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从自卑到自尊一一个学业优秀学生的发展分析(朱镇王文 革) 沈××同学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就读的十年(1989-1999)内,各科教师记录他的个性发 展卡片共66张,其中数学教师记了25张,语文教师记了31张,其他各科教师记了10张。加 上本人自述和教师的观察,分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概述和简析: 一、个性品质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一至四年级就读的四年中,记录他的个性卡只有11张,说明他当时 还未引起教师对他的特殊关注,行为表现中常,没有特别外显的个性特质表现,比较适应 学校的学习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个性行为表现和发展并不是表面上的平静如水,它们更倾向于内部结构 和组织水平的悄然完善和发展,有时还会有激烈的冲突。在他考上大学后的1999年11月, 本文作者与他交谈时,他讲了以下一段鲜为人知的话: “别人以为我一直很顺利,其实我曾有过两次大的挫折:一次在幼儿园,一次在小学。 我出生时家住市区,在托儿所时是很活跃的,因为托儿所阿姨对我很好。到了该上幼儿园 时,家从市区搬到了田林新村,当时还是城郊结合处,刚扩进徐汇区,新村设施不齐,商 店很少,周围还有许多农田。幼儿园的小朋友中,许多人讲的是乡下上海话。我们家在市 区住时,家里也都讲普通话,不讲上海话的,到了田林的幼儿园里,我听不懂小朋友和老 师的话,领会不了教师和同学的意图,老师就让我站墙角。从此,我说话极少,有一种被 别人疏远的人际自卑感。之后不久我转到田林第三幼儿园,因老师耐心且态度很好,我的 境遇才好些。这是印象中的第一次挫折。1989年9月进入上海市实验学校,被分在一年级2 班。在小学四年中,我由字写得差,模仿能力差,身体协调性差,动作慢,在班里无发言 权,班级有没有我都一个样,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自己觉得很自卑。四年级时,按入学 时规定,全班挑选十名学生并入1班,我的主课成绩是全班第三名,并入了四(1)班,但感 觉上自己仍是小人物,受歧视。且音、体、美课程的成绩仍然很差,主要原因是对文体类 活动课程不感兴趣,发现自己无这方面的天赋。因此,整个小学阶段虽然主课成绩还不差, 但没有成功感,只有挫折感和自卑感。这是印象中的第二次挫折。” 简析这段自述,我们发现,该生受挫和自卑的原因,第一次是迁居后语言交流不畅, 受到老师惩罚和小朋友疏离。这些原因导致他自我封闭,不爱讲话,无交流价值感这种内 心体验。其实,导致他认为受挫和自卑的原因除语言交流不畅外,主要还在于他年龄虽小, 但有一种“少文化亲和”心理。认为自己不应属于这个群体和层面,所以认为别人讲的是 乡下上海话”:其实他也能基本听懂,且小孩子的语言习得能力最强,所以他转园后仍然面 临的是“乡下上海话“”,但他不认为自己受挫折了,因为老师的态度好转了,自己得到一定 意义上的被重视,使他减少了挫折和自卑感,寻回一点自尊的感觉。分析他以前的境遇
案例2:从自卑到自尊——一个学业优秀学生的发展分析(朱镇 王文 革) 沈××同学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就读的十年(1989-1999)内,各科教师记录他的个性发 展卡片共66张,其中数学教师记了25张,语文教师记了31张,其他各科教师记了10张。加 上本人自述和教师的观察,分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概述和简析: 一、个性品质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一至四年级就读的四年中,记录他的个性卡只有11张,说明他当时 还未引起教师对他的特殊关注,行为表现中常,没有特别外显的个性特质表现,比较适应 学校的学习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个性行为表现和发展并不是表面上的平静如水,它们更倾向于内部结构 和组织水平的悄然完善和发展,有时还会有激烈的冲突。在他考上大学后的1999年11月, 本文作者与他交谈时,他讲了以下一段鲜为人知的话: "别人以为我一直很顺利,其实我曾有过两次大的挫折:一次在幼儿园,一次在小学。 我出生时家住市区,在托儿所时是很活跃的,因为托儿所阿姨对我很好。到了该上幼儿园 时,家从市区搬到了田林新村,当时还是城郊结合处,刚扩进徐汇区,新村设施不齐,商 店很少,周围还有许多农田。幼儿园的小朋友中,许多人讲的是乡下上海话。我们家在市 区住时,家里也都讲普通话,不讲上海话的,到了田林的幼儿园里,我听不懂小朋友和老 师的话,领会不了教师和同学的意图,老师就让我站墙角。从此,我说话极少,有一种被 别人疏远的人际自卑感。