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愿意推荐费孝通著的《江村经济》(戴可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曹锦清著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秦晖著的《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相关的著名个案参见李景汉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5年版)、李书磊著的《村落中的国家一一文化变迁中的乡村 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于建峡著的《岳村政治》(商务印 书馆2001年版)、王铭铭著的《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一闽台三村 五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应星著的《大河移民上的故事》(商务 印书馆2002年版)、李昌平著的《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郎咸平著的《在"国退民进"盛延中狂欢》、林达著的《历 史深处的忧虑》、傅国涌著的《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 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如果放宽调查研究的视野,也可以将韩少功著的《马桥词典》(作 家出版社1996年版)、陈桂橡、春桃著的《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4年版)、姜戎著的《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章诒和著的《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胡发云著的 《如婿@sars,come》(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作为调查研究
们愿意推荐费孝通著的《江村经济》(戴可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曹锦清著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秦晖著的《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相关的著名个案参见李景汉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5年版)、李书磊著的《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 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于建峡著的《岳村政治》(商务印 书馆2001年版)、王铭铭著的《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 五论》 (三联书店1997年版)、应星著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商务 印书馆2002年版)、李昌平著的《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郎咸平著的《在"国退民进"盛延中狂欢》、林达著的《历 史深处的忧虑》、傅国涌著的《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 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如果放宽调查研究的视野,也可以将韩少功著的《马桥词典》(作 家出版社1996年版)、陈桂橡、春桃著的《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4年版)、姜戎著的《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章诒和著的《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胡发云著的 《如婿@ sars,come》(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作为调查研究
的著名个案。曹锦清著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既可以视为比较规范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可以称之为"报告文学"。 作者选择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本身就有象征意义。 (一)费孝通及其《江村经济》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江苏吴江人。1930年到北 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 学系当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名额。在出国 前,偕同新婚妻子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 阱,腰腿受伤,妻子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回家乡 农村休养期间,到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材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费 孝通去英国后,将在开弦弓调查的资料整理成篇,接受导师的建议, 以"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为题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通 过后,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将这篇论文介绍给Routledge-书局出版。书 局编辑阅后建议书名改为PeasantLife in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于 1939年出版(原书扉页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 《中国农民的生活》出版后,影响较大,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 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费孝通因此而于1981年春获英 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
的著名个案。曹锦清著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既可以视为比较规范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可以称之为"报告文学"。 作者选择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本身就有象征意义。 (一)费孝通及其《江村经济》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江苏吴江人。1930年到北 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 学系当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名额。在出国 前,偕同新婚妻子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 阱,腰腿受伤,妻子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回家乡 农村休养期间,到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材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费 孝通去英国后,将在开弦弓调查的资料整理成篇,接受导师的建议, 以"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为题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通 过后,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将这篇论文介绍给Routledge书局出版。书 局编辑阅后建议书名改为PeasantLife inChina (中国农民的生活),于 1939年出版(原书扉页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 《中国农民的生活》出版后,影响较大,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 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费孝通因此而于1981年春获英 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
