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屈原及其创作简介1、生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逸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骚者,犹离优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思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忽生也..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樵,形容枯。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间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舖其糟而啰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屈原的思想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3、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九歌》:《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砀、礼魂。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九章》:《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它和《离骚》一样,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艺术手法上,《九章》采用了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表现的感情比较直接、奔放,但不如《离骚》浪漫。四、屈原的楚辞创作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6
6 况: 《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 兮”。(《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 三、屈原及其创作简介 1、生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 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 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屈原的思想 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 民本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 3、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远游》、《卜居》、《渔 父》,共 25 篇。 《九歌》:《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 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 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 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 《九章》:《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它和《离骚》一样,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 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在艺术手法上,《九章》采用了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表现的感情比较直接、奔 放,但不如《离骚》浪漫。 四、屈原的楚辞创作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骚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传统。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之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香草喻人才的培育:“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余既滋兰之九兮,又树蕙之百亩。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侯时乎吾将刘”….以香草的转变喻群臣的变节:“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移”;“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兮,羌无实而容长。”以“美人”喻群臣和君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作品讲读:《湘夫人》帝子降兮北,目吵吵兮愁予。娲娲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白今骋望,与佳期今夕张。鸟何萃今苹中,曹何为今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分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瀑。糜何食兮庭中,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滢。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榛,辛夷帽兮药房。周薛荔兮为惟,瓣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茸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房门。九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兮江中,遗余裸兮醴浦。塞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此诗是祭祀湘水女神的乐歌,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表现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情节,将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失望和希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充满了哀缠绵的情调,从中寄寓着诗人思君忧国的侧情怀。想象奇幻丰富,语言瑰丽,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构筑水室的描写,奇花异卉缤纷绚烂,用具精美绝伦,诗人目眩神迷,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直接描述优愁情思,有时写动作神态,有时写事理颠倒的景象,更突出的是:把人物心理、情感刻画与环境气氛描写完美和谐统一起来,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娴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成为千古名句。明胡应麟《诗数》:“兮秋风,洞庭波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也…僚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模写秋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查冥冥兮羌昼嗨,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檐忘归,岁既晏兮敦华予。采三秀分於(wu)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帐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分雨冥冥,7
7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 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传统。 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 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之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 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以香草喻人才的培育:“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 蕙茝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 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 以香草的转变喻群臣的变节:“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时缤纷其变易兮, 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 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以“美人”喻群臣和君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 人之迟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作品讲读: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 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 遥兮容与。 此诗是祭祀湘水女神的乐歌,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表现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 能相见的情节,将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失望和希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 得细致入微,充满了哀怨缠绵的情调,从中寄寓着诗人思君忧国的悱恻情怀。 想象奇幻丰富,语言瑰丽,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构筑水室的描写,奇花异 卉缤纷绚烂,用具精美绝伦,诗人目眩神迷。 