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曹锦清把这种"纪实"的形式称为"替中原乡村社会保留一段信史, 恰如摄制若干照片”。该书的标题保留了"人类学日志"的格式 上编"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 5月12日用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 5月13日认识汤小平 5月14日参观大相国寺 5月15日得到开封党校的协助 5月16日信步铁塔公园 5月17日包公祠断想 5月18日在开封大学讲演-从包公现象谈传统与现代化 5月19日亲临黄河 5月20日在河南大学讲演-再谈传统与现代化 5月21日中原乡村调查第一站-DL村 5月22日刘家年收支明细账 5月23日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5月24日"护身符"与"明白人” 5月25日再访材会计
研究报告。 曹锦清把这种"纪实"的形式称为"替中原乡村社会保留一段信史, 恰如摄制若干照片"。该书的标题保留了"人类学日志"的格式: 上编"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 5月12日用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 5月13日认识汤小平 5月14日参观大相国寺 5月15日得到开封党校的协助 5月16日信步铁塔公园 5月17日包公祠断想 5月18日在开封大学讲演-从包公现象谈传统与现代化 5月19日亲临黄河 5月20日在河南大学讲演-再谈传统与现代化 5月21日中原乡村调查第一站-D乡L村 5月22日刘家年收支明细账 5月23日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5月24日"护身符"与"明白人" 5月25日再访材会计
5月26日谁在发家致富竞比中占据优先地位? 5月27日农民与乡村民主问题? 5月28日如何理解"三农"与地方政权之关系? 5月29日杨教授的"黄河课1 5月30日来到×乡-一个李永成所熟悉的人情网络 5月31日乡政府的困境 6月1日一边修族谱一边外出打工 6月2日一位普通农户的收支情况 6月3日难以统计的“黑孩子 6月4日"能人"与"村霸 6月5日访农民企业家蔡化幸 6月6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参观焦裕禄陵园 6月7日闻名遐迩的南街村 6月8日只能参观不能"入场"的南街村 6月9日南街村的"能人现象" 6月10日八里桥话关帝-谈以恩报观念为中心的结合精神 6月11日竹林村的带头人-一赵铭恩 6月12日谁来支付高昂的水利投资?
5月26日谁在发家致富竞比中占据优先地位? 5月27日农民与乡村民主问题? 5月28日如何理解"三农"与地方政权之关系? 5月29日杨教授的"黄河课" 5月30日来到×乡-一个李永成所熟悉的人情网络 5月31日乡政府的困境 6月1日一边修族谱一边外出打工 6月2日一位普通农户的收支情况 6月3日难以统计的"黑孩子" 6月4日"能人"与"村霸" 6月5日访农民企业家蔡化幸 6月6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参观焦裕禄陵园 6月7日闻名遐迩的南街村 6月8日只能参观不能"入场"的南街村 6月9日南街村的"能人现象" 6月10日八里桥话关帝-谈以恩报观念为中心的结合精神 6月11日竹林村的带头人-一赵铭恩 6月12日谁来支付高昂的水利投资?
6月13日当代采风 6月14日内地的跑官、买官的现象 6月15日"8·16"事件 6月16日"4·28"事件 6月17日穷病与富病 6月18日"祀人"之忧 6月19日村民对来访者的防范之心 6月20日"有白馍吃,我们都心满意足了 6月21日一个值得重视的婚配现象 6月22日三起纠纷 6月23日四年换了四任县委书记6月24日念天地之悠悠 6月25日再谈晋商精神与包公现象 6月26日告别开封 下编再入中原(1996年9月6日一一11月21日) 本书特别提出"观察"的两个不同的"视点"(或说"立场"),每一个” 视点"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第一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外 向内看与”从上往下看”;第二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内向外看
6月13日当代采风 6月14日内地的跑官、买官的现象 6月15日 "8 • 16"事件 6月16日 "4 • 28"事件 6月17日穷病与富病 6月18日"祀人"之忧 6月19日村民对来访者的防范之心 6月20日"有白馍吃,我们都心满意足了" 6月21日一个值得重视的婚配现象 6月22日三起纠纷 6月23日四年换了四任县委书记 6月24日念夭地之悠悠 6月25日再谈晋商精神与包公现象 6月26日告别开封 下编再入中原(1996年9月6日一一11月21日) . 本书特别提出"观察"的两个不同的"视点"(或说"立场"),每一个" 视点"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第一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外 向内看"与"从上往下看";第二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内向外看
