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1期 海岸工程 Vol 39 No. 1 2020年3月 COASTAL ENGINEERING March, 2020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唐得昊123,夏真13,崔振昂,甘华阳μ3,侯建梅',刘兴健4 (1.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075;2.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9082; 3.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广州511458;4.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摘要: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环境修复成为提高海洋资源 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生态与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通过从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间题诊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关键内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环评和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并对近 年来我国海洋环评和修复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间题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海洋环评和修复研究应重 点注重和聚焦以下方面: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基线、监测技术、全球性影响及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间题;2) 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思路的转变,包括修复目标、修复模式、评估指标、监管技术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682(2020)01-0001-12 doi:10.3969/jisn.1002-36822020.01.001 引用格式: TANG D H,XIAZ, CUIZA,etal.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J]. Coastal Engineering,2020,39(1):1-12.唐得吴,夏真,崔振昂,等,海洋环境影响 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冂].海岸工程,2020,39(1):1-12. 海洋资源是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包括生物、矿产 海水、空间资源及海洋能源,由此划分与资源相关的主要行业有海洋渔业、海盐及化工、滨海砂矿、油气业、海 水利用、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伴随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的环境损害问题主要是污染和退化。海洋污染问题 包括:人海污染物总量继续增加、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损事件更加频发、污染物组分变化、水体污染导致的 环境灾害加剧以及污染导致的资源量衰减和退化等等;退化伴随污染发生,尤其在海岸带及近海海域的资源 退化显著,主要问题包括海岸侵蚀淤积、海水入侵、沙滩泥化、地面沉降、河口港湾淤堵、湿地破坏及退化和海 岸带地貌景观损毁等方面 基于此,海洋工程项目对海水一沉积一生物环境都有一定影响,且许多影响之间具有相关性,影响的效 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加上海洋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现场观测并不能完全准确预测今后环境质量 趋势,现今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所依赖的数值定量模型和生物因素的不确定性、海洋污染的突发性、周边地 区项目的建设等不确定因素,均能对项目的生产运营、周围海域的开发和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旦发生意外,其负面影响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实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实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对海洋工程项目实行动态的监督,其中包括对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经济影 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不定期进行评估,对海洋工程项目运营中存在的不足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实行补 收稿日期:2019-09-20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能质理论的大型底栖生物碳与有机碎屑碳间量化关系研究一以南海北部近岸海域为例 4180613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及滩涂湿地千年至十 年尺度环境演变(GML2019ZD209):中国地质调查局项日——海南福建等近海重点区矿产资源调查(DD20201175),海南岛东 北部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DD20190308)和珠江口伶仃洋地区综合地质调查(DD20190289) 作者简介:唐得昊(1986-),女,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生态方面研究. E-mail: tangdehao2002@163.cm 通讯作者:刘兴健(1982-),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工程方面研究. E-mail: liuxing1236@163.c
第39卷第1期 2020年3月 海 岸 工 程 COASTAL ENGINEERING Vol.39 No.1 March,2020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唐得昊1,2,3 ,夏 真1,3 ,崔振昂1 ,甘华阳1,3 ,侯建梅1 ,刘兴健4* (1.中国地质调查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 广州 510075;2.中山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9082; 3.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 广州 511458;4.