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 技能与方法,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强,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硏发等工作 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体地: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约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工作锻炼和继续 学习,将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及应用技术、运用数学及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原理、 综合考量社会和经济效益,针对大型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规划分析、系统建模、组织或参与实 施的能力 2.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 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强并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具体标准:那些成熟的且经人整理的知识可通 过自学掌握);能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基本原理分析 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应该具有如下特质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 决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研发及应用中出现的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 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软硬件开发和应用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需求,选择适用的开发技术和工 具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 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计算机科学相关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计算机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计算机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问题解决 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满足计算机应用特定需求的实践对环境、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爱国守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 践过程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I1-1-1
Ⅱ-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 技能与方法,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强,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研发等工作 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体地: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约 5 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工作锻炼和继续 学习,将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及应用技术、运用数学及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原理、 综合考量社会和经济效益,针对大型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规划分析、系统建模、组织或参与实 施的能力。 2. 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 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强并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具体标准:那些成熟的且经人整理的知识可通 过自学掌握);能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基本原理分析 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应该具有如下特质。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 决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研发及应用中出现的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 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软硬件开发和应用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需求,选择适用的开发技术和工 具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 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计算机科学相关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计算机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计算机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问题解决 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满足计算机应用特定需求的实践对环境、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爱国守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 践过程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从事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 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计算机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 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 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3)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 1.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 2.主干课程 根据要求必修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三大类的通识课程若干门。必修微积分 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制图、英语、体育等。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发展为牵引,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同时参考 《计算机科学教程2013》(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2013,CS2013)逐步调整而成的。目前, 本专业的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有:面向对象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 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讠 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Java程序设计、 JavalE开发技术、ACM程序设计、数值代数 与计算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接口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人机 界面设计、大数据技术基础、人工智能、 Windows编程技术、Web开发技术、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测试等,涵盖了CS2013所归纳的18个知识域。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实验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技术、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 硬件实验,以及其它课程的相关软、硬件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思维实训、计算机 硬件综合大型作业、计算机应用大型作业、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多门实践实训课程等。 、修业年限、学分和学位 1.修业年限 四年 2.总学分 245 3.授予学位 I-1-2
