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和其他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千专业基础课, 它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公共 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好这门 课程,是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 等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现代会计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理 论,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管理工作的 通用型专业人才。本课程的教学,一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会计基础 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注意介绍会计工作的实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要在 般讲授系统、全面的会计基础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就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解 其基本理论;三要采用“教练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课堂讲授而且要亲自示 范演练,学生不仅听课还要动手练,从而完善学生专业化学习入门的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复式记帐原理与借贷记帐法的应用 2、教学难点:会计科目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坚持教师讲授与指导学生练习相结合,课堂系统规范讲授本课程内容,全 部全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行教师课外辅导与答疑;加强学生的预习与复习 环节、模拟案例操作与问题分析的测验环节,进行会计实验。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第1章总论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历史,会计研究的对象。熟练理解和掌握 会计的含义、职能,会计要素和基本的会计恒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现代会计准则,进而对会计学科建立一个总体的框架性认识 本章重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准则。 本章难点: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对象 1.1会计的概念1学时 1.1.1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和其他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它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公共 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好这门 课程,是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 等课程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现代会计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理 论,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管理工作的 通用型专业人才。本课程的教学,一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会计基础 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注意介绍会计工作的实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要在 一般讲授系统、全面的会计基础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就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解 其基本理论;三要采用“教练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课堂讲授而且要亲自示 范演练,学生不仅听课还要动手练,从而完善学生专业化学习入门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复式记帐原理与借贷记帐法的应用。 2、教学难点:会计科目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坚持教师讲授与指导学生练习相结合,课堂系统规范讲授本课程内容,全 部全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行教师课外辅导与答疑;加强学生的预习与复习 环节、模拟案例操作与问题分析的测验环节,进行会计实验。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第 1 章 总论 6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历史,会计研究的对象。熟练理解和掌握 会计的含义、职能,会计要素和基本的会计恒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现代会计准则, 进而对会计学科建立一个总体的框架性认识。 本章重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准则。 本章难点: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对象。 1.1 会计的概念 1 学时 1.1.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1.2会计的基本职能 1.1.3会计的特点 1.1.4会计的目标 1.1.5会计的对象 1.2会计的对象2学时 1.2.1会计的一般对象 1.2.2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1.2.3会计等式 1.3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1学 1.3.1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1.3.2会计操作方法 1.4会计准则2学时 1.4.1会计准则概述 1.4.2会计假设 1.4.3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4.4具体会计准则 第2章设计会计科目和帐户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会计科目、账户的含义,熟练掌握会计科目的 分类,账户的结构性质,熟记会计科目,根据一般经济业务选择正确会计科目, 并以会计科目来开设账户 教学重点:会计科目分类,账户的结构。 教学难点:会计科目的性质 2.1会计科目3学时 2.1.1会计科目的概念及意义 2.1.2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2.1.3会计科目的分类 2.2账户3学时 2.2.1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2.2.2账户的分类 2.2.3账户的结构 2.2.4账户运用举例 第3章复式记账6学时
1.1.2 会计的基本职能 1.1.3 会计的特点 1.1.4 会计的目标 1.1.5 会计的对象 1.2 会计的对象 2 学时 1.2.1 会计的一般对象 1.2.2 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1.2.3 会计等式 1.3 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 1 学时 1.3.1 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1.3.2 会计操作方法 1.4 会计准则 2 学时 1.4.1 会计准则概述 1.4.2 会计假设 1.4.3 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4.4 具体会计准则 第 2 章 设计会计科目和帐户 6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会计科目、账户的含义,熟练掌握会计科目的 分类,账户的结构性质,熟记会计科目,根据一般经济业务选择正确会计科目, 并以会计科目来开设账户。 教学重点:会计科目分类,账户的结构。 教学难点:会计科目的性质。 2.1 会计科目 3 学时 2.1.1 会计科目的概念及意义 2.1.2 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2.1.3 会计科目的分类 2.2 账户 3 学时 2.2.1 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2.2.2 账户的分类 2.2.3 账户的结构 2.2.4 账户运用举例 第 3 章 复式记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准确认识和掌握复式 记账是科学地记账方法,同时明确借贷记账法的作用、规则,能够准确运用借贷 记账法。专业性地认识和掌握会计的记录和记录载体是会计分录 教学重点: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一记账符号、 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 教学难点:会计分录,账户结构及试算平衡 3.1复式记账原理2学时 3.1.1记账方法概述 3.1.2复式记账 3.2借贷记账法4学时 3.2.1借贷记账法的历史沿革 3.2.2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第4章借贷记账法1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以制造业为例,讲授借贷记账法的深入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 会计循环。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制造业经营过程及其资金运动过程,掌握筹资、 生产准备、生产业务及其成本计算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方法:掌握销售业务核算、 财务成果计算及核算。 本章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术,侧重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会计实践相 结合。重点突出会计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及处理:设置账户、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计算有关成本、财务成果。理解“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理论依据与实务 操作。掌握相关法规对会计实务的约束 本章难点:会计对制造企业经济业务的分类及处理:设置有关账户、编制 有关会计分录、计算有关成本、财务成果。理解和运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 用”账户。 