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周利华宙核人:王维利 教学院长:李惠萍 一、 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暂不用填写)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思维与沟通》(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四)修读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 (五)总学时与学分: 共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2学分。 (六)相关课程: 《护理学导论》、《护士人文与修养》、《护理心理学》、《思想品德与修养》、《护理临床 实践》、《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 (七)内容提要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规定了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七个领域的基本要求,批判性思维与 人际沟通能力被列为主要的两个领域。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是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批判性思 维、创新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意识与能力。《思维与沟通》 课程是以治疗性沟通教学为核心、以批判性思维教学为创新点、以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教学为基 础,培养学生能够做到批判性听、说、读、写、看、触、行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的 通过《思维与沟通》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护理专业及其他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沟 通能力,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搭起一座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桥梁,为临床患 者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教学方法 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思路,本课程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以问 题为基础的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微格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声像教学、问题讨论
《思维与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周利华 审核人:王维利 教学院长:李惠萍 ) 一、 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暂不用填写)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思维与沟通》(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四)修读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 (五)总学时与学分: 共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2学分。 (六)相关课程: 《护理学导论》、《护士人文与修养》、《护理心理学》、《思想品德与修养》、《护理临床 实践》、《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 (七)内容提要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规定了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七个领域的基本要求,批判性思维与 人际沟通能力被列为主要的两个领域。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是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批判性思 维、创新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意识与能力。《思维与沟通》 课程是以治疗性沟通教学为核心、以批判性思维教学为创新点、以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教学为基 础,培养学生能够做到批判性听、说、读、写、看、触、行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的 通过《思维与沟通》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护理专业及其他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沟 通能力,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搭起一座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桥梁,为临床患 者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教学方法 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思路,本课程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以问 题为基础的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微格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声像教学、问题讨论
网上自学等教学方法。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 课次 内容 学时 讲授 实践 其它 1 总论和治疗性沟通系统 3 3 2 思维方式 3 3 3 批判性思维 3 3 4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基础理论 3 3 5 沟通技术一一共情 3 1 2 6 沟通技术一一信任 3 1 2 沟通技术一一提问 3 2 8 沟通技术一一说服与拒绝 2 9 沟通技术一一倾听、自我表露 3 1 2 10 沟通技术一一控制、探究 3 1 2 11 跨文化沟通 3 3 12 护理工作中的冲突 3 3 合 计 36 24 12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选用教材 1.王维利,《思维与沟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王维利,《治疗性沟通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王锦帆,《医患沟通(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吴礼权,《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楚渔著,《中国的思维批判》,人民出版社,2011年 4.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批判性思维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古典著,《拆掉思维里的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
网上自学等教学方法。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课次 内容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实践 其它 1 总论和治疗性沟通系统 3 3 2 思维方式 3 3 3 批判性思维 3 3 4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基础理论 3 3 5 沟通技术——共情 3 1 2 6 沟通技术——信任 3 1 2 7 沟通技术——提问 3 1 2 8 沟通技术——说服与拒绝 3 1 2 9 沟通技术——倾听、自我表露 3 1 2 10 沟通技术——控制、探究 3 1 2 11 跨文化沟通 3 3 12 护理工作中的冲突 3 3 合 计 36 24 12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选用教材 1.王维利,《思维与沟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王维利,《治疗性沟通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王锦帆,《医患沟通(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吴礼权,《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楚渔著,《中国的思维批判》,人民出版社,2011年 4.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批判性思维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古典著,《拆掉思维里的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
6.余世维著,《有效沟通》,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 7.彭凯平,王伊兰著,《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美)麦克伦尼著,赵明燕译,《简单的逻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9.(美)文森特·赖安·拉吉罗著,金盛华等译,《思考的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10.(美)摩尔,(美)帕克著,朱素梅译,《批判性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11.(美)米尔顿·赖特著,周智文译,《倾听与让人倾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12.(美)戴尔·卡耐基原著,赵静编译,《卡耐基沟通与处事的艺术》,中华工商联合出版 社,2013年 13.(美)赛尔顿原著,仰曙茶等译,《护理沟通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14.(美)瑞丽原著,隋树杰等主译,《护理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5.(中国)杨眉,(瑞典)欧嘉瑞著,《人际沟通沟通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堂出版社,2013 年 16.(美)戈登主编,刘欢译,《37个人际沟通技能培训工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 17.(英)东尼·博赞著,人煜婷,陆时文译,《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化学工业出版 社,2014年 18.