之后不久我转到田林第三幼儿园,因老师耐心且态度很好,我的 境遇才好些。这是印象中的第一次挫折。1989年9月进入上海市实验学校,被分在一年级2 班。在小学四年中,我由字写得差,模仿能力差,身体协调性差,动作慢,在班里无发言 权,班级有没有我都一个样,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自己觉得很自卑。四年级时,按入学 时规定,全班挑选十名学生并入l班,我的主课成绩是全班第三名,并入了四(1)班,但感 觉上自己仍是小人物,受歧视。且音、体、美课程的成绩仍然很差,主要原因是对文体类 活动课程不感兴趣,发现自己无这方面的天赋。因此,整个小学阶段虽然主课成绩还不差, 但没有成功感,只有挫折感和自卑感。这是印象中的第二次挫折。" 简析这段自述,我们发现,该生受挫和自卑的原因,第一次是迁居后语言交流不畅, 受到老师惩罚和小朋友疏离。这些原因导致他自我封闭,不爱讲话,无交流价值感这种内 心体验。其实,导致他认为受挫和自卑的原因除语言交流不畅外,主要还在于他年龄虽小, 但有一种"少文化亲和"心理。认为自己不应属于这个群体和层面,所以认为别人讲的是" 乡下上海话";其实他也能基本听懂,且小孩子的语言习得能力最强,所以他转园后仍然面 临的是"乡下上海话",但他不认为自己受挫折了,因为老师的态度好转了,自己得到一定 意义上的被重视,使他减少了挫折和自卑感,寻回一点自尊的感觉。分析他以前的境遇
原来老师惩罚他,有可能是他不配合才造成的。他想得到的是骨子里的被他人认可的一种 别人一般掌握不了的“聪明“或技能,他的本质需要是一种社会优越感。他说的第二次挫折 的原因是字写得不好,动作协调和稳定性差,音、体、美无天赋,内心的体验不被重视,“ 可有可无“,“受歧视“,“自卑“。其实,这第二次“挫折“的说法比较牵强,应该是无成功感 比较合适。挫折应是一件事引发的或一种能力引发的。他在音、体、美方面的能力相对差 些,但他的数学一直是很有能力和出色的,只是没有像后来他在中学阶段那样得到多次获 奖的激励。他似乎生下来就要和别人比,要受认可,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世上就有这 种个性特质的人:天生争强好胜,并通过不懈努力去实现它,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让人刮目 相看。这种个性特质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的潜力是很大的。 该生又是如何从他自述的两次挫折中妮起,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寻找到自尊的呢?请 看下面他的相关自述: “到了五年级,数学上得了几次校内外的奖项,我才有了成功感,同学们对我刮目相 看了 当时班级里有王姓姐妹俩,考试总分一直在全班遥遥领先,我订下目标,一定要超过 她们。但从初中到高中班级统测,我的总分最高纪录只有过一次第二名,因为有几门课我 不拔尖。我就下决心,高考争取第一。这个目标算是达到了。九年级时我专攻英语,到十 年级时,己可背出五千单词,但平时考试,还是考不过她们。” 从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该生到了初中阶段,因数学得奖,使自己有了翻身感,从自 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且有了成功感。他的个性品质的特征表现为争强好胜。到了高中 阶段,这一特征更为明显,目标很明确:必须争第一。为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得以达成,诙 生有很细的可行有效的计划。统测时各门总分仍未实现这一目标,那么高考是最后一次可 以不计活动课程分数的较量,他终于获得成功,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既定目标, 二、思维品质 (一〉广度方面 1996年12月,有一次他对当时的电脑游戏机发表看法: ”动作类游戏没什么用处,而且容易弄坏眼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钻进去难以自拔, 这类狗屁游戏还常常让人忙半天而无所收获:战略性游戏可能稍好些,但编程水平不高, 总把电脑控制的各方面变得如同猛猪一般,既不会乘虚而入,又不会以弱胜强.都难以 发挥人的智慧。由此看来电脑游戏还处于探索阶段,真正好的、成熟的电脑游戏离我们还 远着呢。 他有一次在读书周记中这样写: “不论是妄自尊大还是妄自菲薄,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妄自尊大要不得,妄自菲薄也 不可取。人贵有自知之明,首先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第二要调整好心态。《大学》催人 奋进,《中庸》令人知足,大丈夫能屈能伸,无封侯拜相之才,当个普通百姓又何妨?