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直接描述忧愁情思,有时写动作神态, 有时写事理颠倒的景象,更突出的是: 把人物心理、情感刻画与环境气氛描写完美和谐统一起来,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嫋 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成为千古名句。 明胡应麟《诗薮》:“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 也.憭慄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模写秋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 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 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 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於(wu)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嗽兮又夜鸣。风讽讽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思考讨论:山鬼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国砀》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余行,左疹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繁四马,援玉构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分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思考讨论:主题及风格特色。第三节历史散文一、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发展般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全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告、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语言形象生动。如《盘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估屈牙”(韩愈《进学解》),“然于六艺中最难读”(王国维),“只是当时口语的摘要”(鲁迅)《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孟子和司马迁都说是孔子所作,主要内容是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事件,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量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记事简略,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有鲜明的倾向性,讲究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凝炼严谨,被称为春秋笔法。如吴楚之君自称王,贬之日“子”,宋虽弱,仍称“公”。“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鹤退飞.过宋都.”(公十六年)(公羊传:陨石记闻,闻其碩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六鹤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徐而察之则退飞。)春秋末年及战国之世,是先秦历史散文最为辉煌的时代。一方面,数百年史官文化的积累,有不少史料可资借鉴。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社会急遵变化,封建地主阶级勃然兴起,各种矛盾斗争复杂激烈。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都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时候,从前专门记载王朝、诸侯的命和大事记如《尚书》、《春秋》之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以记载各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及卿大夫与士的言论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这就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历史著作。二、《左传》8
8 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思考讨论:山鬼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 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 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 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思考讨论:主题及风格特色。 第三节 历史散文 一、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发展 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 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 《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全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 《周书》四部分,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 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 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 态,语言形象生动。如《盘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若网在纲,有 条而不紊” 。 “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然于六艺中最难读”(王国维),“只是当时口语的摘 要”(鲁迅)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孟子和司马迁都说是孔子所作,主要内容是记 录鲁隐公元年(前 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 事件,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 量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记事简略,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赅。 有鲜明的倾向性,讲究微 言大义,一字褒贬,凝炼严谨,被称为春秋笔法。如吴楚之君自称王,贬之曰“子”,宋虽 弱,仍称“公”。 “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僖公十六年)(公羊传:陨石记 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 之则退飞。) 春秋末年及战国之世,是先秦历史散文最为辉煌的时代。一方面,数百年史官文化的积 累,有不少史料可资借鉴。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社会急遽变化,封建地主阶级勃然兴起,各 种矛盾斗争复杂激烈。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都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时候,从前 专门记载王朝、诸侯的诰命和大事记如《尚书》、《春秋》之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 于是产生了以记载各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及卿大夫与士的言论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这就 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历史著作。 二、《左传》
《左传》在西汉前往往被叫做《春秋》,为不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相混,故称作《左氏春秋》。从班固起认为《左氏春秋》是传注《春秋》的,于是《左氏春秋》始改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司马迁《史记》:“鲁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论语·公冶长》:“子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从孔子的话来看,左丘明是一个性格耿直、作风正派、品德高尚的人。《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特点:1、长于叙事;2、战争描写出色;3、语言简练而丰润,尤长于记写行人辞令。作品讲读:《郑伯克段于部》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权力之争,斗争的焦点是王位继承问题。事情的起因,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主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夺取君位。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共叔段逃离郑国。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阶级家庭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情形及其自私虚伪、贪婪奸诈的本质。书日:“郑伯克段于鄂。”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文章结构完整,叙述严谨,按时间线索,矛盾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紧密相连。“首尾之完整,结构之严密,几乎无解可击。用这样少的笔墨,写出如此纷繁的事件,如此多样的人物:层次又如此分明,语言如此凝炼,叙事达到这个高度,应该说是史家之文的新的成就。”(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叙事文字,贵首尾连贯,评略得宜,左氏最得此法。是篇骨劲色,辜写人情,为传记之祖。”(徐乾学《古文渊鉴》引)人物刻画鲜明生动是其突出成就:庄公奸诈阴险、老谋深算、毒辣虚伪武姜自私偏狭、怪房昏庸共叔段愚顽贪婪、特宠狂妄祭仲之深稳、公子吕之迫切、考叔之敏妙“庄公雄猜阴狠,视同气如寇仇,而欲必致之死。故匿其机而使之,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之成。…庄公之心,天下之至险也。”(吕祖谦《左氏传博议》)9
