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般来说,中国古代民歌多口耳相传,如果没有文人关注、仿作以及统治阶层的 刻意搜集保存,民歌往往只能自生自灭。而文人的关注、统治者的搜集,不可避 免地出于自身的某种动机或需要。在如此背景下,南朝民歌所传递出来的审美价 值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江南民间社会的艺术体验,就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了 根据史籍记载,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经历了由“轻悍”“好勇”到“怯 懦”“柔靡”的变化过程。东晋一朝,江南统治集团的构成发生变化,北方侨姓 大族超越江南土著大族而主导国家权力,与此同时,土著大族向侨姓大族的屈从 依附乃至对其风流倜傥、贬武鄙武的处世风格的崇拜模仿,极大地影响了统治集 团柔靡怯弱的心理转向,并进而推动了自身习性及整个社会风气由“尚武”向 “崇文”的变迁。就下层民众来说,南朝前期崇尚武力、力主抗争的原始道教被 改造后,转而成为以延年益寿、消灾治病、求仙问道见长的官方道教。同时,统 治阶层的支持与提倡,促使劝诱忍让与克制的佛教广泛流布,深入人心,逐渐主 导了民间宗教信仰,并促成江南地区“好武”这一群体心理结构的解体。 江南风气有如此变化,故晋宋之际逞一时之盛的吴歌西曲多以情歌婉唱见长亦在 情理之中。无论是促发民间歌者有所感的“歌兴”对象,还是赋予民歌以内蕴和 情趣的江南风物,无不沾染、寄托甚至浸润了爱情的意义,即使是有关江南民俗 事象的歌谣,同样也是以俗写情。可见,南朝民歌虽然感兴与意蕴各异,但却透 过种种对江南事象的体悟与感知,呈现出率然真切、柔美曲折而又意味绵长的唯 情气质。伴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步开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江南风 气的转变,南朝民歌不仅体现出江南社会以情为重的柔靡风气,而且也以自身的 描摹与传唱使得一种富有特色的江南民间审美经验得以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所见的南朝民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润色和统治者的 搜集,因而,所谓南朝民歌在一定意义上已是贵族文人加工后的作品。南朝民歌 流行的4世纪中叶到5世纪中叶,江南经济繁荣,王公贵族往往纵情声色,精于 娱乐消遣。一部分民歌实际出自王公贵族及其所蓄养的歌妓,其余或为民间所作, 但大多为文人所修饰。于是,吴歌西曲由于满足了贵族名士纵情娱乐之需而被大 量采撷,士族文人仿制新歌也数量庞大,由此出现了南朝民歌创制的高潮。民歌 中大量表达女子思慕情人、忠诚爱情的篇章,向为贵族文人所喜乐玩赏,而对流 离之苦的抒写与咏叹,又与从中原避乱南来的士族官僚们的寄寓流离之悲情正相 呼应。南朝民歌经历了一个被贵族文人重新发现和玩赏的过程,而生成于南朝民 歌感时伤怀中的江南民间美学无疑也奠基于这一被发现乃至重塑的过程。 (节选自《甘肃社会科学》,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可能受到文人及统治者自身需要的影响,流传下来的南朝民歌的审美价 值能否代表江南民间社会的艺术体验,需重新审视。 B.东晋时期江南统治集团的构成发生的变化影响着其心理转向,推动了自身习 性及整个社会风气发生变迁,也带来了审美观的变化
仿真模拟(三)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民歌多口耳相传,如果没有文人关注、仿作以及统治阶层的 刻意搜集保存,民歌往往只能自生自灭。而文人的关注、统治者的搜集,不可避 免地出于自身的某种动机或需要。在如此背景下,南朝民歌所传递出来的审美价 值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江南民间社会的艺术体验,就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了。 根据史籍记载,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经历了由“轻悍”“好勇”到“怯 懦”“柔靡”的变化过程。东晋一朝,江南统治集团的构成发生变化,北方侨姓 大族超越江南土著大族而主导国家权力,与此同时,土著大族向侨姓大族的屈从 依附乃至对其风流倜傥、贬武鄙武的处世风格的崇拜模仿,极大地影响了统治集 团柔靡怯弱的心理转向,并进而推动了自身习性及整个社会风气由“尚武”向 “崇文”的变迁。