中国科学院 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1) 收稿日期:2019-09-20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能质理论的大型底栖生物碳与有机碎屑碳间量化关系研究-以南海北部近岸海域为例 (4180613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及滩涂湿地千年至十 年尺度环境演变(GML2019ZD0209);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海南福建等近海重点区矿产资源调查(DD20201175),海南岛东 北部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DD20190308)和珠江口伶仃洋地区综合地质调查(DD20190289) 作者简介:唐得昊(1986-),女,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生态方面研究.E-mail:tangdehao2002@163.com *通讯作者:刘兴健(1982-),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工程方面研究.E-mail:liuxingj1236@163.com (王佳实 编辑) 摘 要: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环境修复成为提高海洋资源 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生态与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通过从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关键内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环评和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并对近 年来我国海洋环评和修复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海洋环评和修复研究应重 点注重和聚焦以下方面: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基线、监测技术、全球性影响及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问题;2) 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思路的转变,包括修复目标、修复模式、评估指标、监管技术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682(2020)01-0001-12 doi:10.3969/ji.ssn.1002-3682.2020.01.001 引用格式:TANGDH,XIAZ,CUIZA,etal.Progressandprospectofmarin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 andecologicalrestoration[J].CoastalEngineering,2020,39(1):1-12.唐得昊,夏真,崔振昂,等.海洋环境影响 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海岸工程,2020,39(1):1-12. 海洋资源是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包括生物、矿产、 海水、空间资源及海洋能源,由此划分与资源相关的主要行业有海洋渔业、海盐及化工、滨海砂矿、油气业、海 水利用、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伴随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的环境损害问题主要是污染和退化。海洋污染问题 包括:入海污染物总量继续增加、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损事件更加频发、污染物组分变化、水体污染导致的 环境灾害加剧以及污染导致的资源量衰减和退化等等;退化伴随污染发生,尤其在海岸带及近海海域的资源 退化显著,主要问题包括海岸侵蚀淤积、海水入侵、沙滩泥化、地面沉降、河口港湾淤堵、湿地破坏及退化和海 岸带地貌景观损毁等方面。 基于此,海洋工程项目对海水-沉积-生物环境都有一定影响,且许多影响之间具有相关性,影响的效 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加上海洋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现场观测并不能完全准确预测今后环境质量 趋势,现今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所依赖的数值定量模型和生物因素的不确定性、海洋污染的突发性、周边地 区项目的建设等不确定因素,均能对项目的生产运营、周围海域的开发和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 旦发生意外,其负面影响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实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实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对海洋工程项目实行动态的监督,其中包括对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经济影 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不定期进行评估,对海洋工程项目运营中存在的不足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实行补
海岸工程 卷 救措施,弥补该海洋工程项目运行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相关 政策的制定及管理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关键内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及效果等方 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环评和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为未来我国海洋环评和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1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展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在海洋工程项目尚未开工建设前期,通过对区域环境现状及施工项目过程进行 分析,比照当地海洋区域规划以及环境规划内容,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在环境影响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 估,明确项目建设可行性,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同时也尽可 能避免对施工者和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伴随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活动集中于浅海近岸区域,与之相关的海洋工程建设 包括围海造陆、港口建设、跨海桥梁、海砂开采等。该区域属于海洋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过渡区,海洋特 性突出,环境敏感而脆弱。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河口区等大量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于此,具备高生 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征,也是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场所。沿岸线呈带状分布的海洋工程建设往往 会改变原有海域的水体一沉积理化环境,对海水质量、水动力条件、地质地貌单位、近岸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产 生影响。