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 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 神 (-)疠因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药食不当
二 病因病机 •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 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 神。 • (一)、病 因 • 体 虚 劳 倦 • 七 情 所 伤 • 感 受 外 邪 • 药 食 不 当
疠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 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 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 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 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 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 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 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 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 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 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 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 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 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 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二) 病 机
诊治纲要 (-)、诊断依据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 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 诱发
• 三 诊 治 纲 要 • (一)、诊断依据 •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 • 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 诱发
(-)、病证签别 1.惊悸与怔忡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 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 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 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 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 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 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 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二)、病证鉴别 • 1.惊悸与怔忡 •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 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 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 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 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 悸, 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 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 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
·2.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 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 无时”,称之为肾积。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 发自少腹
• 2.心悸与奔豚 •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 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 无时”,称之为肾积。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 发自少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