原来老师惩罚他,有可能是他不配合才造成的。他想得到的是骨子里的被他人认可的一种 别人一般掌握不了的"聪明"或技能,他的本质需要是一种社会优越感。他说的第二次挫折 的原因是字写得不好,动作协调和稳定性差,音、体、美无天赋,内心的体验不被重视," 可有可无","受歧视","自卑"。其实,这第二次"挫折"的说法比较牵强,应该是无成功感 比较合适。挫折应是一件事引发的或一种能力引发的。他在音、体、美方面的能力相对差 些,但他的数学一直是很有能力和出色的,只是没有像后来他在中学阶段那样得到多次获 奖的激励。他似乎生下来就要和别人比,要受认可,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世上就有这 种个性特质的人:天生争强好胜,并通过不懈努力去实现它,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让人刮目 相看。这种个性特质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的潜力是很大的。 该生又是如何从他自述的两次挫折中崛起,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寻找到自尊的呢?请 看下面他的相关自述: "到了五年级,数学上得了几次校内外的奖项,我才有了成功感,同学们对我刮目相 看了。 当时班级里有王姓姐妹俩,考试总分一直在全班遥遥领先,我订下目标,一定要超过 她们。但从初中到高中班级统测,我的总分最高纪录只有过一次第二名,因为有几门课我 不拔尖。我就下决心,高考争取第一。这个目标算是达到了。九年级时我专攻英语,到十 年级时,己可背出五千单词,但平时考试,还是考不过她们。" 从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该生到了初中阶段,因数学得奖,使自己有了翻身感,从自 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且有了成功感。他的个性品质的特征表现为争强好胜。到了高中 阶段,这一特征更为明显,目标很明确:必须争第一。为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得以达成,诙 生有很细的可行有效的计划。统测时各门总分仍未实现这一目标,那么高考是最后一次可 以不计活动课程分数的较量,他终于获得成功,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既定目标。 二、思维品质 (一〉广度方面 1996年12月,有一次他对当时的电脑游戏机发表看法: "动作类游戏没什么用处,而且容易弄坏眼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钻进去难以自拔, 这类狗屁游戏还常常让人忙半天而无所收获;战略性游戏可能稍好些,但编程水平不高, 总把电脑控制的各方面变得如同蠢猪一般,既不会乘虚而入,又不会以弱胜强.都难以 发挥人的智慧。由此看来电脑游戏还处于探索阶段,真正好的、成熟的电脑游戏离我们还 远着呢。" 他有一次在读书周记中这样写: "不论是妄自尊大还是妄自菲薄,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妄自尊大要不得,妄自菲薄也 不可取。人贵有自知之明,首先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第二要调整好心态。《大学》催人 奋进,《中庸》令人知足,大丈夫能屈能伸,无封侯拜相之才,当个普通百姓又何妨?"
