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 赵建斌 【学习目标】 1.中西方学者所做的社会调查研究的著名案例有哪些?这些案例对自己有哪 些启发? 2.中西方学者所做的教育调查研究的著名案例有哪些?这些案例对自己有哪 些启发? 3.调查研究过程包括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些任 务有什么“讲究”? 【学习建议】 1.学习程序:先读一遍“拓展阅读材料”;再读第一、二、三节的教材内容, 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批注”;第二次阅读“拓展阅读材料”,并用所学“理论 对“拓展阅读材料”进行“批注”。 2.选中西方学者所做的社会调查研究、教育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著作各一本 认真研读、体会。 【考核要求】 1.将“批注”后的电子文本交给任课教师。 2.就自己所关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或进行一次 深度访谈,并将访谈结果整理成文,交给任课教师
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 赵建斌 【学习目标】 1.中西方学者所做的社会调查研究的著名案例有哪些?这些案例对自己有哪 些启发? 2.中西方学者所做的教育调查研究的著名案例有哪些?这些案例对自己有哪 些启发? 3.调查研究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些任 务有什么“讲究”? 【学习建议】 1.学习程序:先读一遍“拓展阅读材料”;再读第一、二、三节的教材内容, 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批注”;第二次阅读“拓展阅读材料”,并用所学“理论” 对“拓展阅读材料”进行“批注”。 2.选中西方学者所做的社会调查研究、教育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著作各一本 认真研读、体会。 【考核要求】 1.将“批注”后的电子文本交给任课教师。 2.就自己所关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或进行一次 深度访谈,并将访谈结果整理成文,交给任课教师
第一节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 调查研究的对像是“现在的”或“发生不久的”事物(观念、现 象或人物),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正在发生”或“发生不久”的事物 (观念、现象或人物)。 一、西方学者所做的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 三个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法]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美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 (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相关著名个案:美怀特著,黄育馥译:《街角社会》,商务印书 馆2006年版。英]达尔文著,周建人等译:《物种起源》,商务印书 馆2002年版。皮亚杰著的《物体概念的发展:儿童的现实建构》 (一)迪尔凯姆及其《自杀论》 迪尔凯姆(E.Durkheim,也译为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 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曾经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 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 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 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现在的”或“发生不久的”事物(观念、现 象或人物),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正在发生”或“发生不久”的事物 (观念、现象或人物)。 一、西方学者所做的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 三个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法]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美]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 (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相关著名个案:[美]怀特著,黄育馥译:《街角社会》,商务印书 馆2006年版。[英]达尔文著,周建人等译:《物种起源》,商务印书 馆2002年版。皮亚杰著的《物体概念的发展:儿童的现实建构》 (一)迪尔凯姆及其《自杀论》 迪尔凯姆(E.Durkheim,也译为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 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曾经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 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 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
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叻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这一刊物。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个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一一法国社 会学年鉴派。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 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社会主义》(1928年出版)、《社会学教程一一风俗法律的物质作用》 (1950年出版)。 孔德提出了实证精神,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认为社 会学也可以像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孔德本人并 未用实证的方法亲自去提交一份有影响的研究报告,这个任务最先由 迪尔凯姆完成。 迪尔凯姆坚持头证主义的法侧社会现象必须作为客观事物,作为 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象来研究。任何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另一个 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心理。正因为如此,各种社会现象是可以实证 的。这是孔德的理想,但迪尔凯姆将这个理想付诸实践。 《自杀论》是社会学领域较早的实证研究作品,也是至今为止仍 然不断被专业研究者阅读和引用的作品。这本书显示出迪尔凯姆的研 究法则和相关的研究程序。 迪尔凯姆的研究程序是
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办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这一刊物。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个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一一法国社 会学年鉴派。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 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社会主义》(1928年出版)、《社会学教程一一风俗法律的物质作用》 (1950年出版)。 孔德提出了实证精神,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认为社 会学也可以像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孔德本人并 未用实证的方法亲自去提交一份有影响的研究报告,这个任务最先由 迪尔凯姆完成。 迪尔凯姆坚持头证主义的法则:社会现象必须作为客观事物,作为 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象来研究。任何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另一个 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心理。正因为如此,各种社会现象是可以实证 的。这是孔德的理想,但迪尔凯姆将这个理想付诸实践。 《自杀论》是社会学领域较早的实证研究作品,也是至今为止仍 然不断被专业研究者阅读和引用的作品。这本书显示出迪尔凯姆的研 究法则和相关的研究程序。 迪尔凯姆的研究程序是:
第一是"定义"即给所要研究的现像下一个界限清晰的定义。比如 为了研究自杀问题,他给"自杀"下的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 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 亡。“这个定义在迪尔凯姆那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拒绝了以往 的有关自杀原因的其他解释,他因此而不承认生理、心理、天象、种 族等各种非社会性因素对自杀有直接的影响。 第二是"比较”,即根据定义确定研究对像,搜集资料,并依据搜集 到的资料对既有现象的各种假设、解释进行"比较"和反驳。迪尔凯姆所 使用的比较法”,也就是通过"比较"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 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时,另一种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第一个 现象就有可能是另一现象的原因。这种办法类似科学实验,但它是间 接的实验,因此迪尔凯姆称之为"间接科学实验法”。凭借这种"比较 式的"间接科学实验法”,迪尔凯姆就有理由对以往的洛种解释提出"批 驳"。 第三是"分类"并解释,即根据比较式的"间接科学实验"获得的结 果,对所研究的对像进行"归纳"和"分类"并为各种类型提供相应的解 释。迪尔凯姆特别看重"分类"(这也是孔德的主张),比如,他将自杀的 类型分为三种:自利试自杀、利他式自杀和失范式自杀。"分类"本身就
第一是"定义",即给所要研究的现象下一个界限清晰的定义。比如, 为了研究自杀问题,他给"自杀"下的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 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 亡。"这个定义在迪尔凯姆那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拒绝了以往 的有关自杀原因的其他解释,他因此而不承认生理、心理、天象、种 族等各种非社会性因素对自杀有直接的影响。 第二是"比较",即根据定义确定研究对象,搜集资料,并依据搜集 到的资料对既有现象的各种假设、解释进行"比较"和反驳。迪尔凯姆所 使用的"比较法",也就是通过"比较"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 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时,另一种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第一个 现象就有可能是另一现象的原因。这种办法类似科学实验,但它是间 接的实验,因此迪尔凯姆称之为"间接科学实验法"。凭借这种"比较" 式的"间接科学实验法",迪尔凯姆就有理由对以往的各种解释提出"批 驳"。 第三是"分类"并解释,即根据比较式的"间接科学实验"获得的结 果,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归纳"和"分类"并为各种类型提供相应的解 释。迪尔凯姆特别看重"分类"(这也是孔德的主张),比如,他将自杀的 类型分为三种:自利式自杀、利他式自杀和失范式自杀。"分类"本身就
是一种解释。一旦形成明确的分类,各种类型的"解释"也就相继发生。 第四是提出"结论"并建立"理论”。迪尔凯姆的结论是:自杀虽然是 一种个人现象,但其原因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 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 潮和道德标准」 他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 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 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 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 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 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教 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 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 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会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 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来说明 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 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
是一种解释。一旦形成明确的分类,各种类型的"解释"也就相继发生。 第四是提出"结论"并建立"理论"。迪尔凯姆的结论是:自杀虽然是 一种个人现象,但其原因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 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 潮和道德标准。 他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 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 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 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 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 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教、 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 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 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会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 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来说明 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 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