9 《左传》在西汉前往往被叫做《春秋》,为不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相混,故称作《左 氏春秋》。从班固起认为《左氏春秋》是传注《春秋》的,于是《左氏春秋》始改名为《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与《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司马迁《史记》:“鲁君子左 丘明.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 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从孔子的话来看,左丘明是一个性格耿直、作风正派、品德 高尚的人。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 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 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 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 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 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特点:1、长于叙事;2、战争描写出色;3、语言简练而丰润, 尤长于记写行人辞令。 作品讲读:《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权力之争,斗争的焦点是王位继承问题。事情的 起因,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王位。 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夺取君位。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共叔段逃离郑国。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周王室逐 渐衰微,各诸侯国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阶级家庭内部为 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情形及其自私虚伪、贪婪奸诈的本质。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 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文章结构完整,叙述严谨,按时间线索,矛盾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紧密相连。 “首尾之完整,结构之严密,几乎无懈可击。用这样少的笔墨,写出如此纷繁的事件, 如此多样的人物;层次又如此分明,语言如此凝炼,叙事达到这个高度,应该说是史家之文 的新的成就。”(郭预衡《中国散文史》) “叙事文字,贵首尾连贯,评略得宜,左氏最得此法。是篇骨劲色腴,摹写人情,为传 记之祖。” (徐乾学《古文渊鉴》引) 人物刻画鲜明生动是其突出成就: 庄公 奸诈阴险、老谋深算、毒辣虚伪 武姜 自私偏狭、怪戾昏庸 共叔段 愚顽贪婪、恃宠狂妄 祭仲之深稳、公子吕之迫切、考叔之敏妙 “庄公雄猜阴狠,视同气如寇仇,而欲必致之死。故匿其机而使之狎,纵其欲而使之放, 养其恶而使之成。.庄公之心,天下之至险也。”(吕祖谦《左氏传博议》)
通过对比烘托、个性化的对话展现人物性格讲读:《秦晋毅之战》叙事完整,有详有略,条理分明,线索清晰。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善写战争。语言艺术:简练生动,表现力强。行人辞令之美。从每篇辞令用词之洗练、逻辑之严密、语气之变化,都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口头语言作了精心的润饰和加工。它们有的婉转陈辞,有的语气激切,但都能紧紧抓住矛盾的焦点,从分析利害入手,说理透辟,辞句典雅。充满了机警与智慧。三、《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有关记言史料的汇编,主要分国收录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时的陈谋献策或相互辩论的言辞。它所载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涉及约240年间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史实。作者不详,原本零散错乱,名称各异,有所谓《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名称。到了西汉,刘向第一次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整理,编订成书,共33篇,认为此书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体现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染策士对于战国局势的控制,显示了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次强调了知识阶层在政治斗争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歌颂领了那些从穷间陋巷中冲杀出来的大批寒士的才智,公然肯定“士贵耳,王者不贵”。肯定了策士对功利的追求。肯定正常的功名私欲,把它看作合情合理的东西,强调通过智能的发挥求取富贵,是有进步意义的。崇尚计谋,重视外交。颂扬诈伪翻覆和以腾说而致富贵的纵横家。也歌颂了那些智慧超群、无所畏惧、自尊自信的策士和敢于反抗强暴的侠义之士。《战国策》还嘲讽、秤击了那些昏庸无能、荒淫腐败的统治者,体现了不为尊者讳的批判精神。《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棚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高节之士如鲁仲连等。《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燕策》中写荆柯,可谓慷概悲壮,最动人的是易水送别一段: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辑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概羽声,士皆自,发尽上指冠。于是荆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多用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10
10 通过对比烘托、个性化的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讲读:《秦晋殽之战》 叙事完整,有详有略,条理分明,线索清晰。 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 善写战争。 语言艺术:简练生动,表现力强。 行人辞令之美。从每篇辞令用词之洗练、逻辑之严密、语气之变化,都可以看出作者对 这些口头语言作了精心的润饰和加工。它们有的婉转陈辞,有的语气激切,但都能紧紧抓住 矛盾的焦点,从分析利害入手,说理透辟,辞句典雅。充满了机警与智慧。 三、《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有关记言史料的汇编,主要分国收录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时的陈 谋献策或相互辩论的言辞。它所载时代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涉及约 240 年间东西周 及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史实。 作者不详,原本零散错乱,名称各异,有所谓《国策》、《国事》、《短长》、《长书》、 《事 语》、《修书》等名称。到了西汉,刘向第一次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整理,编订成书,共 33 篇,认为此书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体现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 渲染策士对于战国局势的控制,显示了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次强调了知识阶层在政治斗争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歌颂了那些从穷闾陋巷中冲杀 出来的大批寒士的才智,公然肯定“士贵耳,王者不贵” 。 肯定了策士对功利的追求。肯定正常的功名私欲,把它看作合情合理的东西,强调通过 智能的发挥求取富贵,是有进步意义的。 崇尚计谋,重视外交。颂扬诈伪翻覆和以腾说而致富贵的纵横家。也歌颂了那些智慧超 群、无所畏惧、自尊自信的策士和敢于反抗强暴的侠义之士。 《战国策》还嘲讽、抨击了那些昏庸无能、荒淫腐败的统治者,体现了不为尊者讳的批 判精神。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 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 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等。 《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 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 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燕策》中写荆轲,可谓慷慨悲壮,最动人的是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 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多用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