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 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孝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书 名改为《江村经济》。在此前后,费孝通还出版了相关的著作:《禄村 农田》(1943)、《内地农村》(1946)、《生育制度》(1947)、《乡土 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 《小城镇四记》(1985)、《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记小城 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 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1989)。其中《乡土中国》和《江 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 入《费孝通文集》。 《江村经济》共十六章,主要调查村民的家庭结构、家庭生活、 亲属关系、土地问题、乡村小工业的形态以及相关的贸易、资金等问 题,书后附有"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在阅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时,可以对照李景汉著的《定县社 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 调查》也是以西方社会学方法与技术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的"社区调查” 的一个代表作。二者同为中国近代的著名调查研究报告。《江村经济》 在20世纪的影响力之所以远远大于《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主要原因
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 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孝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书 名改为《江村经济》。在此前后,费孝通还出版了相关的著作:《禄村 农田》(1943)、《内地农村》(1946)、《生育制度》(1947)、《乡土 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 《小城镇四记》 (1985)、《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记小城 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 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1989)。其中《乡土中国》和《江 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 入《费孝通文集》。 《江村经济》共十六章,主要调查村民的家庭结构、家庭生活、 亲属关系、土地问题、乡村小工业的形态以及相关的贸易、资金等问 题,书后附有"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在阅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时,可以对照李景汉著的《定县社 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 调查》也是以西方社会学方法与技术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的"社区调查" 的一个代表作。二者同为中国近代的著名调查研究报告。《江村经济》 在20世纪的影响力之所以远远大于《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主要原因
不见得是《江村经济》本身的魅力,而是因为《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费孝通。费孝通有关"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探索,为《江村经济》增加了 光泽。 就研究方法论而言,《江村经济》第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较早地 将"到实地去"的社会学研究口号落实为具体的研究行动。《江村研究》 以及相关的研究使得"到实地去"已不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行为的纲领 了"。 《江村经济》的第二个方法论意义在于:它实现了"人类学转向"传 统的人类学研究或社会学研究只局限于研究"野蛮"的社区不能用于我 们自己本地的"文明”社区。调查研究者是否能够以"自己熟悉的社会情 境"作为调查对像,这个疑问在《江村经济》中基本获得确认。它比较 成功地克服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像"所可能产生的因"熟悉"而带 来的"麻木”、因"亲近"带来的过于主观的价值判断”。 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斯基对此表达了他的赞赏:"本书以及在中国 和其他地方开展的广泛工作,证实了我的预言:‘未来的人类学不仅对 塔斯马尼亚人、澳洲土著居民、美拉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人和 霹雳的傅格米人有兴趣,而目对印度人、中国农民、西印度群岛黑人、 脱离部落的哈勒姆非洲人同样关注
不见得是《江村经济》本身的魅力,而是因为《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费孝通。费孝通有关"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探索,为《江村经济》增加了 光泽。 就研究方法论而言,《江村经济》第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较早地 将"到实地去"的社会学研究口号落实为具体的研究行动。《江村研究》 以及相关的研究使得"到实地去"已不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行为的纲领 了"。 《江村经济》的第二个方法论意义在于:它实现了"人类学转向"传 统的人类学研究或社会学研究只局限于研究"野蛮"的社区,不能用于我 们自己本地的"文明"社区。调查研究者是否能够以"自己熟悉的社会情 境"作为调查对象,这个疑问在《江村经济》中基本获得确认。它比较 成功地克服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所可能产生的因"熟悉"而带 来的"麻木"、因"亲近"带来的过于主观的"价值判断"。 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斯基对此表达了他的赞赏:"本书以及在中国 和其他地方开展的广泛工作,证实了我的预言:‘未来的人类学不仅对 塔斯马尼亚人、澳洲土著居民、美拉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人和 霹雳的傅格米人有兴趣,而且对印度人、中国农民、西印度群岛黑人、 脱离部落的哈勒姆非洲人同样关注
《江村经济》的第三个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较早地尝试了在研究 过程中保特价值中立的精神。费孝通的建议是"社会研究者在研究时不 应杂入价值问题,而讨论文化价值不能不先有客观的研究材料。"又说 "在实地研究的时候,我们最好没有‘政见'。不是去寻材料来证明‘哪 个办法是对的,‘哪个政见是不错的。这样做去,你会在无意之中看 不见许多事实。我们工作时须对事实本身发生兴趣。"这个观点在后来 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中获得进一步的解释 (二)曹锦清及其《黄河边上的中国》 曹锦清,1949年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86年在 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市城建学院,现为华东理工 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 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合著)、《中国单位现象研究》、《黄河 边的中国》、《中国七间》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引起热烈反 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非常翔实的资料。 该研究从"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开始,到"再入中 原"(1996年9月6日一11月21日)结束对"中原"的观察与访谈的时间共 4个多月。 本书结构比较特别,完全采用”人类学日志"或"备忘录"的方式提交
《江村经济》的第三个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较早地尝试了在研究 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的精神。费孝通的建议是"社会研究者在研究时不 应杂入价值问题,而讨论文化价值不能不先有客观的研究材料。"又说 "在实地研究的时候,我们最好没有‘政见'。不是去寻材料来证明‘哪 个办法是对的',‘哪个政见是不错的'。这样做去,你会在无意之中看 不见许多事实。我们工作时须对事实本身发生兴趣。"这个观点在后来 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中获得进一步的解释。 (二)曹锦清及其《黄河边上的中国》 曹锦清,1949年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86年在 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市城建学院,现为华东理工 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 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合著)、《中国单位现象研究》、《黄河 边的中国》、《中国七间》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引起热烈反 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非常翔实的资料。 该研究从"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开始,到"再入中 原"(1996年9月6日一11月21日)结束,对"中原"的观察与访谈的时间共 4个多月。 本书结构比较特别,完全采用"人类学日志"或"备忘录"的方式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