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 、总体情况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发展的系列指示精神,以60周年校庆 为契机,秉承“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瞄准世界科 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按照既定目标,加快建设、特色建 设、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贯彻落实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教发展的系 列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坚决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高 校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我校入选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 范高校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双一流”建设 2018 年度进展报告 一、总体情况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2018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发展的系列指示精神,以 60 周年校庆 为契机,秉承“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瞄准世界科 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按照既定目标,加快建设、特色建 设、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贯彻落实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教发展的系 列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坚决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高 校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我校入选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 范高校
“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通过了“中国科 大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考虑,安徽省委出台《关 于全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的意见》。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暨中国科大高新 园区开工建设,物质科研楼竣工启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大力推进基础前沿学科率先进入国际前列,积极开展“科大 新医学”和“科大新工科”探索,努力实现工程高技术学科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管理和人文学科特色发 展。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推动学校在国际各类排名中名 次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髙。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 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大类教育、专业培养的“2+X”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新建了王小谟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 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等;推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新工科和新医学专业的建设;深化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综合 改革,成为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全国20家试点单位之 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74.0%;潘建伟院士和王永民 张瑞敏校友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庄小威校友荣获生命科学突 破奖,曹原校友入选 Nature杂志2018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陈天石校友入选科技部2018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高校排名第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16人(全国高校排名第三)、国家自然科学基
2 “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通过了“中国科 大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考虑,安徽省委出台《关 于全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的意见》。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暨中国科大高新 园区开工建设,物质科研楼竣工启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大力推进基础前沿学科率先进入国际前列,积极开展“科大 新医学”和“科大新工科”探索,努力实现工程高技术学科、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管理和人文学科特色发 展。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推动学校在国际各类排名中名 次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 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大类教育、专业培养的“2+X”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2018 年新建了王小谟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 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等;推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新工科和新医学专业的建设;深化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综合 改革,成为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全国 20 家试点单位之 一;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 74.0%;潘建伟院士和王永民、 张瑞敏校友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庄小威校友荣获生命科学突 破奖,曹原校友入选 Nature 杂志 2018 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陈天石校友入选科技部 2018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 5 人(全国高校排名第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 16 人(全国高校排名第三)、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创新人才推 进计划10人(已公示)等,新建7个院士工作室。 重大平台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建设,积极筹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获批建 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2项重大科技基 础设施,获批筹建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 星洲际量子密钥分发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2018年度国际 物理学十大进展,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通过总体 验收;参与硏制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稳定运行, 圆满完成原定科学目标;“脑内新型谷氨酸合成通路参与学 习记忆”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作为 第一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 (二)学科建设情况 统筹推进科教融合,整合学科资源。学校和中国科学院 相关硏究院所建立健全“科教融合”新机制,共建了多个科 教融合学院,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 学位授予、统一管理”,形成学科交叉互补、导师队伍强 化、科研平台共享、论文量质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努力探索“科大新工科”,实现高技术学科升级。学校 依托大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工程科学; 推动以信息与智能学部为代表的“科大新工科”;推进能源 化工学科的规划建设,恢复应用化学系
3 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3 个(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创新人才推 进计划 10 人(已公示)等,新建 7 个院士工作室。 重大平台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建设,积极筹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获批建 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2 项重大科技基 础设施,获批筹建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 星洲际量子密钥分发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 2018 年度国际 物理学十大进展,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通过总体 验收;参与研制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稳定运行, 圆满完成原定科学目标;“脑内新型谷氨酸合成通路参与学 习记忆”入选 2018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作为 第一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 (二)学科建设情况 统筹推进科教融合,整合学科资源。学校和中国科学院 相关研究院所建立健全“科教融合”新机制,共建了多个科 教融合学院,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 一学位授予、统一管理”,形成学科交叉互补、导师队伍强 化、科研平台共享、论文量质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努力探索“科大新工科”,实现高技术学科升级。学校 依托大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工程科学; 推动以信息与智能学部为代表的“科大新工科”;推进能源 化工学科的规划建设,恢复应用化学系
积极推进“科大新医学”,完善学科布局。充分发挥理 工基础优势,与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积 极培育医学学科,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开辟新兴交叉学 科方向,积极探索“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 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 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科研 基础平台。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 成立,推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类脑智能技 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工程等项目建 设,参与共建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得中 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集成工程设计 研究”项目启动园区建设,参与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获批启 动 集中支持学科重点项目,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围绕学校 长期形成的学科基础和优势领域,组织“双一流”重点建设 项目申报、论证,先后启动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和超级陶粲装 置预硏、丝路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等项目,对学科发展起到 引领作用。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完善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少年班交叉学科等英 才班培养计划等;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启动医学英才班培养项 目;组织完成“临床医学”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
4 积极推进“科大新医学”,完善学科布局。充分发挥理 工基础优势,与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积 极培育医学学科,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开辟新兴交叉学 科方向,积极探索“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 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 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科研 基础平台。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 成立,推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类脑智能技 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工程等项目建 设,参与共建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得中 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集成工程设计 研究”项目启动园区建设,参与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获批启 动。 集中支持学科重点项目,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围绕学校 长期形成的学科基础和优势领域,组织“双一流”重点建设 项目申报、论证,先后启动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和超级陶粲装 置预研、丝路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等项目,对学科发展起到 引领作用。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完善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少年班交叉学科等英 才班培养计划等;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启动医学英才班培养项 目;组织完成“临床医学”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
科专业申报。围绕“科大新工科”建设,创办王小谟网络空 间科技英才班及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量子信息新工科建 设”等5项研究课题全部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 目 加强本科生境外交流。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境外参加各类 交流活动达707人次,较2017年派出总规模增加16.7%。其 中约195名本科生赴世界大学排名前20的顶尖高校进行交 流学习。 实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深化研究生 培养体系改革,积极修订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本研课程贯通,满足学 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推进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启动实验教学中心四期建设。以“极客 中心”“创客中心”和青年创新基金等为依托,构建并完善 “普及、提升、拔尖”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完善个性化培养机制。继续实施本科生在全校范围内自 主选择专业,全面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进一步完 善学业指导中心的管理机制,建设学业指导“闭环式”管理 体系。 稳固高质量多元化就业平台。以国家战略为指导,积极 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就业。2018 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总数5798人,约50%到中国科学院
5 科专业申报。围绕“科大新工科”建设,创办王小谟网络空 间科技英才班及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量子信息新工科建 设”等 5 项研究课题全部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 目。 加强本科生境外交流。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境外参加各类 交流活动达 707 人次,较 2017 年派出总规模增加 16.7%。其 中约 195 名本科生赴世界大学排名前 20 的顶尖高校进行交 流学习。 实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深化研究生 培养体系改革,积极修订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本研课程贯通,满足学 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推进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启动实验教学中心四期建设。以“极客 中心”“创客中心”和青年创新基金等为依托,构建并完善 “普及、提升、拔尖”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完善个性化培养机制。继续实施本科生在全校范围内自 主选择专业,全面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进一步完 善学业指导中心的管理机制,建设学业指导“闭环式”管理 体系。 稳固高质量多元化就业平台。以国家战略为指导,积极 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就业。2018 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总数5798人,约50%到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