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的一大特点。“狡兔三窟”、“画蛇添足”、“蚌相争”等。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日:“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干里,带甲数十方,栗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枉成惟,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般人足,志高气扬.”讲读:《苏秦始将连横》本文记述苏秦在秦赵间游说、谋取荣华富贵的活动。第一部分写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不成,失败而归。第二部分写苏秦发奋读书,又转而以合纵之策游说赵王获得成功,荣华富贵,从中反映了战国时代复杂的形势,揭示了策士的本质及当时的人情世态。苏秦形象极为生动典型。刻画手法上:(1)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2)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及心理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行,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态,皆为传神之笔。语言艺术铺张扬厉。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辟阖、铺张扬厉的文风。第四节诸子散文一、发展概况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基本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为代表,《墨子》则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2、战国中期。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儿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3、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主要著作有《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二、《论语》是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书,《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全面地反映了孔子以“仁”和“礼”为基本核心的思想。《论语》的文学价值: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等。其中有不少句子已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成语,诸如“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文质彬彬”“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任重道远”、“后生可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仁不让”等等。11
11 章的一大特点。“狡兔三窟” 、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 等。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 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 战如雷电,解如风雨。.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讲读:《苏秦始将连横》 本文记述苏秦在秦赵间游说、谋取荣华富贵的活动。第一部分写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 王不成,失败而归。第二部分写苏秦发奋读书,又转而以合纵之策游说赵王获得成功,荣华 富贵,从中反映了战国时代复杂的形势,揭示了策士的本质及当时的人情世态。 苏秦形象极为生动典型。刻画手法上:(1)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 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 世态。(2)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及心理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 行,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 态,皆为传神之笔。 语言艺术铺张扬厉。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 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 战国策士纵横辟阖、铺张扬厉的文风。 第四节 诸子散文 一、发展概况 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 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基本为语录体散文, 《论语》为代表, 《墨子》则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2、战国中期。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 发展,形成了对话式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 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3、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主要著作有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赡,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 二、《论语》 是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书,《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论语》全面地反映了孔子以“仁”和“礼”为基本核心的思想。 《论语》的文学价值: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 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学而》)、“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等。 其中有不少句子已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成语,诸如“三省吾身”、“见贤思齐” 、“不耻 下问” 、“三思而后行”、“文质彬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任重道远” 、“后生 可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仁不让”等等
2、《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籍,形成雍容和顺、迁徐婉转的语言风格。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子罕》)挺立在严寒中的苍松翠柏,具有坚韧的品质,顽强的生机、傲岸不屈的气概,激励着人们在困厄危难中不失操守。又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滚东逝的河水一样啊!它启发人们修德敬业,不断进取。3、《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讲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文章记叙了孔子与几个学生的一次谈话,由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从中表现了孔子师徒的儒家治国思想,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运用个性化的对话及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性格鲜明。子路的坦率,再有、公西华的谦逊,曾点的洒脱以及孔子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都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讨论: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三、《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前372--前289),名辑,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幼年家贫,承受母教,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级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为所用;见齐宣王,为客卿,但亦终不见用。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又有外书四篇,久不传。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其哲学依据是“性善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反对残民害民的统治,常将批判矛头直指暴君。齐宣王问汤武放伐之事,怀疑臣不可以弑君。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诛一夫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孟子这些话在当时是极大胆的,也触怒了后代的封建官僚和君主。司马光等人曾著书驳孟子,明太祖朱元璋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日:“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将孟子“逐”出孔庙。(全祖望《琦亭集》卷三十五引《典故辑遗》)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散文的特点12