4.1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2学时 4.1.1实收资本的核算 4.1.2短期借款的核算 4.2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5学时 4.2.1固定资产购入的核算 4.2.2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4.2.3物资采购成本的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准确认识和掌握复式 记账是科学地记账方法,同时明确借贷记账法的作用、规则,能够准确运用借贷 记账法。专业性地认识和掌握会计的记录和记录载体是会计分录。 教学重点: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记账符号、 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 教学难点:会计分录,账户结构及试算平衡。 3.1 复式记账原理 2 学时 3.1.1 记账方法概述 3.1.2 复式记账 3.2 借贷记账法 4 学时 3.2.1 借贷记账法的历史沿革 3.2.2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第 4 章 借贷记账法 18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以制造业为例,讲授借贷记账法的深入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 会计循环。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制造业经营过程及其资金运动过程,掌握筹资、 生产准备、生产业务及其成本计算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方法;掌握销售业务核算、 财务成果计算及核算。 本章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术,侧重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会计实践相 结合。重点突出会计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及处理:设置账户、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计算有关成本、财务成果。理解“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理论依据与实务 操作。掌握相关法规对会计实务的约束 本章难点:会计对制造企业经济业务的分类及处理:设置有关账户、编制 有关会计分录、计算有关成本、财务成果。理解和运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 用”账户。 4.1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2 学时 4.1.1 实收资本的核算 4.1.2 短期借款的核算 4.2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5 学时 4.2.1 固定资产购入的核算 4.2.2 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4.2.3 物资采购成本的计算
4.3产品生产的核算5学时 4.3.1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方法 4.3.2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过程 4.4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3学时 4.4.1销售业务的特点 4.4.2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 4.4.3主营业务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4.4.4其他销售(附营业务)的核算 4.5财务成果的核算2学时 4.5.1利润实现的核算 4.5.2利润分配的核算 4.6资金退出的核算1学时 第5章账户的分类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账户分类方法,认识各个账户的特性的 基础上,把握账户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类账户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分类账户的性质和结构。 5.1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1学时 5.2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1学时 第6章会计凭证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凭证的含义,分清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形成 程序,掌握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种类、填制方法和要求,以及会计凭证 的传递和保管。 教学重点: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原始凭证的审核。 6.1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1学时 6.1.1会计凭证的意义 6.1.2会计凭证的种类 6.2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2学时 6.2.1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6.2.2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6.2.3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
4.3 产品生产的核算 5 学时 4.3.1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方法 4.3.2 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过程 4.4 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3 学时 4.4.1 销售业务的特点 4.4.2 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 4.4.3 主营业务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4.4.4 其他销售(附营业务)的核算 4.5 财务成果的核算 2 学时 4.5.1 利润实现的核算 4.5.2 利润分配的核算 4.6 资金退出的核算 1 学时 第 5 章 账户的分类 2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账户分类方法,认识各个账户的特性的 基础上,把握账户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类账户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分类账户的性质和结构。 5.1 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1 学时 5.2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1 学时 第 6 章 会计凭证 6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凭证的含义,分清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形成 程序,掌握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种类、填制方法和要求,以及会计凭证 的传递和保管。 教学重点: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原始凭证的审核。 6.1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1 学时 6.1.1 会计凭证的意义 6.1.2 会计凭证的种类 6.2 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2 学时 6.2.1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6.2.2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6.2.3 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
6.2.4原始凭证的审核 6.3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2学时 6.3.1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6.3.2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6.3.3记账凭证填制的要求 6.3.4记账凭证的审核 6.4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1学时 6.4.1会计凭证的传递 2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7章会计账薄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会计账簿的设置和填制。理解会计账簿的定义 作用以及与其他会计记录方法的关系;了解账簿的分类;掌握日记账、总分类账、 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作用、填制;掌握更正错账的方法;了解会计账簿的更换方 教学重点:会计账薄的分类,各类会计账薄的设置和登记。 教学难点:结账。 7.1账薄的概述1学时 7.1.1账薄的意义 7.1.2账薄的作用 7.1.3账薄的种类 7.2账薄的设置和登记2学时 7.2.1日记账的设置及登记方法 7.2.2分类账的设置及登记方法 7.2.3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7.3会计账薄1学时 7.3.1会计账薄的启用规则 7.3.2会计账薄的登记规则 7.3.3更正错账的方法 7.3.4会计账薄的更换和保管 7.4对账和结账2学时 7.4.1对账 7.4.2结账
6.2.4 原始凭证的审核 6.3 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2 学时 6.3.1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6.3.2 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6.3.3 记账凭证填制的要求 6.3.4 记账凭证的审核 6.4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1 学时 6.4.1 会计凭证的传递 6.4.2 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 7 章 会计账薄 6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会计账簿的设置和填制。理解会计账簿的定义、 作用以及与其他会计记录方法的关系;了解账簿的分类;掌握日记账、总分类账、 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作用、填制;掌握更正错账的方法;了解会计账簿的更换方 法。 教学重点:会计账薄的分类,各类会计账薄的设置和登记。 教学难点:结账。 7.1 账薄的概述 1 学时 7.1.1 账薄的意义 7.1.2 账薄的作用 7.1.3 账薄的种类 7.2 账薄的设置和登记 2 学时 7.2.1 日记账的设置及登记方法 7.2.2 分类账的设置及登记方法 7.2.3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7.3 会计账薄 1 学时 7.3.1 会计账薄的启用规则 7.3.2 会计账薄的登记规则 7.3.3 更正错账的方法 7.3.4 会计账薄的更换和保管 7.4 对账和结账 2 学时 7.4.1 对账 7.4.2 结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