我看书最多是在七、八年级时,家中反正书很多,就乱翻。“ 班级的集体书柜里有一本《中国历代帝王故事选》,约六十万字,他利用课间和午休 时间就浏览了一遍。小学四年级第二个学期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能写出“兑换券“的“兑 字,此字老师尚未教过。他还能写出“某物而上乘“的“乘“字。当时老师问他为何全班只有 你写对时,他说:“我看到过,看过一遍就记住了。 十年级时老师布置写一篇书评,他自选写《评(斯巴达克思》。文中写道: “有一个观点我想了两天:该书写人物,都不是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用得多。另 个观点,此书作者写书的目的,是赞扬整个罗马时代的古风,是一种英雄主义,倒不在于 赞扬某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该生知识面广博,使他考虑问题或写作时能放在大的背景下来 进行,高屋建瓴,立意就相对高远,思维的辐射面很广。 (二)深度方面 1990年他读小学二年级时,一位数学老师在他的个人记录卡上这样记录: “黑板上出示一组反目四边,数字相同,但加减乘除先后次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老师请学生观察后思考,问为什么计算结果不一样?他回答说:‘因为运算顺序改变了,所 以计算的结果不一样。'相当精确。“ 他读三年级时,两位数学教师在他的个性卡片上写道:“沈××在数学上有一定的判 断推理能力。归纳能力较强,能把20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准确分类”。初中阶段有十位数学课 任教师教了他三年,举了许多例子。从他的解题中发现,他人聪明,有灵气,思维深度全 班第二,但作业常跳步,缺过程,字又很不整洁。但对附加题、难题,“却是来者不拒,多 多益善。另一位带数学兴趣小组尖子的资深教师写下了这样两段话:“在数学兴趣小组里我 发现了他,他有数学天赋,但父母却对他从来不要求不指导,听其自然,是块未开垦的处 女地。但,倒也是块沃土,会有较好收成。“思维灵敏且深刻,但表达极其丑陋,书写源 草,很不规范。说话简练、不爽快,这两者何以有机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真是不可思议 “高中阶段,班级在讨论“如何善于学习"这个专题时他说:“混日子是下策:上课认真听, 作业认真做不过是中策:课内外结合才是上策,前途无可限量。“上计算机课,他主动要求 老师介绍一些比教材讲得深的参考书,并向老师借书,课后又主动询问有关问题。九年级 第二学期,每周六下午去市教有学院参加“物理竟赛辅导班“听课,以使多学一点,为参加 物理竞赛作准备。学校组织高级救师带尖子学生,他被语文教师选中,教师指定他看的几 部作品,如《美的历程》、《文化苦旅》等较有深度的美学及散文名作,还有一些文学评 论集,他看过后都有一些比较深的体会。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该生看问题普于接近问题的本质,不仅揭示问题或事物的近因 还能揭示出远因。他把握事物发展的进程有正确的预见性。到了高中阶段,他思维的深度 明显高于别人,显示了追求从多方面多种关系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看书最多是在七、八年级时,家中反正书很多,就乱翻。" 班级的集体书柜里有一本《中国历代帝王故事选》,约六十万字,他利用课间和午休 时间就浏览了一遍。小学四年级第二个学期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能写出"兑换券"的"兑" 字,此字老师尚未教过。他还能写出"某物而上乘"的"乘"字。当时老师问他为何全班只有 你写对时,他说:"我看到过,看过一遍就记住了。" 十年级时老师布置写一篇书评,他自选写《评〈斯巴达克思》。文中写道: "有一个观点我想了两天:该书写人物,都不是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用得多。另一 个观点,此书作者写书的目的,是赞扬整个罗马时代的古风,是一种英雄主义,倒不在于 赞扬某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该生知识面广博,使他考虑问题或写作时能放在大的背景下来 进行,高屋建瓴,立意就相对高远,思维的辐射面很广。 (二〉深度方面 1990年他读小学二年级时,一位数学老师在他的个人记录卡上这样记录: "黑板上出示一组反目四边,数字相同,但加减乘除先后次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老师请学生观察后思考,问为什么计算结果不一样?