12 2、《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雍容和顺、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如: “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子罕》)挺立在严寒中的苍松翠柏,具有坚韧的品质,顽强的 生机、傲岸不屈的气概, 激励着人们在困厄危难中不失操守。又如:“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滚东逝的河水一样啊!它启发人们修 德敬业,不断进取。 3、《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讲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 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文章记叙了孔子与几个学生的一次谈话,由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 从中表现了孔子师徒的儒家治国思想,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 运用个性化的对话及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性格鲜明。子路的坦率,冉有、公西华的 谦逊,曾点的洒脱以及孔子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都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 讨论: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 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 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另一种是从消 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 孔子说“吾与点也”。 三、《孟子》 是记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 幼年家贫,承受母教,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 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为所用;见齐宣王,为客卿,但亦终不见用。后“退 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又有外书四篇,久佚不传。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 为“亚圣”。 孟子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 其哲学依据是“性善论”。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反对残民害民的统治,常将批判 矛头直指暴君。齐宣王问汤武放伐之事,怀疑臣不可以弑君。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孟子这 些话在当时是极大胆的,也触怒了后代的封建官僚和君主。司马光等人曾著书驳孟子,明太 祖朱元璋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将孟子“逐” 出孔庙。(全祖望《鲒琦亭集》卷三十五引《典故辑遗》) 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 展而来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夫天未欲 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散文的特点
(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语风雷,极富鼓动性和战斗力,有纵横家的气概。多用排比、反洁,如长河大浪,磅磷而来,逼人,横行无阻。(2)长于辩论。善设机巧,引人入毅,使人无法躲避。往往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3)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讲读:《齐桓普文之事章》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这些基本特色。(1)迁回曲折,层层深入,逻辑严谨,跌岩起伏。(2)气势浩然,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3)取警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奥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地说明了道理。讨论:《鱼我所欲也章)1、文章体现的孟子思想及论述方法;2、文章的语言特点。四、《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书52篇,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自魏晋以来,根据文章风格的不同,一般都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己所作,“外篇”、“杂篇”为其门徒或后学所作。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先秦道家一派代表人物,后世以之与老子并称,同奉为道家之宗。唐玄宗时,大兴道教,始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罗,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呕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爲。”又据《庄子》一书所记,《外物》篇说:“庄周家贫,往贷栗于监河侯。”《列御寇》载:曹商谓庄子“处穷闾阮巷,困窘织屡,项黄識”。《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為,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筒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13
13 (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语挟风雷,极富鼓动性和战斗力,有纵横家的 气概。多用排比、反诘,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2)长于辩论。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使人无法躲避。往往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 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3)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讲读:《齐桓晋文之事章》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 政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 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 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 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 得过于天真、简单。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 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逻辑严谨,跌宕起伏。 (2)气势浩然,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 比句交错使用。 (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 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讨论:《鱼我所欲也章》 1、文章体现的孟子思想及论述方法;2、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庄子》 庄子及其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书 52 篇,今存 33 篇,包 括“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自魏晋以来,根据文章风格的不同,一般都 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己所作,“外篇”、“杂篇”为其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子(约前 369 一前 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先秦道家 一派代表人物,后世以之与老子并称,同奉为道家之宗。唐玄宗时,大兴道教,始封庄子为 “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 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 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又据《庄子》一书所记,《外物》篇说:“庄周家贫,往贷粟于监河侯。”《列御寇》载: 曹商谓庄子“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 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 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
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义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思想中核心部分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认为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是加在人们自然本性上的栓楷。他蔑视人类文明,希望退回到“其卧徐徐,其觉于于”的“清静太古”社会中去。在战国纷乱的现实面前,他看到政治斗争中的杀身之祸,看到儒墨两家无力扭转社会的动乱局面,便采取了“超然物外”与人无争的态度,逃避斗争,明哲保身,企图通过对幻想世界的追求躲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试图取消客观世界的一切是非差别,认为客观事物的大小、长短、贫富、善恶、美丑、是非都是相对的,没有一种客观标准,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庄子对政治斗争和个人名利虽然采取超脱态度.但是他又敢于揭露当时统治险级穷奢极欲、残酷掠夺的本质和污浊营利的丑恶面目。庄子对当时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秤击,他反对君上臣下的统治秩序,呼唤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至德之世”。他说:“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盗跖》):“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爲,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去簧》),深刻地指出了剥削社会的秩序、道德标准的本质,无情地撕下了诸侯“仁义”的虚伪面皮。庄子一生身处困境,不与统治者合作,蔑视为统治者权力之争而奔走的无耻之徒,保持着自己的节操;不为强权左右,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痛恨现实,又无力抗争,最终走了隐居遗世的道路。