就下层民众来说,南朝前期崇尚武力、力主抗争的原始道教被 改造后,转而成为以延年益寿、消灾治病、求仙问道见长的官方道教。同时,统 治阶层的支持与提倡,促使劝诱忍让与克制的佛教广泛流布,深入人心,逐渐主 导了民间宗教信仰,并促成江南地区“好武”这一群体心理结构的解体。 江南风气有如此变化,故晋宋之际逞一时之盛的吴歌西曲多以情歌婉唱见长亦在 情理之中。无论是促发民间歌者有所感的“歌兴”对象,还是赋予民歌以内蕴和 情趣的江南风物,无不沾染、寄托甚至浸润了爱情的意义,即使是有关江南民俗 事象的歌谣,同样也是以俗写情。可见,南朝民歌虽然感兴与意蕴各异,但却透 过种种对江南事象的体悟与感知,呈现出率然真切、柔美曲折而又意味绵长的唯 情气质。伴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步开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江南风 气的转变,南朝民歌不仅体现出江南社会以情为重的柔靡风气,而且也以自身的 描摹与传唱使得一种富有特色的江南民间审美经验得以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所见的南朝民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润色和统治者的 搜集,因而,所谓南朝民歌在一定意义上已是贵族文人加工后的作品。南朝民歌 流行的 4 世纪中叶到 5 世纪中叶,江南经济繁荣,王公贵族往往纵情声色,精于 娱乐消遣。一部分民歌实际出自王公贵族及其所蓄养的歌妓,其余或为民间所作, 但大多为文人所修饰。于是,吴歌西曲由于满足了贵族名士纵情娱乐之需而被大 量采撷,士族文人仿制新歌也数量庞大,由此出现了南朝民歌创制的高潮。民歌 中大量表达女子思慕情人、忠诚爱情的篇章,向为贵族文人所喜乐玩赏,而对流 离之苦的抒写与咏叹,又与从中原避乱南来的士族官僚们的寄寓流离之悲情正相 呼应。南朝民歌经历了一个被贵族文人重新发现和玩赏的过程,而生成于南朝民 歌感时伤怀中的江南民间美学无疑也奠基于这一被发现乃至重塑的过程。 (节选自《甘肃社会科学》,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可能受到文人及统治者自身需要的影响,流传下来的南朝民歌的审美价 值能否代表江南民间社会的艺术体验,需重新审视。 B.东晋时期江南统治集团的构成发生的变化影响着其心理转向,推动了自身习 性及整个社会风气发生变迁,也带来了审美观的变化
C.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江南风气的转变,一种富有特色的 江南民间审美经验得以成型,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D.南朝民歌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和玩赏的过程,与此同时,江南民间美学也在 这一过程中被发现乃至重塑,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民歌多为口耳相传,如果没有文人关注、仿作以及统治阶层的刻意 搜集保存,往往只能自生自灭,南朝民歌也是如此。 B.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逐渐由“轻悍”变为“怯懦柔靡”,导致土著 大族向侨姓大族屈从依附乃至崇拜模仿其处世风格 C.南朝民歌多以情歌婉唱见长,抒发情感,昑诵风物,描述民俗事象,无不沾 染、寄托甚至浸润着爱情的意义,常常以俗来写情。 D.今天所见的南朝民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润色和统治者的搜集,因而, 所谓南朝民歌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是最初的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晋时期社会风气由“尚武”向“崇文”转变,这时的原始道教也转而成为 以求仙问道见长的官方道教,失却力主抗争的精神。 B.统治阶层的支持与提倡,促使劝诱忍让与克制的佛教逐渐成为民间宗教信仰 的主导,并促成了江南地区群体心理结构的重新建构。 C.南朝民歌虽然感兴与意蕴各异,但却透过种种对江南事象的体悟与感知,呈 现出率然真切、柔美曲折而又意味绵长的唯情气质。 D.由于南朝民歌满足了贵族名士纵情娱乐的需求,而被王公贵族及其歌妓大量 采撷,士族文人也纷纷仿制,由此出现了创制高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忠元 卜城市郊棚户区的仲夏夜,闷热而昏暗。然而,这天附近的居民却一反常态,欢 呼雀跃着齐聚在新安装的路灯下,进入了路灯点亮的倒计时。 