他回答说:‘因为运算顺序改变了,所 以计算的结果不一样。'相当精确。" 他读三年级时,两位数学教师在他的个性卡片上写道:"沈××在数学上有一定的判 断推理能力。归纳能力较强,能把20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准确分类"。初中阶段有十位数学课 任教师教了他三年,举了许多例子。从他的解题中发现,他人聪明,有灵气,思维深度全 班第二,但作业常跳步,缺过程,字又很不整洁。但对附加题、难题,"却是来者不拒,多 多益善。另一位带数学兴趣小组尖子的资深教师写下了这样两段话:"在数学兴趣小组里我 发现了他,他有数学天赋,但父母却对他从来不要求不指导,听其自然,是块未开垦的处 女地。但,倒也是块沃土,会有较好收成。""思维灵敏且深刻,但表达极其丑陋,书写潦 草,很不规范。说话简练、不爽快,这两者何以有机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真是不可思议。 "高中阶段,班级在讨论"如何善于学习"这个专题时他说:"混日子是下策;上课认真听, 作业认真做不过是中策;课内外结合才是上策,前途无可限量。"上计算机课,他主动要求 老师介绍一些比教材讲得深的参考书,并向老师借书,课后又主动询问有关问题。九年级 第二学期,每周六下午去市教育学院参加"物理竟赛辅导班"听课,以便多学一点,为参加 物理竞赛作准备。学校组织高级救师带尖子学生,他被语文教师选中,教师指定他看的几 部作品,如《美的历程》、《文化苦旅》等较有深度的美学及散文名作,还有一些文学评 论集,他看过后都有一些比较深的体会。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该生看问题善于接近问题的本质,不仅揭示问题或事物的近因, 还能揭示出远因。他把握事物发展的进程有正确的预见性。到了高中阶段,他思维的深度 明显高于别人,显示了追求从多方面多种关系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独立性方面 在六年级时,一次学校组织去市中心看京剧演出。结束后在人民广场等车。他和同学 闲聊,他问:“你知道怎样才能当好官?“周围人都说不知道。他说:“只要做到雨点:使你 的上级对你满意,使你的下级也对你满意。”语文书上有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遭寡助》 文,老师要求学完后写读后感,他对文章中孟子的一句话"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提出不同 见解,他写道:“战国时兼并靠实力,孟子的话行不通。“七年级时一次和他闲聊,问他: 最近和谁关系最密切?“他说:“还是那几位,但要保持一点距离。问他为什么,他说:“最 近看本书上有这样的话:最好的朋友出卖你时最彻底“。 以上材料表明,该生不拘泥于教师认可的知识或思维模式,不官目全盘接受别人的观 点。在人文学科上尤其突出。尽管他的一些观点也许来源于书本,但能从他的嘴里自然地 讲出来,就必然是通过他大脑的加工之后内化为思维模式的产物,体现了他独立分析和善 于发现问题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 (四)敏捷性方面 七年级时该生的班级每天有十分钟讲报时间,为吸引同学,大家可以就报上的新闻热 点进行辩论。他的班主任这样记载了一张卡片:“出人意料的是,上台讲的第一个居然是平 时不太发言的沈×X,虽然众所周知,他思想很有深度,但他有这么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 欲,却是第一次表现出来,当然,他谈得也确实很深刻。” 八年级时,选修课有一个人口教育专周活动,班级组织了一次国际模拟会议,展开论 辩。事后评价组的老师作了如下评语:“他是最难对付的谈判对手,话不算最多,但通常能 抓住要害,非常厉害,而且非常有说服力,可见其逻辑思维的敏捷。 九年级时,他已相当能言善辩。当时班里出现了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语文教师在 班上作了《三国演义)按谈》的讲座,同学们意犹未尽。教师就让出一节课,让学生来谈 读三国的体会。他第一个报名,滔滔不绝讲了整整一节课。问他讲完了没有,他说至少还 可讲两节课。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哲理散文,教师在讲完后让学生发表一点自己的认识。他第 个回答“隐士情结。“老师说:”一家之言,可以成立,但多少有点偏。“他马上接口说: 这是擦边球。” 上述材料表明,该生进入初中后,一改小学阶段沉默寡言的外在形象,变得敢于表现 自己了。到了高中阶段,他己能在正确前提下敏捷地对各种提问作出认真思索和快速反应, 他会从不同方面去解释,他会在辩论时巧妙地获得主动地位,且有明显的变通性。理科方 面,能快速找到解题的切人点和灵活运用一题多解。 (五)逻辑性方面 高中阶段,他的作文常常作为范文在班里讲评。他读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就评价他: “作业精炼,从不写废话。作文也无废活,干净利落,逻辑思维能力强,论证透彻
