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2、形象鲜明生动。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4、语言质朴、简练。形式比较自由。作品讲读:《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已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益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他家但愿富贵,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而走险。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形象。人物对话口吻毕肖。《陌上桑》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集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赞美其坚贞、智慧。也暴露了太守的丑恶、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无耻。全诗分为采桑、拒婚、夸夫三节。采桑一节重写罗敷之貌美。写罗敷的容貌纯用烘托手法,从罗敷随身的衣饰及采桑器物的精美到旁观者对罗敷的惊慕、倾倒,这一连串的描写使读者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将罗敷之美写到极致。第二节写拒婚。作者通过一组对白来展示罗敷性格的内在光采。罗敷品德高贵,不慕荣华,机智过人,她对使君无礼举动的抗拒表现了其性格中的反抗精神。第三节写夸夫,此为全诗之高潮。罗敷尽情夸耀自己夫婿的权势、富有、官运、相貌、风度,完全压垮了使君的气焰。罗敷说的尽兴,使君听得扫兴,全诗在这种恢谐的氛围中戛然而止,收结得干净爽快。本诗最突出的成就是采用理想化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罗敷这一光采照人的形象。这种理想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而且也表现在情节的处理上。诗篇的16
16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抒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 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 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 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 的社会认识价值。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 2、形象鲜明生动。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4、语言质朴、简练。形式比较自由。 作品讲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 敢与君绝。 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 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 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 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 量能够遏止。 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 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铤而走险。 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形象。人物对话口吻毕肖。 《陌上桑》 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集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赞美其 坚贞、智慧。也暴露了太守的丑恶、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无耻。 全诗分为采桑、拒婚、夸夫三节。 采桑一节重写罗敷之貌美。写罗敷的容貌纯用烘托手法,从罗敷随身的衣饰及采桑器物 的精美到旁观者对罗敷的惊慕、倾倒,这一连串的描写使读者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将罗敷之 美写到极致。 第二节写拒婚。作者通过一组对白来展示罗敷性格的内在光采。罗敷品德高贵,不慕荣 华,机智过人,她对使君无礼举动的抗拒表现了其性格中的反抗精神。 第三节写夸夫,此为全诗之高潮。罗敷尽情夸耀自己夫婿的权势、富有、官运、相貌、 风度,完全压垮了使君的气焰。罗敷说的尽兴,使君听得扫兴,全诗在这种诙谐的氛围中戛 然而止,收结得干净爽快。 本诗最突出的成就是采用理想化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罗敷这一光采照人的形 象。这种理想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而且也表现在情节的处理上。诗篇的
结尾也是理想化的,作者以夸夫作结局实际是给现实问题以并不现实的解决,给悲剧故事以喜剧的结尾。烘托、铺陈、对话等手法。五言体形式。辞藻较华美,但语言仍生动活泼。《十五从军征》通过对一个老兵的不幸遭遇的具体记叙,深刻地揭露了汉代统治者穷兵武的政策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艺术上,这首诗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划相当成功。首先写归家老兵所闻“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的心情由充满热切的希望一下子变成了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接着写他近家和进入家门时所见:“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眼前完全是一片荒凉景象,而此时这位老兵情怀的孤独和凄苦也不难想象。以上是正面描写环境,而情寓景中。接着直接描写老兵的行为和心理。他孤独无依,只好自己春谷、采葵持作饭菜,但饭菜熟了,他难以下咽,又无人可送,出门远望,也是空无一人,不禁老泪横流。这些描写,真切地表现出了老兵的悲惨境遇和孤独寂寞、悲痛欲绝的心境,读来悲伦感人。第二节汉代文人五言诗一、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西汉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惠帝时有戚夫人所唱的《春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书·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逸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美,今为人所怜。”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已相当成熟。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二、古诗十九首1、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约在东汉后期,内容多写离愁别绪,羁旅游宦的失意仿,有感伤色彩,被奉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2、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描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抒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清人陈祚明《采蔽堂古诗选》说《古诗十九首》:《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谦谦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概?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17
17 结尾也是理想化的,作者以夸夫作结局实际是给现实问题以并不现实的解决,给悲剧故事以 喜剧的结尾。 烘托、铺陈、对话等手法。 五言体形式。辞藻较华美,但语言仍生动活泼。 《十五从军征》 通过对一个老兵的不幸遭遇的具体记叙,深刻地揭露了汉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和不 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在艺术上,这首诗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划相当成功。首先写归家老兵所闻“遥望是 君家,松柏冢累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的心情由充满热切的希望一下子变成了失望, 是可想而知的。接着写他近家和进入家门时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眼前完全是一片荒凉景象,而此时这位老兵情怀的孤独和凄苦也不难想象。 以上是正面描写环境,而情寓景中。接着直接描写老兵的行为和心理。他孤独无依,只好自 己舂谷、采葵持作饭菜,但饭菜熟了,他难以下咽,又无人可送,出门远望,也是空无一人, 不禁老泪横流。这些描写,真切地表现出了老兵的悲惨境遇和孤独寂寞、悲痛欲绝的心境, 读来悲怆感人。 第二节 汉代文人五言诗 一、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西汉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 惠帝时有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 里,当谁使告汝。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 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书·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东汉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 固《咏史》,质木无文。”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已相当 成熟。 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 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 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 1、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约在东汉后期,内容多写离 愁别绪,羁旅游宦的失意彷徨,有感伤色彩,被奉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代表了汉代文 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描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抒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古诗十九首》: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 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 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 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
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情,委曲宛转,反复低。“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吕本中《童蒙诗训》)。巧妙地起兴发端,常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又抑扬有致。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炉火纯青,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文心雕龙》:“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招帐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讲读:《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徐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诗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了居家妻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深切思念的哀怨之情。在艺术上,这首诗也颇具特色。首先,是抒发的感情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展开抒情描写,先写初别离的悲痛,次写路远难会的担忧,再写悬想中对丈夫久行不归的疑虑,最后写相思损害身心健康,以自我宽解作结。写感情显得丰富多彩,可以说把思妇的一些主要心理活动、种种情感都概括进去了,从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次,善于以比兴达意,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再次,是以回环往复的诗体形式来加强抒情效果。它虽未直接采用重章选句形式,但同一意绪却运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反复加以抒写,达到了醋畅尽兴的效果,感染力极强。阅读讨论:《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体会本诗的表现手法。《牵牛星》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籽。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本诗的语言特点。第三节《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前145一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司马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终”李陵之祸: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遇救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18