8点整,路灯终于亮起来了,把附近房舍、街道都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一向偏僻 的市郊顿时沸腾了起来,人们聚集在王二的小商店门前,欢快地扭起了乡村大秧 歌 有了亮亮堂堂的路灯可真好啊!在路灯下,街坊邻居像大白天一样畅所欲言,天 南地北、三教九流,那叫没完没了地神侃,邻里街坊的感情也因此在路灯点亮的 那一瞬间迅速升温。 有了路灯,大家不再猫黑屋子、钻被窝了,纷纷走上了街头,流动的人流因此增 加了不少,就连那些市区里的纯城里人也到这里尽情地体验农家夜色的美妙。 人一多,消费就增加了起来,王二的小商店,这时已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实在 有点儿满足不了附近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了。 马六看在了眼里,按捺不住心里的一阵阵兴奋… 不久,“马六综合商店”开张了,马六卖日杂、卖针织、卖食品,真是应有尽有! 马六自小就很勤奋,他动用自己的小脑袋一琢磨,又在小店里摆上了两张桌子 烤上了烧烤。 不出马六所料,他的生意真的越来越红火了,实在让周围邻里眼热心跳
C.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江南风气的转变,一种富有特色的 江南民间审美经验得以成型,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D.南朝民歌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和玩赏的过程,与此同时,江南民间美学也在 这一过程中被发现乃至重塑,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民歌多为口耳相传,如果没有文人关注、仿作以及统治阶层的刻意 搜集保存,往往只能自生自灭,南朝民歌也是如此。 B.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逐渐由“轻悍”变为“怯懦柔靡”,导致土著 大族向侨姓大族屈从依附乃至崇拜模仿其处世风格。 C.南朝民歌多以情歌婉唱见长,抒发情感,吟诵风物,描述民俗事象,无不沾 染、寄托甚至浸润着爱情的意义,常常以俗来写情。 D.今天所见的南朝民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润色和统治者的搜集,因而, 所谓南朝民歌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是最初的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东晋时期社会风气由“尚武”向“崇文”转变,这时的原始道教也转而成为 以求仙问道见长的官方道教,失却力主抗争的精神。 B.统治阶层的支持与提倡,促使劝诱忍让与克制的佛教逐渐成为民间宗教信仰 的主导,并促成了江南地区群体心理结构的重新建构。 C.南朝民歌虽然感兴与意蕴各异,但却透过种种对江南事象的体悟与感知,呈 现出率然真切、柔美曲折而又意味绵长的唯情气质。 D.由于南朝民歌满足了贵族名士纵情娱乐的需求,而被王公贵族及其歌妓大量 采撷,士族文人也纷纷仿制,由此出现了创制高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路 灯 李忠元 小城市郊棚户区的仲夏夜,闷热而昏暗。然而,这天附近的居民却一反常态,欢 呼雀跃着齐聚在新安装的路灯下,进入了路灯点亮的倒计时。 8 点整,路灯终于亮起来了,把附近房舍、街道都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一向偏僻 的市郊顿时沸腾了起来,人们聚集在王二的小商店门前,欢快地扭起了乡村大秧 歌。 有了亮亮堂堂的路灯可真好啊!在路灯下,街坊邻居像大白天一样畅所欲言,天 南地北、三教九流,那叫没完没了地神侃,邻里街坊的感情也因此在路灯点亮的 那一瞬间迅速升温。 有了路灯,大家不再猫黑屋子、钻被窝了,纷纷走上了街头,流动的人流因此增 加了不少,就连那些市区里的纯城里人也到这里尽情地体验农家夜色的美妙。 人一多,消费就增加了起来,王二的小商店,这时已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实在 有点儿满足不了附近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了。 马六看在了眼里,按捺不住心里的一阵阵兴奋…… 不久,“马六综合商店”开张了,马六卖日杂、卖针织、卖食品,真是应有尽有! 马六自小就很勤奋,他动用自己的小脑袋一琢磨,又在小店里摆上了两张桌子, 烤上了烧烤。 不出马六所料,他的生意真的越来越红火了,实在让周围邻里眼热心跳