(三)独立性方面 在六年级时,一次学校组织去市中心看京剧演出。结束后在人民广场等车。他和同学 闲聊,他问:"你知道怎样才能当好官?"周围人都说不知道。他说:"只要做到雨点:使你 的上级对你满意,使你的下级也对你满意。"语文书上有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遭寡助》一 文,老师要求学完后写读后感,他对文章中孟子的一句话"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提出不同 见解,他写道:"战国时兼并靠实力,孟子的话行不通。"七年级时一次和他闲聊,问他:" 最近和谁关系最密切?"他说:"还是那几位,但要保持一点距离。问他为什么,他说:"最 近看本书上有这样的话:最好的朋友出卖你时最彻底"。 以上材料表明,该生不拘泥于教师认可的知识或思维模式,不盲目全盘接受别人的观 点。在人文学科上尤其突出。尽管他的一些观点也许来源于书本,但能从他的嘴里自然地 讲出来,就必然是通过他大脑的加工之后内化为思维模式的产物,体现了他独立分析和善 于发现问题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 (四)敏捷性方面 七年级时该生的班级每天有十分钟讲报时间,为吸引同学,大家可以就报上的新闻热 点进行辩论。他的班主任这样记载了一张卡片:"出人意料的是,上台讲的第一个居然是平 时不太发言的沈××,虽然众所周知,他思想很有深度,但他有这么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 欲,却是第一次表现出来,当然,他谈得也确实很深刻。" 八年级时,选修课有一个人口教育专周活动,班级组织了一次国际模拟会议,展开论 辩。事后评价组的老师作了如下评语:"他是最难对付的谈判对手,话不算最多,但通常能 抓住要害,非常厉害,而且非常有说服力,可见其逻辑思维的敏捷。" 九年级时,他已相当能言善辩。当时班里出现了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语文教师在 班上作了《<三国演义〉按谈》的讲座,同学们意犹未尽。教师就让出一节课,让学生来谈 读三国的体会。他第一个报名,滔滔不绝讲了整整一节课。问他讲完了没有,他说至少还 可讲两节课。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哲理散文,教师在讲完后让学生发表一点自己的认识。他第一 个回答"隐士情结。"老师说:"一家之言,可以成立,但多少有点偏。"他马上接口说:" 这是擦边球。" 上述材料表明,该生进入初中后,一改小学阶段沉默寡言的外在形象,变得敢于表现 自己了。到了高中阶段,他己能在正确前提下敏捷地对各种提问作出认真思索和快速反应, 他会从不同方面去解释,他会在辩论时巧妙地获得主动地位,且有明显的变通性。理科方 面,能快速找到解题的切人点和灵活运用一题多解。 (五)逻辑性方面 高中阶段,他的作文常常作为范文在班里讲评。他读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就评价他: "作业精炼,从不写废话。作文也无废活,干净利落,逻辑思维能力强,论证透彻
有力度。问他喜欢学什么?答:数学。“ 1998年11月全班同学去参观浦东陆家嘴地铁地下施工现场。参观结束后他说:“比我 想象的速度要慢,每天才进十米。“但他马上又说:“不过,在黄浦江底穿行,受制约的因 素很多,也只能慢些。” 他考虑问题条理清晰,思路严密,并能及时修正自己的看法。 三、记忆品质 同班同学都称赞他记忆力强。 小学四年级时,他类似“看一遍就记住了“的事倒是很多的。九年级时为追赶同班英语 学得好的同学,短期内背出了5千单词。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平时积累抄摘的诗词、 名人名言,他也记得很牢。 他家中藏书极富,祖父是上海市侨联的离休干部,祖母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资深记者 和编辑,良好的文化氛围养成他从小爱读书的习惯。他父亲说:“我和他母亲都不管他的, 他什么书都看,天文书也拿来看。