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 tions'”of gentiles)。最初的时候,这两个词义区分比较明确。然而, 1789年至1914年君主制在欧洲的衰败导致这两种词义合二为一,因 为许多民族开始宣称拥有主权(Kedourie,1960:13-14;Rustow, 1968)。今天,“民族”和“国家”(state)两个词经常可以互换使 用,但是,如果不明确区分这两个词的含义,就无法理解民族主义 (Akzin,1966)。 不过,几乎所有的学术和政治权威在提到民族主义时,对民族都 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定义。无论它包含任何其他什么内容,“民族” 词是指那些高度团结,但在基因上并无直接联系的人们形成的较大群 体。因而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人类中的一部 分据说可以形成一个民族(a Nationality),他们之间为共同的志 向团结在一起,这种共同志向是他们与其他人之间根本不存在 的一这种共同志向使他们彼此之间比与其他人更愿意合作,他 们希望处在同一个政府之下,希望这个政府应该完全由他们自己 或他们自己中的一部分人来管理(Mi,1861:287)。 厄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民族是由人们已经做出 牺牲并愿意再次做出牺牲的情感所形成的大团结…一个民族的 存在…就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公民投票…民族团结的意愿是必 须时时加以考虑的唯一真正标准(Renan,[1882]1994:7)。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对于那些在特定时间使用该 词的人们来说,这个概念毫无疑问首先意味着,在面对其他群体 时,一个人可以从某些人群中获取一种团结一致的特殊情感。所 以,这个概念属于价值观念的范畴。然而,对于如何界定这个群 体或者这种团结会带来什么样的一种行动,却并没有达成一致意 见(Weber,[1922]1978:922)。 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 的稳定共同体…(Stalin,[1942]1994:20)。 11
《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
《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 汉斯·科恩(Hans Kohn):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心理状态、 一种有意识(consciousness)的行动…这种集体或群体的意识 可以源于完全不同的群体,其中有些群体具有某种比较长期性的 特征,如家庭、阶级、宗族、等级、村落、宗派、宗教等等,而 其他一些群体具有或多或少的暂时性的特征,如校友、橄榄球队 队友或同船乘客。无论哪一种情况,随着其群体的逐渐稳定,这 种群体意识都竭力在群体内部促成一种同属一个种族的同质性认 识(homogeneity).,以及一种会促使和易于采取统一的共同行动 的顺从与共同旨趣(Kohn,1944:11)。 卡尔·多伊奇(Karl Deutsch):在一个[民族]中的成员 资格,本质上是由广泛的社会交流的互补(complementarity) 组成的。它指的是一个大群体内部成员比与外部人能更有效地在 更广泛的问题上进行交流的能力…人们由这种交流效应(即成 员所获得的交流能力的互补)而“从内部”团结在一起。这种 “族群互补”(ethnic complementarity)并非只是主观的,在任何 时候,它都是作为客观事实而存在的,可以通过行为表现测验对 其加以衡量。类似于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它相对不为个人意志所 左右,而只能慢慢地学会或忘记。它属于每个个人的特性,但是 它只能在群体背景下才能发挥出来(Deutsch,1966:97)。 戴维·米勒(David Miller):民族性(nationality)回答了当 代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即如何在人口众多的无名大国维持团 结,在这样的国家,其公民不可能产生对依靠家族关系或面对面 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的归属感…在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的社 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分化趋势,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以 及其最直接的社会网络。因此,对其个人不大可能受益的二次分配 等做法很难获得他们的同意,这些问题无法避免。除非存在着广泛 的团结,人们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大共同体的成员,承担着为这个共 同体谋取共同好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其他成员等的社会责任, 民族性事实上是这种团结的主要源泉(Miller,1994:22)。 12
《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
《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 除了以上这些论述之外,其他同样的论述还有很多;许多从事民 族主义研究的杰出学者对于“民族”这个词明显有着共同的认识。他 们都认为,除了其他方面以外,民族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稳固的群 体。当然,并非所有稳固群体都是民族。 民族的突出特征 民族与家庭、志愿者协会、宗教、正式组织等其他各类团结群体 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密尔认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 体(a community of fate)的历史:其成员有着“对政治先例的共同 认同;拥有共同的民族历史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共同记忆;对过去共同 的经历有着荣辱与共、同喜同悲的感受”(M1l,1861:287)。也有 人认为,民族团结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特征以及独特的民族传说与符号 的副产品(Armstrong,1982;Smith,1986)。继承了科恩(1944) 和多伊奇(1966)的观点,安德森(1983)提出,民族团结需要发展 新的通信技术一其中“印刷资本主义”(print capitalism)居于首 要地位一以促进那些以前陷于完全地方化社会网络因而与世隔绝的 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斯大林认为,民族团结永远是由语言和其他一 些客观的群体特征共同作用产生的,在他看来,民族是建立在共同语 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中的共同心理素质基础之上 的共同体。 民族的形成是由于语言和宗教等客观差异的存在,这种观点 威尔逊和斯大林的共同看法—已经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这些客观的 群体特征未必会带来民族的团结:语言在有些地方是民族认同的组成 部分,但在其他地方并非如此;宗教在有些地方也是民族认同的组成 部分,但在其他地方却也未必如此。〔23)现在比较时髦的观点是坚持 民族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民族不再被视为特定的社会条 件所决定的结果,而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社会建构的实体(Chatter- 13
《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
《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 米 遏制民族主义 jee,1993:Eley and Suny,1996a). 根据这种观点,某些社会条件 确实可能是民族形成所必需的,但是,如果不逐渐培养民族主义的理 想,民族的形成就无法实现。 这种对民族的主观主义认识一常常用来平衡那些看起来有关此 类问题不太成熟的社会学观点一其实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它实际上 源于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在韦伯看来([1922]1978:922),“如果 ‘民族’的概念能够以任何方式明确地加以界定,那它肯定也不是用 民族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经验特征来描述的”。韦伯认为,虽然语言和 宗教习惯可以令两个不同群体的成员发生分离,但民族形成的原因并 不在于这些客观的差异,而在于主体间的意识,它所造成的群体间的 突出差异,不管它们是什么,都足以区分两个民族。涂尔干① (Durkheim)对“神圣”(the sacred)概念的分析([1912]l965)突出 地反映了韦伯对民族的深刻思考。涂尔干认为,某一事物的神圣性并 非在于其客观特征,而在于人们与其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尊重态度。 尽管如此,领土的确是一个客观标准,因为它确实看起来是民族 的必要特征。人们将客观的或认定的家园理所当然地视为民族的明显 特征。C24) 可能除宗教群体外,民族一般要大于其他类型的稳固群体。与其 他类型的群体相比,民族有着比较复杂的共同历史感:所有民族都具 有某种社会认可的、人民的“经历”,它体现于语言和音乐传统、历 史课本以及其他公众可以接触到的资源。这反过来意味着对民族范畴 的某种社会承认的存在,进而导致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当然,这种社 会认同未必体现在所有成员的身上。任何群体自我意识的最低要求是 其成员意识到至少有另一个群体可以提供同样的集体公益产品(比如 保护个人财产)。这说明,民族永远都不是孤立的(Evans-Pritchard,. 1944;Sahlins,1989:271),25)虽然规模大和共同的历史感是民族 和族群(ethnic groups)共同具有的特征,但是,另外一个特点 ① 亦译作迪尔凯姆。 一译者注 14
《遏制民族主义》迈克尔·赫克特 第一、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