Ⅱ-1-2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从事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 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计算机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 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 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3)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二、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 1. 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 2. 主干课程 根据要求必修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三大类的通识课程若干门。必修微积分、 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制图、英语、体育等。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发展为牵引,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同时参考 《计算机科学教程 2013》(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 2013,CS2013)逐步调整而成的。目前, 本专业的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有:面向对象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 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 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Java 程序设计、JavaEE 开发技术、ACM 程序设计、数值代数 与计算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接口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人机 界面设计、大数据技术基础、人工智能、Windows 编程技术、Web 开发技术、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测试等,涵盖了 CS2013 所归纳的 18 个知识域。 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实验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技术、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 硬件实验,以及其它课程的相关软、硬件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思维实训、计算机 硬件综合大型作业、计算机应用大型作业、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多门实践实训课程等。 三、修业年限、学分和学位 1. 修业年限 四年 2. 总学分 245 3.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硏讨、实训等教学方式。其中所有学科基础课均采取“大班 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学生须理解“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方 法,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着力培养质疑的科学态度、批判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 科学意识 【附】选课建议 选课时,请注意课程的先修课要求。建议按照教学计划中的学期顺序安排学习。课程学 习中,除掌握核心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团队合作锻炼自己的综合 能力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计算-X学”(如:计算生物学、计算 材料学,以及生物信息学、材料信息学等)逐渐形成,跨学科工作和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计算机科学一定是积极开拓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学科。学生具有这种开放视野是十分重 要的。这也是CS2013描述的“大帐篷( Big Tent)”的景象。因此,须充分利用我校综合性 大学的优势,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选修有关跨文化交流、工程管理、美学、心理学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以利于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培养。除 第12学期外,每学期选课总学分不宜超过25学分,以留出课外研究的时间 表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课程列表 “软件开发”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 通用课程 程序设计方法学 接口技术 ACM程序设计(实践) Java程序设计(实践) 单片机技术 职业定位与就业导向 嵌入式系统原理 Windows编程技术 Python计算 人机界面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 数值代数与计算方法 NET应用开发技术 多媒体技术 实用计算机英语 Java ee开发技术 模式识别 实用计算机日语 Web开发技术 人工智能 信息安全技术 统一建模语言UML 计算机视觉 算法设计与分析 软件规格说明技术 编码理论 组合数学 Oracle数据库 数据挖掘 初等数论 软件测试 计算机图形学 软件项目管理 大数据技术基础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技术A 大数据:从理论到实践 区块链技术与数据经济学
Ⅱ-1-3 工学学士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研讨、实训等教学方式。其中所有学科基础课均采取“大班 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学生须理解“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方 法,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着力培养质疑的科学态度、批判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 科学意识。 【附】选课建议 选课时,请注意课程的先修课要求。建议按照教学计划中的学期顺序安排学习。课程学 习中,除掌握核心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团队合作锻炼自己的综合 能力。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计算-X 学”(如:计算生物学、计算 材料学,以及生物信息学、材料信息学等)逐渐形成,跨学科工作和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计算机科学一定是积极开拓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学科。学生具有这种开放视野是十分重 要的。这也是 CS2013 描述的“大帐篷(Big Tent)”的景象。因此,须充分利用我校综合性 大学的优势,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选修有关跨文化交流、工程管理、美学、心理学、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以利于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培养。除 第 12 学期外,每学期选课总学分不宜超过 25 学分,以留出课外研究的时间。 表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课程列表 “软件开发”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 通用课程 程序设计方法学 接口技术 ACM 程序设计(实践) Java 程序设计(实践) 单片机技术 职业定位与就业导向 嵌入式系统原理 Windows 编程技术 Python 计算 人机界面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 数值代数与计算方法 .NET 应用开发技术 多媒体技术 实用计算机英语 Java EE 开发技术 模式识别 实用计算机日语 Web 开发技术 人工智能 信息安全技术 统一建模语言 UML 计算机视觉 算法设计与分析 软件规格说明技术 编码理论 组合数学 Oracle 数据库 数据挖掘 初等数论 软件测试 计算机图形学 软件项目管理 大数据技术基础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技术 A 大数据:从理论到实践 区块链技术与数据经济学
士 温 原学一 袋 多 强皮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互关系结构图 Oracle 数据库 程序设计 (C 语言) 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 通识与研讨 课程系列 大学物理 数字逻辑 计 算 机 程 序 设 计 实 训 .NET 应用 开发技术 计算机组 成原理 大学英语 大学化学 数据结构 人工智能 Windows 及编程技术 编译原理 数据库原理 软件工程 多媒体技术 操作系统 ACM 计算机图形学 程序设计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 系统结构 离散数学 算法设计与分析 微积分 线性代数 组合数学 汇编语言 程序设计 接口技术 单片机技术 Web 开发技术 人机界面设计 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 数字图像处理 程序设计 方法学 实用计算机英语 软件规格说明技术 Java 程序设计 嵌入式 系统原理 数值代数与 计算方法 统一建模语言 UML 模式识别 实用计算机日语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安全与保 密技术 Ⅱ-1-4
< 学 牛空监河
面向对象程序 设计 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 数据库原理 离散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 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 大数据技术基 础 软件测试 软件项目管理 编码理论 初等数论 数值代数与计 算方法 模式识别 综合程序设计 实训 操作系统 接口技术 单片机技术 计算机安全与 保密 信息安全技术 嵌入式系统 原理 算法设计与分析 ACM 程序设计(实践) Java 程序设 计(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 Java EE开发 技术 研究方法与前 沿(计算机) 职业定位与就业导向 大数据:从理论到实 践 计算机视觉 研究方法与前 沿(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进展 区块链技术与数据 经济学 Ⅱ-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