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 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 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髙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 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 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8.“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 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 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 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 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 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一一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 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 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 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 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 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 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 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 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 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 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 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 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 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 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 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 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
A. 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 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 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 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 “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 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 本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 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8.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 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 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 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 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 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 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 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 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 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 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 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 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 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 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 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 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 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 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 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 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 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
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 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 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一一生命之 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 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 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 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 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 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 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 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 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 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 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 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 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 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5.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 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 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 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 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 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 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 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 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 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 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 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 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 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 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 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 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 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5. 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 6.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一一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 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 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湖 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 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 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 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 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 诱惑着、浮迤着一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 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 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 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 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 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 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 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 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 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21)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 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 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 湖 海 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 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 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 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 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 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 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 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 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 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 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 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 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 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 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
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 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 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 坚实的彼岸一一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褀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 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 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 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 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 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 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 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 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 微濛濛的天际… 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 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 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 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 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晩是否有梦,如果彳 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 水上。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 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 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5.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白玉盅
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 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 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 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 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 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 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 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 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 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 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 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 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 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 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 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 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 水上。 B.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 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 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 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 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5. 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6.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白玉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