同时,海洋工程建设的时间一般较长,对海域自然环境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明显匚 此外,海洋勘探、油气和矿产开采等过程对远岸及深海环境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对海洋表层环境 的潜在影响有:表层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增加和光衰减,同时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表底水层间的扰动使得 营养盐浓度高的底层水与表层水混合,造成表层营养盐浓度增加,表层氧的供应减少,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 质再悬浮,被生物吸收和积累等(1,这些因素将影响上层生物的摄食、呼吸、生长和代谢功能,进而影响上层 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但不足以危及上层生态系统。相比而言,海洋勘探和开采工程对海底环境的 影响更为直接。集矿机在海底移动、挖搅时形成厚达50m的悬浮物絮状层和底层羽状流,对近底层水体· 沉积物的理化环境、地质地貌环境以及生境产生影响,同时降低工程范围内大、小型底栖生物和微生物的密 度和多样性水平,对海底底质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从近岸到远岸,再至深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修复工作从海岸 带及近岸海域开始起步。早在1906年,英国成立了治理海岸侵蚀的皇家委员会,1949年制定了《海岸保护 法》;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成为最早建立环评制度的国家;1970年美国和日本分别对切 萨皮克湾、濑户内海的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进行了综合整治研究[;1982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 公约》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局),并规定委员会应向理事会提出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建议;1990年以 来,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对海岸资源环境整治和修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遏制人类活动影 响下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减少赤潮与溢油等风险;1998年管理局制定多金属结核矿床勘探环境准则举行 硏讨,海洋探矿和勘探规章分别在2010和2012年获得核准,并因此决定需要制定一套环境准则;2004年管 理局开展研讨会,满足在勘探海底矿产资源期间提供环境指导意见的需要。此后,若干国家性和区域性采矿 影响方案在欧洲国家、新西兰、日本、法国等区域开始立项,尤其对环境基线和监测调查的科学要求进行评 估。此外,管理局还举办了一系列分类标准化研讨会(巨型动物—2013年,德国威廉斯港;大型动物 2014年,大韩民国蔚珍郡;小型底栖动物——2015年,比利时根特)。2017-09-27—09-29题为“在深海采矿 合同区内设计影响参照区和保全参照区”的研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2019-03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和技术 委员会印发《指导承包者评估“区域”内海洋矿物勘探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合同 形式的勘探工作计划获得核准之后以及勘探活动开始之前,承包者必须向管理局提交:1)一份影响评估书
2 海 岸 工 程 39卷 救措施,弥补该海洋工程项目运行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相关 政策的制定及管理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关键内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及效果等方 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环评和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为未来我国海洋环评和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1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1 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展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在海洋工程项目尚未开工建设前期,通过对区域环境现状及施工项目过程进行 分析,比照当地海洋区域规划以及环境规划内容,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在环境影响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 估,明确项目建设可行性,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同时也尽可 能避免对施工者和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伴随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活动集中于浅海近岸区域,与之相关的海洋工程建设 包括围海造陆、港口建设、跨海桥梁、海砂开采等。该区域属于海洋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过渡区,海洋特 性突出,环境敏感而脆弱。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河口区等大量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于此,具备高生 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征,也是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场所。沿岸线呈带状分布的海洋工程建设往往 会改变原有海域的水体-沉积理化环境,对海水质量、水动力条件、地质地貌单位、近岸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产 生影响。同时,海洋工程建设的时间一般较长,对海域自然环境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明显[1]。 此外,海洋勘探、油气和矿产开采等过程对远岸及深海环境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对海洋表层环境 的潜在影响有:表层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增加和光衰减,同时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表底水层间的扰动使得 营养盐浓度高的底层水与表层水混合,造成表层营养盐浓度增加,表层氧的供应减少,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 质再悬浮,被生物吸收和积累等[2],这些因素将影响上层生物的摄食、呼吸、生长和代谢功能,进而影响上层 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但不足以危及上层生态系统。相比而言,海洋勘探和开采工程对海底环境的 影响更为直接。集矿机在海底移动、挖搅时形成厚达50m 的悬浮物絮状层和底层羽状流,对近底层水体- 沉积物的理化环境、地质地貌环境以及生境产生影响,同时降低工程范围内大、小型底栖生物和微生物的密 度和多样性水平,对海底底质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3]。