18 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 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委曲宛转,反复低徊。“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 意无穷”(吕本中《童蒙诗训》)。 巧妙地起兴发端,常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又抑扬有致。 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语言炉火纯青,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讲读:《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 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了居家妻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深切思念的哀怨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颇具特色。首先,是抒发的感情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这首诗以时间 的推移为顺序展开抒情描写,先写初别离的悲痛 ,次写路远难会的担忧,再写悬想中对丈 夫久行不归的疑虑,最后写相思损害身心健康,以自我宽解作结。抒写感情显得丰富多彩, 可以说把思妇的一些主要心理活动、种种情感都概括进去了,从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其次,善于以比兴达意,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 再次,是以回环往复的诗体形式来加强抒情效果。它虽未直接采用重章迭句形式,但同 一意绪却运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反复加以抒写,达到了酣畅尽兴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阅读讨论: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体会本诗的表现手法。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 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的语言特点。 第三节《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 145—前 87 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司马迁十岁以 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 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 帝相始终” 李陵之祸:司马迁 38 岁时做了太史令,42 岁时,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 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 99 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 96 年)遇 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
发惯著书:所谓“发债”,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忍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第二揭露和坪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王层人民,歌颂敢王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崽,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贬上一述往事,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螺继。乃然而叹日:“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退而深惟日:“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差里,演周易:孔子启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调億非常之人称為。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债》;《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二、《史记》的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万字,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组成。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讲读:《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为汉代名将李广作的传记。对李广的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治军简易、廉洁正直等才能品格作了生动描绘,对李广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同情,从中也寄寓了自身的愤概不平。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1、性格鲜明,善写“独至”。“以射为骨”。“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明陈仁锡《陈评史记》)“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递,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2、精心选材(1)能抓住典型性重大事件,表现人物性格。(2)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3、叙述手法多样(1)善于把人物放在紧张剧烈的冲突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富有戏剧性、故事性。(2)场面描写生动,并在场面描写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比烘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19
19 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 为。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忍的毅 力来完成传世之作。第二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王层人民,歌颂敢王 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一述往事, 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 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 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 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 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二、《史记》的内容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 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 万字,130 篇,由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五个部 分组成。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讲读:《李将军列传》 是司马迁为汉代名将李广作的传记。对李广的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治军简 易、廉洁正直等才能品格作了生动描绘,对李广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同情,从中也寄寓了 自身的愤慨不平。 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1、性格鲜明,善写“独至”。 “以射为骨”。 “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 为主”(明陈仁锡《陈评史记》)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 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茅鹿门先生文集》卷 一《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 2、精心选材 (1)能抓住典型性重大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2)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3、叙述手法多样 (1)善于把人物放在紧张剧烈的冲突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富有戏剧性、故事性。 (2)场面描写生动,并在场面描写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比烘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4、精粹的语言,就其整体而言,具有准确、灵活的特色。(1)人物语言,毕肖人物口吻和个性。(2)《史记》的叙述语言则以富于表现力独擅胜场。描写人物动作、情态的文字,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染出环境气氛或人物的情态心理。(3)还采用了不少民谣、俗语、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浓郁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史记》全书的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位,在《史记》112篇人物传记中,以悲剧人物标名者即达近60篇,尚有虽不以悲剧人物标名但作品的重要人物为悲剧人物者20余篇。作者对这些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并非纯客观地进行叙述,而是对诸多人物倾注了作者的大量情感。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者,犹离忧优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伯夷叔齐列传》:“或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于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态睢,聚党数干人横行天下,竞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為,億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发展线索、成就。魏晋南北朝主要诗人的创作特色。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掌握。背诵经典篇目。【重点难点】三曹、七子、阮籍、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庾信的创作,南北朝乐府民歌【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所用课时】30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建安诗歌一、建安风骨“风骨”一词,刘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质。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战乱、分裂的时代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20
20 4、精粹的语言,就其整体而言,具有准确、灵活的特色。 (1)人物语言,毕肖人物口吻和个性。 (2)《史记》的叙述语言则以富于表现力独擅胜场。描写人物动作、情态的文字,精练 而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渲染出环境气氛或人物的情态心理。 (3)还采用了不少民谣、俗语、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浓郁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抒情色彩 。 《史记》全书的悲剧人物约有 120 多位,在《史记》112 篇人物传记中,以悲剧人物标 名者即达近 60 篇,尚有虽不以悲剧人物标名但作品的重要人物为悲剧人物者 20 余篇。作者 对这些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并非纯客观地进行叙述,而是对诸多人物倾注了作者的大量情感。 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 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伯夷叔齐列传》: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 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 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 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 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教学目的】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发展线索、成就。魏晋南北朝主要诗人的创作特 色。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掌握。背诵经典篇目。 【重点难点】 三曹、七子、阮籍、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庾信的创作,南北朝乐府民歌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所用课时】 30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安诗歌 一、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 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 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 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质。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用他 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战乱、分裂的时代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