%,占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40.4%下降为39.3%;集体所有制增长64.4%,所占比重由37.2 下降为31.9%:合营经济增长2倍,所占比重由0.3%上升为0.4%;个体经济增长1.4倍 所占比重由15.3%上升为1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增长1.7倍,所占比重由6.8% 上升为9.4% 市场物价前四年涨势较猛,由于采取有效措施,1990年市场物价相对平稳。“七五”时期 各年物价变动情况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 居民生活费用106.5107.3118.8118.0103.1 价格总指数 零售物价总指数106.0107.3118.5117.8102.1 随着物资体制的改革,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明显下降,钢材国家合同供货量占当年 生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9.7%下降到1990年的30.8%;煤炭由45.2%下降到42.1% 木材由29.7%下降到26.4%;水泥由16.4%下降到10.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海关统计,“七五”时期进出口总额4864亿美元,比“六 五”时期增长92.7%。其中,出口总额2325亿美元,增长93.7%;进口总额2539亿美元, 增长91.8%。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进口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幅度下降,出口总额中 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85年的49.4%上升到1990年的74.5%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七五”时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60.9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300亿 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41.7亿美元。到1990年末,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2.9万项,投 产开业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很大发展。我国已同12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承包劳务合作业务。“七 五”时期,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1219份,合同金额101亿美元,实际完成 营业额70亿美元 国际旅游业稳步前进。“七五”时期,前来我国的国际游客达1.33亿人次,比“六五”时 期增长1.4倍;旅游外汇收入97.2亿美元,增长96.3%。 七、科学技术
“七五”时期,国内市场变化较大。前三年市场波动较大,后两年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销售已基本趋于正常,商品供应比较丰富。1990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 8255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92%,平均每年增长 1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3.4%。 从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看,1990 年与 1985 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增长 86.4%,占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40.4%下降为39.3%;集体所有制增长64.4%,所占比重由37.2% 下降为 31.9%;合营经济增长 2 倍,所占比重由 0.3%上升为 0.4%;个体经济增长 1.4 倍, 所占比重由 15.3%上升为 1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增长 1.7 倍,所占比重由 6.8% 上升为 9.4%。 市场物价前四年涨势较猛,由于采取有效措施,1990 年市场物价相对平稳。“七五”时期 各年物价变动情况如下(以上年价格为 100):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居民生活费用 106.5 107.3 118.8 118.0 103.1 价格总指数 零售物价总指数 106.0 107.3 118.5 117.8 102.1 随着物资体制的改革,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明显下降,钢材国家合同供货量占当年 生产量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49.7%下降到 1990 年的 30.8%;煤炭由 45.2%下降到 42.1%; 木材由 29.7%下降到 26.4%;水泥由 16.4%下降到 10.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海关统计,“七五”时期进出口总额 4864 亿美元,比“六 五”时期增长 92.7%。其中,出口总额 2325 亿美元,增长 93.7%;进口总额 2539 亿美元, 增长 91.8%。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进口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幅度下降,出口总额中 工业制成品比重由 1985 年的 49.4%上升到 1990 年的 74.5%。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七五”时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 460.9 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 300 亿 美元,外商直接投资 141.7 亿美元。到 1990 年末,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 2.9 万项,投 产开业的企业已超过 1 万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很大发展。我国已同 129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承包劳务合作业务。“七 五”时期,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 11219 份,合同金额 101 亿美元,实际完成 营业额 70 亿美元。 国际旅游业稳步前进。“七五”时期,前来我国的国际游客达 1.33 亿人次,比“六五”时 期增长 1.4 倍;旅游外汇收入 97.2 亿美元,增长 96.3%。 七、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