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从近岸到远岸,再至深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修复工作从海岸 带及近岸海域开始起步。早在1906年,英国成立了治理海岸侵蚀的皇家委员会,1949年制定了《海岸保护 法》[4];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成为最早建立环评制度的国家[5];1970年美国和日本分别对切 萨皮克湾、濑户内海的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进行了综合整治研究[6-7];1982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 公约》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局),并规定委员会应向理事会提出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建议[8];1990年以 来,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对海岸资源环境整治和修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遏制人类活动影 响下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减少赤潮与溢油等风险;1998年管理局制定多金属结核矿床勘探环境准则举行 研讨,海洋探矿和勘探规章分别在2010和2012年获得核准,并因此决定需要制定一套环境准则;2004年管 理局开展研讨会,满足在勘探海底矿产资源期间提供环境指导意见的需要。此后,若干国家性和区域性采矿 影响方案在欧洲国家、新西兰、日本、法国等区域开始立项,尤其对环境基线和监测调查的科学要求进行评 估。此外,管理局还举办了一系列分类标准化研讨会(巨型动物———2013 年,德国威廉斯港;大型动物——— 2014年,大韩民国蔚珍郡;小型底栖动物———2015年,比利时根特)。2017-09-27—09-29题为“在深海采矿 合同区内设计影响参照区和保全参照区”的研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2019-03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和技术 委员会印发《指导承包者评估“区域”内海洋矿物勘探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合同 形式的勘探工作计划获得核准之后以及勘探活动开始之前,承包者必须向管理局提交:1)一份影响评估书
1期 唐得昊,等: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用于评估所有拟议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2)一份监测方案计划书,用于确定拟议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潜 在影响,并核实矿物勘査和勘探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损害;3)可用于制定环境基线的数据。这些工作都 为诊断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损害问题和海洋环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导向和研究依据。 我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时间并不长。1973年第1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影响评 价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79-09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了 1980s中期,一些研究机构开始研究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的同时就开展了评价方法的研究,但是将研究 理论应用于实际较晩;1988年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第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评价,标志着我国环评工作的正式开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环评工作得到加 强,也逐渐受到重视1;2004年,《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04)01发布并实施, 规定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内容、技术方法和报告书(表)编制要求,使得海洋 工程建设的环评工作有据可依。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在积极关注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及海洋环评 工作内容。例如,王春生和周怀阳以上层生态系统和底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系 统和生境的影响评价[3;张秋丰等综述围填海工程对近岸海域地形地貌、水动力环境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 产生的影响;陈斯婷等围绕海洋功能区划、环境评价等级、环境容量、污染防治措施、环境事故风险评估等6 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海洋工程环境评价存在的技术问题1;张民声阐述了污染总量控制理论在海洋环评中的重 要性和具体应用山;钱伟等从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的角度梳理了当前近海污染主要问题和典型的控制方法[。 1.2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关键内容与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和定量分析预测法。比较法分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前者 对比工程实施前后的情况,以确定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后者比较有项目实际发生和无项目情况,以度量项 真实环境影响。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海洋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包含定量分析过程,即对 众多内容采取多项评估指标,以及多目标决策方法与模型的应用。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T19485-2004)文件[,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围绕水文动力、地形地貌与冲淤、水质、沉积 物、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五个方向开展,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研究方法,在此以海洋工程 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为核心内容进行论述 1.2.1环境基线的确定和表达 环境基线值指评价区环境参数的当前水平值,即环境现状值1,它只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基线值需要记录的信息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地貌、生物群落等 方面。