而且一看书就放不下,我们强制不让他看他才会放下书 稍作休息。有时看他看书太久,就让他放下书,陪我们去散步,而散步时谈的往往又是书 上的内容。 该生记忆速度快,保持时间长,再记或回忆的过程迅速而准确。他能有效地把学习知 识与个人兴趣、智力活动结合起来。良好的记忆品质与广博的知识,产生了相辅相成、触 类旁通的效应。 四、自我控制 该生玩电脑游戏、下象棋、下四国大战军棋,都有一定水准,在班级内属高手。但他 始终头脑清醒,不沉迷,认为这只是消遣和调节,能适可而止。 十年级时,班中另一同学的作文粮挝时弊,言词激烈,锋芒毕露。他发表看法说:“ 这是我去年的水平,我现在早不写这种文章了。文章还是以平和中正为好,倒不全是为了 高考。“也是十年级时,有次他和电脑房的老师发生了争执,事后能冷静地反思自己的错误 他对另一位他熟悉的老师说:“你帮助我疏通一下,我抽个机会向X老师道歉。“后来,他 真的向那位老师表示了歉意,自己的心里也释然了。事后他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 要。“这件事的处理过程,看出了他的成熟。但这个成熟不是一天达到的。同样是他,也曾 有过自暴自弃的行为。他十四岁读七年级时,教师通知他参加作文竞赛辅导,他说:“我宁 写得不好,不参加吧:“他对自己的作文自评时写道:“字迹这只能写到如此了。字写得不好, 可省却许多麻烦,比如抄黑板报之类的事不用于了。减少错别字是可以也应该做到的。“ 以上情况表明,该生自控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他的学习的自觉性,好习惯的养成, 拒惑力的培养,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对自己合理的认知过程。 五、自我意识 (一)社会层次意识
有力度。问他喜欢学什么?答:数学。" 1998年11月全班同学去参观浦东陆家嘴地铁地下施工现场。参观结束后他说:"比我 想象的速度要慢,每天才进十米。"但他马上又说:"不过,在黄浦江底穿行,受制约的因 素很多,也只能慢些。" 他考虑问题条理清晰,思路严密,并能及时修正自己的看法。 三、记忆品质 同班同学都称赞他记忆力强。 小学四年级时,他类似"看一遍就记住了"的事倒是很多的。九年级时为追赶同班英语 学得好的同学,短期内背出了5千单词。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平时积累抄摘的诗词、 名人名言,他也记得很牢。 他家中藏书极富,祖父是上海市侨联的离休干部,祖母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资深记者 和编辑,良好的文化氛围养成他从小爱读书的习惯。他父亲说:"我和他母亲都不管他的。 他什么书都看,天文书也拿来看。而且一看书就放不下,我们强制不让他看他才会放下书, 稍作休息。有时看他看书太久,就让他放下书,陪我们去散步,而散步时谈的往往又是书 上的内容。" 该生记忆速度快,保持时间长,再记或回忆的过程迅速而准确。他能有效地把学习知 识与个人兴趣、智力活动结合起来。良好的记忆品质与广博的知识,产生了相辅相成、触 类旁通的效应。 四、自我控制 该生玩电脑游戏、下象棋、下四国大战军棋,都有一定水准,在班级内属高手。但他 始终头脑清醒,不沉迷,认为这只是消遣和调节,能适可而止。 十年级时,班中另一同学的作文鞭挝时弊,言词激烈,锋芒毕露。他发表看法说:" 这是我去年的水平,我现在早不写这种文章了。文章还是以平和中正为好,倒不全是为了 高考。"也是十年级时,有次他和电脑房的老师发生了争执,事后能冷静地反思自己的错误。 他对另一位他熟悉的老师说:"你帮助我疏通一下,我抽个机会向×老师道歉。"后来,他 真的向那位老师表示了歉意,自己的心里也释然了。事后他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 要。"这件事的处理过程,看出了他的成熟。但这个成熟不是一天达到的。同样是他,也曾 有过自暴自弃的行为。他十四岁读七年级时,教师通知他参加作文竞赛辅导,他说:"我字 写得不好,不参加吧!"他对自己的作文自评时写道:"字迹这只能写到如此了。字写得不好, 可省却许多麻烦,比如抄黑板报之类的事不用于了。减少错别字是可以也应该做到的。" 以上情况表明,该生自控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他的学习的自觉性,好习惯的养成, 拒惑力的培养,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对自己合理的认知过程。 五、自我意识 (一)社会层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