他一方面齐万物、一死生、是非得失,追求内心调和;一方面主张“无为”、“无用”,逃避社会矛盾,以求全身保命。荷子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是很中肯的:后代一些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对封建政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视封建礼法与权贵,也是受到庄子的影响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翻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庄子》散文的文学特点1、形象性,将抽象的哲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中,大量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文学与哲学融于一炉。如《逍遥游》。2、想象奇幻,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文风汪洋恣肆,抑扬辟阖,变化万千。任公子为大钩巨,五十辖以为饵,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鹭扬而奋馨,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伴鬼神,禅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外物)3、看似荒诞之中,饱含着深沉而强烈的感情。谐趣和讥刺横生。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鹅,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白:“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日:“夫处穷间厄巷,困窘织履,项黄藏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日:“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列御寇》)《则阳》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14
14 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庄子思想中核心部分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认为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是加在人们 自然本性上的桎梏。他蔑视人类文明,希望退回到“其卧徐徐,其觉于于”的“清静太古” 社会中去。在战国纷乱的现实面前,他看到政治斗争中的杀身之祸,看到儒墨两家无力扭转 社会的动乱局面,便采取了“超然物外”与人无争的态度,逃避斗争,明哲保身,企图通过 对幻想世界的追求躲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他试图取消客观世界的一切是非差别,认为客观事物的大小、长短、贫富、善恶、美丑、 是非都是相对的,没有一种客观标准,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 庄子对政治斗争和个人名利虽然采取超脱态度.但是他又敢于揭露当时统治险级穷奢极 欲、残酷掠夺的本质和污浊营利的丑恶面目。庄子对当时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 击, 他反对君上臣下的统治秩序,呼唤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至德之世”。 他说:“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盗跖》):“彼窃钩者诛,窃国 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去箧》),深刻地指出了剥削社 会的秩序、道德标准的本质,无情地撕下了诸侯“仁义”的虚伪面皮。 庄子一生身处困境,不与统治者合作,蔑视为统治者权力之争而奔走的无耻之徒,保持 着自己的节操;不为强权左右,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痛恨现实,又无力抗争,最终走了隐居遗世的道路。他一方面齐万物、一死生、泯 是非得失,追求内心调和;一方面主张“无为”、“无用”,逃避社会矛盾,以求全身保命。 苟子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是很中肯的;后代一些不满现实的知识 分子,对封建政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蔑视封建礼法与权贵,也是受到庄子的影响 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 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 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 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 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散文的文学特点 1、形象性,将抽象的哲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中,大量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文学与哲学 融于一炉。如《逍遥游》。 2、想象奇幻,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文风汪洋恣 肆,抑扬辟阖,变化万千。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 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 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外物) 3、看似荒诞之中,饱含着深沉而强烈的感情。谐趣和讥刺横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 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 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秋水》)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 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 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列御寇》) 《则阳》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争地而 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其超脱的外观,蕴含着如火的愤激;达观的人生,饱浸着湟、苦闷和辛酸的泪;恍兮您兮、迷离扑朔的梦境,却分明是对现实环境清醒认识的痛苦显像。”(公木《先秦寓言概论》)“一腔悲愤火,满纸荒唐言。终是人间世,得鱼没忘笙。”公木先生这首《读庄》诗,道出了《庄子》浪漫主义的底蕴。4、语言生动准确,词汇丰富,善于描辜,妙于刻画,新奇而富于创造性。疱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君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养生主)孔子复通日:“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日: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目,声如乳虎,日:“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箸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盗跖)讲读:《逍遥游》(节录)《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这里节录的是前半部分,是全文的总论,已阐明了文章的主旨一一道遥游,即“无待”之境,物我融合为一,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语汇之生动准确也是突出的特点。第二章秦汉文学【教学目的】了解秦汉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成就。分析掌握重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背诵经典篇目。【重点难点】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司马迁与《史记》,【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所用课时】3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汉乐府一、什么是乐府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5
15 “其超脱的外观,蕴含着如火的愤激;达观的人生,饱浸着彷徨、苦闷和辛酸的泪; 恍兮惚兮、迷离扑朔的梦境,却分明是对现实环境清醒认识的痛苦显像。” (公木《先秦寓 言概论》) “一腔悲愤火,满纸荒唐言。终是人间世,得鱼没忘筌。”公木先生这首《读庄》诗, 道出了《庄子》浪漫主义的底蕴。 4、语言生动准确,词汇丰富,善于描摹,妙于刻画,新奇而富于创造性。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养生主) 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 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 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 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盗跖) 讲读:《逍遥游》(节录)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这里节录的是前半部分,是全文的 总论,已阐明了文章的主旨——逍遥游,即“无待”之境,物我融合为一,摆脱一切束缚的 绝对自由。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 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语汇之生动准 确也是突出的特点。 第二章 秦汉文学 【教学目的】 了解秦汉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成就。分析掌握重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背诵 经典篇目。 【重点难点】 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所用课时】 3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乐府 一、什么是乐府 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 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