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心悸
心 悸
概述 二病因病机 诊治纲要 四辨证论治 五转归预后 六预防调护 七研究进展
• 一 概述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诊治纲要 • 四 辨证论治 • 五 转归预后 • 六 预防调护 • 七 研究进展
概述 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 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 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 续性。 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 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 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一 概 述 • (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 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 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 续性。 • (二)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 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 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三源流: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 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 “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 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砍,虚劳及汗后受邪 等,如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 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 (三)源流: •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 要略》和《伤寒论》, 称之为“心动悸”、 “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 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 等,如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 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2)《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 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 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3)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 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日:“怔忡者,心中惕 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 然而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4)《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 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2)《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 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 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 3)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 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日:“怔忡者,心中惕 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 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 4)《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 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 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