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的发展
第七章 清中叶 诗文词的发展
第一节清中叶的诗坛与袁枚清中叶诗坛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沈德潜及其“格调说”:沈德潜(1673一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生活年代较早,但六十七岁才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乾隆帝所信重,故其影响诗坛主要是在乾隆时代。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
第一节 清中叶的诗坛与袁枚 ❖ 清中叶诗坛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 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 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生活年代较早, 但六十七岁才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 侍郎,为乾隆帝所信重,故其影响诗坛主要 是在乾隆时代。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 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 《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抑?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格高,调响”,要有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恪守“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创作原则
❖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抑 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 “格高,调响”,要有高华雄壮、富于 变化的美感;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 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恪守“温柔敦厚” ,“中正和平”的 创作原则
翁方纲及其“肌理说99翁方纲(1733一1818),乾隆时做过内阁大学士,论诗主张“肌理说”,“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所谓肌理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根植于六经”,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 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 翁方纲(1733—1818),乾隆时做过内阁 大学士,论诗主张“肌理说” ,“为学必以 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 序》)。 ❖ 所谓肌理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 有物”,“根植于六经”,指以六经为代表 的儒家思想文化;文理为“言有序”,指诗 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要求作诗以学 问为根底,“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 醇”(《粤东三子诗序》),融词章、义理、 考据为一体,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袁枚的“性灵说”乾降时代,在诗论主张上,既对王士祺的“神韵说”表示不满,又先后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肌理说”针锋相对的诗人是袁枚。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入翰林院,因不娴满文,出为地方官,在江南一带做过六年知县。后辞官,居于江宁(今南京)小仓山下的随园后半生四十多年中,度着诗酒优游的名士生涯,生活放浪,颇为礼法之士所讥。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子不语》
❖ 袁枚的“性灵说”: ❖ 乾隆时代,在诗论主张上,既对王士禛的 “神韵说”表示不满,又先后与沈德潜、翁 方纲的“格调说”、“肌理说”针锋相对的 诗人是袁枚。 ❖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 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 年(1739)进士,入翰林院,因不娴满文, 出为地方官,在江南一带做过六年知县。后 辞官,居于江宁(今南京)小仓山下的随园。 后半生四十多年中,度着诗酒优游的名士生 涯,生活放浪,颇为礼法之士所讥。有《小 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子 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