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 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 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 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 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 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 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 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 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 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 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 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 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 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 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 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①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 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 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⑩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 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 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 的乡愁等等。 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 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 并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 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 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 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 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 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 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 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 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 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 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 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 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 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 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 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 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 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 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 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 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 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 的乡愁等等。 D. 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 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 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6. 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 并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 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 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 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 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 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 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 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 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 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 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 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 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 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 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 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 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髙处平平地铺开,将七 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 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丛那红雰里,飘岀丝丝缕缕清甜 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 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 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 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 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 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 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 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 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 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 大汘淋漓,感觉自己己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 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 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 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千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 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 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 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 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 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 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 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 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 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 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 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 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 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 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 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 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 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 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 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 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 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 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 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 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 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 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 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 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 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 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 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 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 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 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 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 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 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 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 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 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
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 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 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 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 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 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①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 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 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 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⑩2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0.概括“我”第一次所见合欢树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11.赏析文中画橫线部分语句 12.第⑥段和第⑩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13.理解文中各个人生阶段有关合欢的叙写,探究文章的情感内涵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 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 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 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 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 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 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 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 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 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 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 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 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 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 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
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 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 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 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 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 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 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 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 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0.概括“我”第一次所见合欢树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11.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 12.第⑥段和第⑪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13.理解文中各个人生阶段有关合欢的叙写,探究文章的情感内涵。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 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 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 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 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 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 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 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 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 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 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 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 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 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 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
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 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 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 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 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 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 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 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 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 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 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 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 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 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 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 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 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 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 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 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 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 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 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 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 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 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 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 满两 D.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 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E.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8.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 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 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 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 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 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 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 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 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 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 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 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 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 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 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 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 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 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 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 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 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 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 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 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 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 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 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 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 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 满。... D. 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 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E. 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8. 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 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 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 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凭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 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煕攘游人,多次在 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岀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 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 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 特定想象,想到佛,想来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 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 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 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 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 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 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 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 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 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 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 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 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 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 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 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 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 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 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 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的光彩照人富丽堂 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 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 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 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 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 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 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凭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 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 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 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 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 特定想象,想到佛,想来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 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 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 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 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 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 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 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 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 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 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 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 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 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 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 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 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 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 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 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的光彩照人富丽堂 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 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 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 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 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