与"从下往上看"。 所谓"由外向内看”,就是通过"译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 程。所谓"内”,即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指依然活跃在人们头脑 中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中的强大传统。"从上往下看”,就是通过"官 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上",是指中央和传递、贯彻 中央各项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所谓"下",意指与公共领域相对 应的社会领域,尤其是指广大的农民、农业与农村社会。所以,"从内 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与"译语 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曹锦清所 经历的视角有一个“从外向内看”到”从内向外看的认识转移 1988年前,我一头钻入"译语"。在"译语"中,不仅有着令人兴奋 的成套价值目标,也为我们提供各种认识工具。然而,源于西方社会 的价值目标能否作为我们民族的“应该"而铸入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去?光 停留在"应该效如何的多嘴多舌之中"(黑格尔语),不如去研究"应该"何以 悬浮于嘴上而难以进入实践的社会方面根源,源于西方社会的认识工 具一旦移译到中国,也往往失其所指而单纯成为"应该"。无所指而强为 之指、或削足适履、或指鹿为马。这番经历,使我认识到:必须走出” 译语”,从另一端去观察中国社会。1988年10月,我与我的朋友打点
与"从下往上看"。 所谓"由外向内看",就是通过"译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 程。所谓"内",即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指依然活跃在人们头脑 中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中的强大传统。"从上往下看",就是通过"官 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上",是指中央和传递、贯彻 中央各项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所谓"下",意指与公共领域相对 应的社会领域,尤其是指广大的农民、农业与农村社会。所以,"从内 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与"译语" 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曹锦清所 经历的视角有一个"从外向内看"到"从内向外看"的认识转移: 1988年前,我一头钻入"译语"。在"译语"中,不仅有着令人兴奋 的成套价值目标,也为我们提供各种认识工具。然而,源于西方社会 的价值目标能否作为我们民族的"应该"而铸入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去?光 停留在"应该如何的多嘴多舌之中"(黑格尔语),不如去研究"应该"何以 悬浮于嘴上而难以进入实践的社会方面根源,源于西方社会的认识工 具一旦移译到中国,也往往失其所指而单纯成为"应该"。无所指而强为 之指、或削足适履、或指鹿为马。这番经历,使我认识到:必须走出" 译语",从另一端去观察中国社会。1988年10月,我与我的朋友打点
行装,重新返回农村。前后四年,便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 迁》一书的出版。1996年5月,我只身来到河南,漫游中州大地,沿 途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便是这部《黄河边的中国》。 对于乡村社会调查来说,第一个大问题是如何”入场”,第二个大问 题是如何保存"现场”。对于调查者来说,中国逐级划定的行政区划差不 多是各级"诸侯封臣"的"封地”,在大小"封疆”上,到处树立着一块无形 的"闲人莫入"的告示。官吏的防范与村民的疑虑足以使陌生的调查者裹 足难前。正式的入场方式只有一途,那就是通过官方的许可与支持, 自上而下地逐级深入。这一"入场方式"的缺陷是,"入场"环节太多,应 酬耗时太多,且官员陪同入场极易"破坏"现场,从而使调查失实。另一 条非正式的"入场"途径是:启用亲友关系网络。依据这条传统习惯所认 可的途径,既可"入场”,又能保存现场”。此次中原调查,我就是沿着 市、县党校的各位朋友们所提供的"亲友关系网"而直达村落、农舍的。 访谈式的田野调查,既不是单纯地按预先拟定好的理论框架去收 集资料,也不是根据调查资料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一切预设的理论框 架差不多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译语"。有了它很可能套载"事实”,从而 弯曲真相;没有它,我们甚至无法发现"社会事实"。为了决绝社会调查 过程中必然遇到的这个“两难问题”,我所采取的方法是:暂时把预设的
行装,重新返回农村。前后四年,便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 迁》一书的出版。1996年5月,我只身来到河南,漫游中州大地,沿 途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便是这部 《黄河边的中国》。 对于乡村社会调查来说,第一个大问题是如何"入场",第二个大问 题是如何保存"现场"。对于调查者来说,中国逐级划定的行政区划差不 多是各级"诸侯封臣"的"封地",在大小"封疆"上,到处树立着一块无形 的"闲人莫入"的告示。官吏的防范与村民的疑虑足以使陌生的调查者裹 足难前。正式的入场方式只有一途,那就是通过官方的许可与支持, 自上而下地逐级深入。这一"入场方式"的缺陷是,"入场"环节太多,应 酬耗时太多,且官员陪同入场极易"破坏"现场,从而使调查失实。另一 条非正式的"入场"途径是:启用亲友关系网络。依据这条传统习惯所认 可的途径,既可"入场",又能"保存现场"。此次中原调查,我就是沿着 市、县党校的各位朋友们所提供的"亲友关系网"而直达村落、农舍的。 访谈式的田野调查,既不是单纯地按预先拟定好的理论框架去收 集资料,也不是根据调查资料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一切预设的理论框 架差不多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译语"。有了它很可能套载"事实",从而 弯曲真相;没有它,我们甚至无法发现"社会事实"。为了决绝社会调查 过程中必然遇到的这个"两难问题",我所采取的方法是:暂时把预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