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 11 林奈氏双名法 属名 十 种名加词 十 (首次命名人)+ 现命 名人 十 首次命名年份 拉丁字或希腊字或拉丁化了的其他文字组成 首字母大写 首字母不大写 名词 形容词 主要特征 次要特征 斜体 斜体 (正体) 正体 正体 如Aspergillus niger 曲霉 黑色的 黑曲霉 Streptococcus 链条 球状菌 链球菌 在出版物中用斜体,书写时在学名下划横线以表示斜体
2024/11/1 11 林奈氏双名法 属名 十 种名加词 十 (首次命名人)+ 现命 名人 十 首次命名年份 拉丁字或希腊字或拉丁化了的其他文字组成 首字母大写 首字母不大写 名词 形容词 主要特征 次要特征 斜体 斜体 (正体) 正体 正体 如Aspergillus niger 曲霉 黑色的 黑曲霉 Streptococcus 链条 球状菌 链球菌 在出版物中用斜体,书写时在学名下划横线以表示斜体
2024/11/1 12 林奈氏三名法: 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就应按三 名法拼写,即在双名法学名后加写subsp或var(排正 体,用括号括住,可省略),再加亚种或变种的加词 (排斜体,不可省略)。 例1 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或称蜡螟苏云金芽 孢杆菌 ) :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例 2 酿 酒 酵 母 椭 圆 变 种 ( 椭 圆 酿 酒 酵 母 ) :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 ellipsoideus
2024/11/1 12 林奈氏三名法: 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就应按三 名法拼写,即在双名法学名后加写subsp或var(排正 体,用括号括住,可省略),再加亚种或变种的加词 (排斜体,不可省略)。 例1 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或称蜡螟苏云金芽 孢杆菌 ) :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例 2 酿 酒 酵 母 椭 圆 变 种 ( 椭 圆 酿 酒 酵 母 ) :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 ellipsoideus
2024/11/1 13 当前后两个或多个学名连在一起时,若它们的属名相 同,则相连的一个或几个属名可缩写成一个、两个或 三个字母,并在其后加上一个点。例如,Bacillus( 芽孢杆菌属)可缩写成“B .”或“Bac .” 。 在实际工作中,当菌种的最后鉴定尚未结束,此时 其学名中的种名加词可以先用“sp”(正体,species 单数的缩写)或“spp”(正体,species复数的缩写 )来代替。例如,“Bacillus sp.”可译为“一种芽 孢杆菌”,而“Bacillus spp.”则可译为“若干种芽 孢杆菌”或“一批芽孢杆菌”
2024/11/1 13 当前后两个或多个学名连在一起时,若它们的属名相 同,则相连的一个或几个属名可缩写成一个、两个或 三个字母,并在其后加上一个点。例如,Bacillus( 芽孢杆菌属)可缩写成“B .”或“Bac .” 。 在实际工作中,当菌种的最后鉴定尚未结束,此时 其学名中的种名加词可以先用“sp”(正体,species 单数的缩写)或“spp”(正体,species复数的缩写 )来代替。例如,“Bacillus sp.”可译为“一种芽 孢杆菌”,而“Bacillus spp.”则可译为“若干种芽 孢杆菌”或“一批芽孢杆菌”
2024/11/1 14 2. 俗名(common name): 普通的、通俗的、地区性的名字,具有简明和大众化 的优点,但往往涵义不够确切,易于重复,使用范围局 限。 如 绿脓杆菌: 铜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白念菌: 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金葡萄: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2024/11/1 14 2. 俗名(common name): 普通的、通俗的、地区性的名字,具有简明和大众化 的优点,但往往涵义不够确切,易于重复,使用范围局 限。 如 绿脓杆菌: 铜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白念菌: 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金葡萄: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2024/11/1 15 三、微生物分类的依据 1. 经典分类鉴定依据: 形 态 特 征:个体形态(形状、大小、染色反应等)、群体 形态(菌落特征、在半固体或液体中培养特点等); 生理生化特征:酶、代谢产物(种类、产量、显色反应等) 、营养 要求(能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等)、细胞壁成分等的测定 生态特征:微生物间各种相互关系的利用,生长温度、对氧的要求、 宿主的种类等; 遗传特征:DNA同源性分析 G+C的含量(mol%值) 生活史特点; 血清学反应; phage的敏感性; 其它:全细胞蛋白的分析、多位点酶的分析等
2024/11/1 15 三、微生物分类的依据 1. 经典分类鉴定依据: 形 态 特 征:个体形态(形状、大小、染色反应等)、群体 形态(菌落特征、在半固体或液体中培养特点等); 生理生化特征:酶、代谢产物(种类、产量、显色反应等) 、营养 要求(能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等)、细胞壁成分等的测定 生态特征:微生物间各种相互关系的利用,生长温度、对氧的要求、 宿主的种类等; 遗传特征:DNA同源性分析 G+C的含量(mol%值) 生活史特点; 血清学反应; phage的敏感性; 其它:全细胞蛋白的分析、多位点酶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