其中,生物基线主要内容有:采集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群落数据——一巨型动物、大型动物、小型底栖动 物、微生物群落、底栖鱼类和食腐动物以及与资源直接相关的生物区系的数据;记录观察到的海洋哺乳动物, 近水面大型动物和鸟群;记录和描述沉积物的生物扰动活动和混合状况;摄影记录手段建立图像背景资料档 案;评估水柱和近海底层水内可能受作业影响的水层群落;评估物种分布状况和代表物种(尤其是微生物)基 因联系;评估水层和底栖生境的食物网结构;建立时间序列测站;评估水层和底栖生境之间的联系,采集水柱 上层到海床下沉通量和物质构成时间序列数据;测量沉积物群落耗氧量,作为衡量整体群落功能的指标 环境基线研究除考虑工程本身影响外,还要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另外,基线随时间变化而变动,简单迭 加方式不可评价出拟建工程从环评开始到工程初、中、后期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因此准确表达环境基线值是 环评工作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陈振民等在进行环评时认为应将评价基线值看作是 个动态变量,在拟建工程的不同运行阶段内分别确定相应的评价基线,然后再与不同阶段的影响贡献相迭 加,结果表明动态变量更能反映实际L;张宇峰等以2000年东海、黄海的实测数据为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 讨论了环境基线的表达方式,结果表明稳健估计方法中的切尾均值和 Winsor化均值可较准确地表达环境 的基线值[6;陈慧青论述预防原则在深海采矿活动中的运用时,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程序措施,确保有足
1期 唐得昊,等: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3 用于评估所有拟议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2)一份监测方案计划书,用于确定拟议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潜 在影响,并核实矿物勘查和勘探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损害;3)可用于制定环境基线的数据。这些工作都 为诊断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损害问题和海洋环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导向和研究依据。 我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时间并不长。1973年第1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影响评 价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79-09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9];到了 1980s中期,一些研究机构开始研究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的同时就开展了评价方法的研究,但是将研究 理论应用于实际较晚;1988年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第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评价,标志着我国环评工作的正式开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环评工作得到加 强,也逐渐受到重视[10];2004年,《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04)[11]发布并实施, 规定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内容、技术方法和报告书(表)编制要求,使得海洋 工程建设的环评工作有据可依。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在积极关注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及海洋环评 工作内容。例如,王春生和周怀阳以上层生态系统和底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系 统和生境的影响评价[2-3];张秋丰等综述围填海工程对近岸海域地形地貌、水动力环境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 产生的影响[12];陈斯婷等围绕海洋功能区划、环境评价等级、环境容量、污染防治措施、环境事故风险评估等6 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海洋工程环境评价存在的技术问题[13];张民声阐述了污染总量控制理论在海洋环评中的重 要性和具体应用[14];钱伟等从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的角度梳理了当前近海污染主要问题和典型的控制方法[15]。 1.2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关键内容与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和定量分析预测法[1]。比较法分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前者 对比工程实施前后的情况,以确定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后者比较有项目实际发生和无项目情况,以度量项 目的真实环境影响。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海洋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包含定量分析过程,即对 众多内容采取多项评估指标,以及多目标决策方法与模型的应用。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T19485-2004)文件[11],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围绕水文动力、地形地貌与冲淤、水质、沉积 物、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五个方向开展,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研究方法,在此以海洋工程 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为核心内容进行论述。 1.2.1 环境基线的确定和表达 环境基线值指评价区环境参数的当前水平值,即环境现状值[16],它只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基线值需要记录的信息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地貌、生物群落等 方面。其中,生物基线主要内容有:采集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群落数据———巨型动物、大型动物、小型底栖动 物、微生物群落、底栖鱼类和食腐动物以及与资源直接相关的生物区系的数据;记录观察到的海洋哺乳动物, 近水面大型动物和鸟群;记录和描述沉积物的生物扰动活动和混合状况;摄影记录手段建立图像背景资料档 案;评估水柱和近海底层水内可能受作业影响的水层群落;评估物种分布状况和代表物种(尤其是微生物)基 因联系;评估水层和底栖生境的食物网结构;建立时间序列测站;评估水层和底栖生境之间的联系,采集水柱 上层到海床下沉通量和物质构成时间序列数据;测量沉积物群落耗氧量,作为衡量整体群落功能的指标[17]。 环境基线研究除考虑工程本身影响外,还要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另外,基线随时间变化而变动,简单迭 加方式不可评价出拟建工程从环评开始到工程初、中、后期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因此准确表达环境基线值是 环评工作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陈振民等在进行环评时认为应将评价基线值看作是一 个动态变量,在拟建工程的不同运行阶段内分别确定相应的评价基线,然后再与不同阶段的影响贡献相迭 加,结果表明动态变量更能反映实际[18];张宇峰等以 2000 年东海、黄海的实测数据为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 讨论了环境基线的表达方式,结果表明稳健估计方法中的切尾均值和 Winsor化均值可较准确地表达环境 的基线值[16];陈慧青论述预防原则在深海采矿活动中的运用时,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程序措施,确保有足