(日)西村克己著,邢舒睿译,《逻辑思考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19.(美)罗杰·费希尔斯科特·布朗著,王燕译,《沟通力》,中信出版社,2012年 20.(美)刘塘,刘著,《创造双赢的沟通》,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21.(美)哈里斯著,林丹华等译,《沟通分析的理论与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三)精品课程网站 网址:http:/nursing.ahmu.edu.cn/swygt/ 五、理论教学内容 (一)总论、治疗性沟通系统 1.主要讲授内容: (1)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定义、组成: (2)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影响因素: (3)治疗性沟通系统的临床应用。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6.余世维著,《有效沟通》,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 7.彭凯平,王伊兰著,《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美)麦克伦尼著,赵明燕译,《简单的逻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9.(美)文森特·赖安·拉吉罗著,金盛华等译,《思考的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10.(美)摩尔,(美)帕克著,朱素梅译,《批判性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11.(美)米尔顿·赖特著,周智文译,《倾听与让人倾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12.(美)戴尔·卡耐基原著,赵静编译,《卡耐基沟通与处事的艺术》,中华工商联合出版 社,2013年 13.(美)赛尔顿原著,仰曙芬等译,《护理沟通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14.(美)瑞丽原著,隋树杰等主译,《护理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5.(中国)杨眉,(瑞典)欧嘉瑞著,《人际沟通沟通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 16.(美)戈登主编,刘欢译,《37个人际沟通技能培训工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 17.(英)东尼·博赞著,卜煜婷,陆时文译,《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化学工业出版 社,2014年 18.(日)西村克己著,邢舒睿译,《逻辑思考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19.(美)罗杰•费希尔斯科特•布朗著,王燕译,《沟通力》,中信出版社,2012年 20.(美)刘墉,刘轩著,《创造双赢的沟通》,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21.(美)哈里斯著,林丹华等译,《沟通分析的理论与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三)精品课程网站 网址:http://nursing.ahmu.edu.cn/swygt/ 五、理论教学内容 (一)总论、治疗性沟通系统 1.主要讲授内容: (1)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定义、组成; (2)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影响因素; (3)治疗性沟通系统的临床应用。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定义及系统要素、影响因素。 难点:治疗性沟通系统及系统要素。 4.思考题: (1)好的医(护)患沟通应具备哪些特点? (2)什么是治疗性沟通系统?包括哪些系统要素? (3)治疗性沟通系统的资源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4)实施治疗性沟通的目的? (二)思维方式 1.主要讲授内容: (1)思维概述(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2)系统思维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3)逻辑思维的概念、基本方法及逻辑思维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4)辩证思维的概念及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5)循证思维的概念及循证护理的基本步骤; (6)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思维的影响因素;系统思维的特征与作用: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 律。 难点: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4.思考题: (1)思维的分类? (2)影响思维过程的因素包括哪些? (3)系统思维的作用? (4)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 (5)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三)批判性思维 1.主要讲授内容: (1)批判性思维概述: (2)批判性思维的结构要素;
重点: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定义及系统要素、影响因素。 难点:治疗性沟通系统及系统要素。 4.思考题: (1)好的医(护)患沟通应具备哪些特点? (2)什么是治疗性沟通系统?包括哪些系统要素? (3)治疗性沟通系统的资源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4)实施治疗性沟通的目的? (二)思维方式 1.主要讲授内容: (1)思维概述(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2)系统思维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3)逻辑思维的概念、基本方法及逻辑思维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4)辩证思维的概念及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5)循证思维的概念及循证护理的基本步骤; (6)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思维的影响因素;系统思维的特征与作用;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 律。 难点: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4.思考题: (1)思维的分类? (2)影响思维过程的因素包括哪些? (3)系统思维的作用? (4)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 (5)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三)批判性思维 1.主要讲授内容: (1)批判性思维概述; (2)批判性思维的结构要素;
(3)思维的衡量标准: (4)批判性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结构要素。 难点:批判性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批判性思维与循证护理的关系。 4.思考题: (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2)批判性思维形成的结构要素包括哪些? (3)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包括哪些? (4)思维的衡量标准? (5)批判性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四)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基础理论 1.主要讲授内容: (1)建立良好护理人际关系的意义: (2)人际交往的动机、人际吸引的条件等社会心理学基础: (3)人际激励理论、印象形成理论、对人归因理论和人际吸引力论: (4)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际激励理论、印象形成理论、对人归因理论和人际吸引力论 难点:人际交往动机、人际吸引条件、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4.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2)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包括哪些? (3)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包括哪些? (4)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包括哪些? (五)沟通技术一一共情 1.主要讲授内容: (1)共情的概念及作用;
(3)思维的衡量标准; (4)批判性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结构要素。 难点:批判性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批判性思维与循证护理的关系。 4.思考题: (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2)批判性思维形成的结构要素包括哪些? (3)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包括哪些? (4)思维的衡量标准? (5)批判性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四)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基础理论 1.主要讲授内容: (1)建立良好护理人际关系的意义; (2)人际交往的动机、人际吸引的条件等社会心理学基础; (3)人际激励理论、印象形成理论、对人归因理论和人际吸引力论; (4)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2.教学时数:3学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际激励理论、印象形成理论、对人归因理论和人际吸引力论 难点:人际交往动机、人际吸引条件、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4.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2)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包括哪些? (3)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包括哪些? (4)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包括哪些? (五)沟通技术——共情 1.主要讲授内容: (1)共情的概念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