海岸工程 卷 够的环境基线数据和检测数据提供给管理局,为海洋矿产勘探和开采工作夯实基础[1; Lemaire等通过案 例分析讨论了来自陆源通量的化学和生物污染基线[20; Schiaparelli等描述了南极海洋生物普查情况,并以 此确定了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可用的基线[2; Henkel等从海洋可再生能源和环境相互作用角度对俄勒冈 大陆架海鸟、海洋哺乳动物、海龟和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基线评估[2; Antunes等考虑了环境因素对历史悠久 的海洋石灰岩码头生物定植的影响,作为监测和初步定义基线研究的依据[2; Conti等通过对几种海洋环境 生物监测中微量金属基线值的测定,探讨 South Tyrrhenian沿海地区的质量控制方法[2; Bennett- Martin 等绘制 belize沿海社区的海洋垃圾碎片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海滩上垃圾分布的基线。这些案例 研究都为区域环境基线的确定和表达提供范例和依据 1.2.2生态影响评价和修复技术方法 受人类活动和大型海洋工程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已呈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海洋 生物非正常死亡、物种密度和多样性降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这对保持海洋 生态平衡和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因此海洋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在海洋环境影响 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对工程影响后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战略意义 20世纪50—6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受关注,欧洲、北美、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些环境恢复和治理 工程,获得了初步成效。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及,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主要涉及森林、农田、草原、荒漠、河 流、湖泊和废弃矿地等。与之相比,海洋生态修复研究的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备受重视和关注,国内外现已 开展了大量的海洋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本研究按生态修复研究的尺度、内容和技术方法列出三者的发展趋 势和国内外生态修复实践的典型案例(表1)。 表1国内外生态修复发展趋势及案例 Table 1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as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发展趋势 国外案例 国内案例 美国德克萨斯州 Loyola海岸带生态恢复工程:生态一海岸 工程技术三位一体,整合自然景观、岩石、海岸带填充物和原生渤海、黄海、东海海洋生物人工放流增殖工 特定物种或单 个生态系统的 植被建立模型,为基于岩土工程分析技术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抗程:运用了海洋生物人工放流增殖技术,促 生态修复工程 蚀性评价提供方法[2 进近海海洋生物恢复;同时在南方海区开 美国佛罗里达红树林和潮汐沼泽恢复计划:采用人工建设潮汐展人工鱼礁技术试验[2 修复研究大尺度的生 尺度态修复→微观 流缓解公路加宽对红树林及其生境的影响,利用海藻种植补偿2003年首次启动关于¨海岸带生境修复”的 桥梁工程引起的海藻损失[27], 国家“863计划”课题:从生物、工程和管理 生态修复技术 马尔代夫等国家海岸带恢复:建立人工鱼礁促进生物量的增3方面进行生境修复技术的研发,以渤海湾 →宏观+微观 综合性修复 长,促使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恢复[28 的淤泥质海岸带为例,修复遭到严重破坏 美国加利福尼亚自然岸线基础设施建设:牡蛎礁和鰻草床对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30, 岸保护,提供岸线修复技术指南① 乔民,赵美霞等通过研究红树林、珊瑚礁 从生态修复技 Neckles提出适合盐沼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方案,以及修复工 术措施的单方程的生态系统监测方案个例[3, Nienhuis基于恢复生态学概 等典型热带近岸生态系统的现状、功能和生 物地貌过程,提出修复和重建的建议[353 面向系统化研念,描述了荷兰数百个恢复工程的成败,总结失败主要由于物 修复研究究,涉及生态修理、化学或生态学原理应用不足,重新引进传统管理技术恢复 罗民波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长江口底栖动物 内容复的监测与评半自然和文化景观[3, Boesch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要求,审 群落结构对大型工程的响应和长江河口底 栖动物生态修复[];柴召阳等研究大型海 价、生态修复方查切萨皮克湾和路易斯安那沿海的修复和管理,并提出科学解 藻养殖对近海富营养化的控制,提出近岸大 法措施和生态决方案[33, Kadowaki等整合群落和生态系统方法为替代稳 修复管理等 状态和生态恢复带来新见解[34 型海藻养殖可以直接从海水中“拔出”大量 营养物质,进而恢复近海主要生境功能[ oTheCasestudiesofnaturalshorelineinfrastructureincoastalCaliforniahttp:coastalresilie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7/11/tnc Natural-Shoreline-Case-Study hi pdf
4 海 岸 工 程 39卷 够的环境基线数据和检测数据提供给管理局,为海洋矿产勘探和开采工作夯实基础[19];Lemaire等通过案 例分析讨论了来自陆源通量的化学和生物污染基线[20];Schiaparelli等描述了南极海洋生物普查情况,并以 此确定了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可用的基线[21];Henkel等从海洋可再生能源和环境相互作用角度对俄勒冈 大陆架海鸟、海洋哺乳动物、海龟和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基线评估[22];Antunes等考虑了环境因素对历史悠久 的海洋石灰岩码头生物定植的影响,作为监测和初步定义基线研究的依据[23];Conti等通过对几种海洋环境 生物监测中微量金属基线值的测定,探讨 SouthTyrrhenian沿海地区的质量控制方法[24];Bennett-Martin 等绘制 Belize沿海社区的海洋垃圾碎片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海滩上垃圾分布的基线[25]。这些案例 研究都为区域环境基线的确定和表达提供范例和依据。 1.2.2 生态影响评价和修复技术方法 受人类活动和大型海洋工程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已呈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海洋 生物非正常死亡、物种密度和多样性降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这对保持海洋 生态平衡和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因此海洋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在海洋环境影响 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对工程影响后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战略意义。 20世纪50-6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受关注,欧洲、北美、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些环境恢复和治理 工程,获得了初步成效。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及,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主要涉及森林、农田、草原、荒漠、河 流、湖泊和废弃矿地等。与之相比,海洋生态修复研究的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备受重视和关注,国内外现已 开展了大量的海洋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本研究按生态修复研究的尺度、内容和技术方法列出三者的发展趋 势和国内外生态修复实践的典型案例(表1)。 表1 国内外生态修复发展趋势及案例 Table1 Developmenttrendsandcasesofecologicalrestorationathomeandabroad 内 容 发展趋势 国外案例 国内案例 修复研究 尺度 特 定 物 种 或 单 个 生 态 系 统 的 生 态 修 复 工 程 → 大 尺 度 的 生 态 修 复 → 微 观 生 态 修 复 技 术 → 宏 观 + 微 观 综合性修复 美国德克萨斯州 Loyola海岸带生态恢复工程:生态—海岸— 工程技术三位一体,整合自然景观、岩石、海岸带填充物和原生 植被建立模型,为基于岩土工程分析技术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抗 蚀性评价提供方法[26]。 美国佛罗里达红树林和潮汐沼泽恢复计划:采用人工建设潮汐 流缓解公路加宽对红树林及其生境的影响,利用海藻种植补偿 桥梁工程引起的海藻损失[27]。 马尔代夫等国家海岸带恢复:建立人工鱼礁促进生物量的增 长,促使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恢复[28]。 美国加利福尼亚自然岸线基础设施建设:牡蛎礁和鳗草床对海 岸保护,提供岸线修复技术指南①。 渤海、黄海、东海海洋生物人工放流增殖工 程:运用了海洋生物人工放流增殖技术,促 进近海海洋生物恢复;同时在南方海区开 展人工鱼礁技术试验[29]。 2003年首次启动关于“海岸带生境修复”的 国家“863计划”课题:从生物、工程和管理 3方面进行生境修复技术的研发,以渤海湾 的淤泥质海岸带为例,修复遭到严重破坏 的海岸带生态系统[30]。 修复研究 内容 从 生 态 修 复 技 术 措 施 的 单 方 面 向 系 统 化 研 究,涉及生态修 复 的 监 测 与 评 价、生态修复方 法 措 施 和 生 态 修复管理等。 Neckles提出适合盐沼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方案,以及修复工 程的生态系统监测方案个例[31]。Nienhuis基于恢复生态学概 念,描述了荷兰数百个恢复工程的成败,总结失败主要由于物 理、化学或生态学原理应用不足,重新引进传统管理技术恢复 半自然和文化景观[32]。Boesch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要求,审 查切萨皮克湾和路易斯安那沿海的修复和管理,并提出科学解 决方案[33]。Kadowaki等整合群落和生态系统方法为替代稳 定状态和生态恢复带来新见解[34]。 张乔民,赵美霞等通过研究红树林、珊瑚礁 等典型热带近岸生态系统的现状、功能和生 物地貌过程,提出修复和重建的建议[35-38]; 罗民波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长江口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对大型工程的响应和长江河口底 栖动物生态修复[39];柴召阳等研究大型海 藻养殖对近海富营养化的控制,提出近岸大 型海藻养殖可以直接从海水中“拔出”大量 营养物质,进而恢复近海主要生境功能[40]。 ① TheCasestudiesofnaturalshorelineinfrastructureincoastalCalifornia.http:∥coastalresilie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7/11/tnc _Natural-Shoreline-Case-Study_hi.pdf
1期 唐得昊,等: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续表 内容发展趋势 国外案例 国内案例 微生物: Mangwani等评价了影响多环芳烃化学参数,利用生物 微生物:张信芳阐述了石油烃类的微生物 代谢途径、影响因素、常规的生物修复技术 膜形成海洋细菌联盟( Biofilm- forming marine baterial Consor 以及两种海洋专性解烃菌降解石油的协同 tium,NCPR),通过微生物酶代谢和分解污染物,为微生物修 复提供有效途径[4叮];特定种类的细菌能快速降解多种污染 效应和过程方式[s;海洋土著微生物可以 有效降解农药和POPs[55 物[42-:Joo等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可有效去除海洋环境中的 植物:重金属存在生物累积和放大效 Cd, Ni, Cr[4s] 植物:红树植物及其根部微生物构成的红树微生态系对PCBs 应[,植物可对有机污染物超量积累[7 红树植物根部对苯并芘等有机污染物有良 污染物有良好的修复能力1; Parrish等研究PAHs污染的土 微生物修复技 好的修复能力[5];滨海盐生植物净化海水 修复技术术、植物修复技 壤在植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不稳定性评估[4;追踪浮床植 重金属能力和机制[s];林光辉证明海马齿 方法术,动物修复物对沿海水域有机物的去除;美国纽约市环保局将互花米 具有很强的海洋重金属修复潜能[6];碱蓬 技术 草浮垫应用于牙买加海湾生态修复;海岸米草能减轻水体富营 滨海Cu,Zn,Cd污染严重区域修复的 养化[];经济价值高的海藻(紫菜、海带)可控制海域富营 选品种;大型海藻组织中氮、磷含量可 养化[0 推算海藻转移水体中的氮、磷的能力[s2 动物:亚太海洋贝类礁修复项目,典型牡蛎礁的修复[1;海螺 动物:紫贻贝对4种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 能吸收水体中过量的营养元素,并吃掉部分微小腐败性生物 利于水质保洁;弗吉尼亚湾牡蛎净化水质; Fresh测试贻贝在去 力学特性研究[63];泥蚶体内重金属积累对 除污染物、净化水质方面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利用贻贝来提高 生物修复的作用6;底栖生物体内Cd u,Cr和Zn含量及其生物富集作用,紫贻 牙买加湾水质提供实践基础;非律宾蛤对Zn的富集力高;欧洲 贝、魁蚶、褶牡蛎、菲律宾蛤以及刺海参对 国家:“贻贝预警计划2 Cu,Zn和Pb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海洋生态影响评价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评价内容和技术方法上 存在不足,若能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经验方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改善和调整,则有利于我国海洋环境 影响评价和生态修复机制体系的完善 2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存在问题与展望 2.1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研究存在问题 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资源环境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重 大作用,各国已经开展了一些海洋工程环境评估方法研究和生态修复工程实践。2000年以来,我国也已开 展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修复工作,发现整治和修复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和管理问题,加上海洋资 源类型多样,生态系统相对复杂,人类活动破坏与干扰强烈,使得海洋资源环境问题极为复杂和突出。目前,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修复工作中,尚存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问题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本身存在问题:1)环境基线问题。海洋环境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 环境系统的随机性、离散性、突变性,因此基线值是一个变化的值域范围。我国海洋环评过程一般是先预测工 程的影响,再迭加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然后与环境标准比较后确定影响,此过程中环境基线值是一个固 定的常量,这也影响了环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总量控制问题。海洋环评过程中的总量控制应该根据工 程特点和所在海域的环境现状及特征,预测、分析和控制项目施工和生产阶段的污染方式和排放总量,并由此 给出明确总量控制方案和建议。现实过程中的总量控制一般以国家或者地方规定为标准,局限于指出建设项 目投产后的污染情况,未能结合特定海域环境保护标准提岀污染排放细则,更是忽略了定量评估污染后可能造
1期 唐得昊,等: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5 续表 内 容 发展趋势 国外案例 国内案例 修复技术 方法 微 生 物 修 复 技 术、植物修复技 术、动 物 修 复 技术 微生物:Mangwani等评价了影响多环芳烃化学参数,利用生物 膜形成海洋细菌联盟(Biofilm-formingMarineBaterialConsortium,NCPR),通过微生物酶代谢和分解污染物,为微生物修 复提供有效 途 径[41];特 定 种 类 的 细 菌 能 快 速 降 解 多 种 污 染 物[42-44];Joo等发现 硫 酸 盐 还 原 菌 可 有 效 去 除 海 洋 环 境 中 的 Cd,Ni,Cr[45]。 植物:红树植物及其根部微生物构成的红树微生态系对 PCBs 污染物有良好的修复能力[46];Parrish等研究 PAHs污染的土 壤在植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不稳定性评估[47];追踪浮床植 物对沿海水域有机物的去除[48];美国纽约市环保局将互花米 草浮垫应用于牙买加海湾生态修复;海岸米草能减轻水体富营 养化[49];经济 价 值 高 的 海 藻 (紫 菜、海 带)可 控 制 海 域 富 营 养化[50]。 动物:亚太海洋贝类礁修复项目,典型牡蛎礁的修复[51];海螺 能吸收水体中过量的营养元素,并吃掉部分微小腐败性生物, 利于水质保洁;弗吉尼亚湾牡蛎净化水质;Fresh测试贻贝在去 除污染物、净化水质方面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利用贻贝来提高 牙买加湾水质提供实践基础;菲律宾蛤对Zn的富集力高;欧洲 国家:“贻贝预警计划”[52]。 微生物:张信芳阐述了石油烃类的微生物 代谢途径、影响因素、常规的生物修复技术 以及两种海洋专性解烃菌降解石油的协同 效应和过程方式[53];海洋土著微生物可以 有效降解农药和 POPs[54-55]。 植 物:重 金 属 存 在 生 物 累 积 和 放 大 效 应[56],植物可对有机污染物超量积累[57]; 红树植物根部对苯并芘等有机污染物有良 好的修复能力[58];滨海盐生植物净化海水 重金属能力和机制[59];林光辉证明海马齿 具有很强的海洋重金属修复潜能[60];碱蓬 是滨海 Cu,Zn,Cd污染严重区域修复的优 选品种[61];大 型 海 藻 组 织 中 氮、磷 含 量 可 推算海藻转移水体中的氮、磷的能力[62]。 动物:紫贻贝对 4 种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 力学特性研究[63];泥蚶体内重金属积累对 生物 修 复 的 作 用[64];底 栖 生 物 体 内 Cd, Cu,Cr和Zn含量及其生物富集作用,紫贻 贝、魁蚶、褶牡蛎、菲律宾蛤以及刺海参对 Cu,Zn和 Pb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65]。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海洋生态影响评价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评价内容和技术方法上 存在不足,若能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经验方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改善和调整,则有利于我国海洋环境 影响评价和生态修复机制体系的完善。 2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存在问题与展望 2.1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研究存在问题 进入 21 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资源环境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重 大作用,各国已经开展了一些海洋工程环境评估方法研究和生态修复工程实践。2000年以来,我国也已开 展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修复工作,发现整治和修复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和管理问题,加上海洋资 源类型多样,生态系统相对复杂,人类活动破坏与干扰强烈,使得海洋资源环境问题极为复杂和突出。目前,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修复工作中,尚存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1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问题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本身存在问题:1)环境基线问题。海洋环境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 环境系统的随机性、离散性、突变性,因此基线值是一个变化的值域范围。我国海洋环评过程一般是先预测工 程的影响,再迭加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然后与环境标准比较后确定影响,此过程中环境基线值是一个固 定的常量,这也影响了环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总量控制问题。海洋环评过程中的总量控制应该根据工 程特点和所在海域的环境现状及特征,预测、分析和控制项目施工和生产阶段的污染方式和排放总量,并由此 给出明确总量控制方案和建议。现实过程中的总量控制一般以国家或者地方规定为标准,局限于指出建设项 目投产后的污染情况,未能结合特定海域环境保护标准提出污染排放细则,更是忽略了定量评估污染后可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