而王二的小商店被马六的店一顶就渐渐地有些不景气,甚至可以说门可罗雀,很 少再有人光顾了。 这天深夜,马六刚刚打发走最后一拨顾客,想躺下休息,只听“咣啷”一声,刚 才还被路灯照如白昼的小街顿时变得漆黑一片。这还了得,马六穿上衣服,跑到 外面用手电一照,气得跺着脚骂起来。原来,不知是谁用砖头拍碎了马六店前街 上的路灯 路灯坏了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吃烤串的顾客大多在晚上光临小店,生意做不成啊! 马六就往市政和供电局打电话,可等了一整天,连个人影也没盼到,马六急得如 热锅上的蚂蚁,可自己对电一窍不通,实在是无可奈何。 白天还好,一到晚上马六家门前一片漆黑,即使点上了再多的蜡烛,谁也不愿意 往黑灯瞎火的地方去,马六家的生意顿时急转直下 到底是谁拍碎了这宝贝路灯呢? 晚上,闲着没事儿,马六就到王二的商店门前瞎转悠。这回轮到马六眼热了,王 二家的小店几乎被人踏破了门槛 “一定是王二为了和自己抢生意,才打碎了我家门前的路灯,看我……”马六有 些气急败坏地想着,愤愤地走开了 这天深夜,马六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犹豫再三,还是起床披衣下地,找出孩子 玩的旧弹弓,悄悄地隐藏到黑沉沉的夜色里· 他也要去报复一一打碎王二门前的路灯… 等电工重新修好了路灯,马六家的小店前又恢复了光明,马六哼着小曲儿,又洋 洋得意地做起了烧烤生意 马六看生意日见起色还憋不住乐呢,可刚刚过去了两天,店前的路灯却又休克了 黑夜里闭上了它光亮的眼睛 马六的生意又急转直下,屋里屋外变得冷冷清清 马六出离愤怒了,当即采取了突击行动。 可当他又一次摸黑作案,心里唱着凯旋的战歌班师回朝时,远远地看见自家门前 的路灯下有一个神秘的黑影在悄然晃动。 哼,好你个王二啊,路灯都已经坏掉了,你还来落井下石?我今天不给你好看, 你也不知道我马王爷长三只眼! 想到这儿,马六立刻屏住了呼吸,偷偷摸出了那只大弹弓,瞄准目标,运足了劲, 就要发射… 可这当儿,马六家门前的路灯却出乎意料“刷”地一下亮了起来,照得四周如同 白昼一般,马六望着灯下的那个“修灯人”,“妈呀”一声惊叫起来 “王二,修好我家路灯的怎么会是你啊?……” “我发现你家门前路灯一坏,我家的就跟着闭上了眼儿,所以,要修好我家的路 灯得先从你这里下手啊!”王二看了看马六一本正经地说。 马六听了王二的话一时竟愣在了那里,再也接不上话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详细描写了棚户区居民对路灯点亮的渴盼和路灯亮起来之后的欢乐, 为下文王二和马六之间产生矛盾这一情节作好了铺垫。 B.“邻里街坊的感情也因此在路灯点亮的那一瞬间迅速升温”与马六和王二互 砸对方门口的路灯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C.王二没有发觉自己门口的路灯是被马六破坏的,并且认为先修好马六门前的 路灯自己才有路灯用,所以他在半夜偷偷来到马六门前修灯
而王二的小商店被马六的店一顶就渐渐地有些不景气,甚至可以说门可罗雀,很 少再有人光顾了。 这天深夜,马六刚刚打发走最后一拨顾客,想躺下休息,只听“咣啷”一声,刚 才还被路灯照如白昼的小街顿时变得漆黑一片。这还了得,马六穿上衣服,跑到 外面用手电一照,气得跺着脚骂起来。原来,不知是谁用砖头拍碎了马六店前街 上的路灯。 路灯坏了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吃烤串的顾客大多在晚上光临小店,生意做不成啊! 马六就往市政和供电局打电话,可等了一整天,连个人影也没盼到,马六急得如 热锅上的蚂蚁,可自己对电一窍不通,实在是无可奈何。 白天还好,一到晚上马六家门前一片漆黑,即使点上了再多的蜡烛,谁也不愿意 往黑灯瞎火的地方去,马六家的生意顿时急转直下。 到底是谁拍碎了这宝贝路灯呢? 晚上,闲着没事儿,马六就到王二的商店门前瞎转悠。这回轮到马六眼热了,王 二家的小店几乎被人踏破了门槛…… “一定是王二为了和自己抢生意,才打碎了我家门前的路灯,看我……”马六有 些气急败坏地想着,愤愤地走开了。 这天深夜,马六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犹豫再三,还是起床披衣下地,找出孩子 玩的旧弹弓,悄悄地隐藏到黑沉沉的夜色里…… 他也要去报复——打碎王二门前的路灯…… 等电工重新修好了路灯,马六家的小店前又恢复了光明,马六哼着小曲儿,又洋 洋得意地做起了烧烤生意。 马六看生意日见起色还憋不住乐呢,可刚刚过去了两天,店前的路灯却又休克了, 黑夜里闭上了它光亮的眼睛。 马六的生意又急转直下,屋里屋外变得冷冷清清。 马六出离愤怒了,当即采取了突击行动。 可当他又一次摸黑作案,心里唱着凯旋的战歌班师回朝时,远远地看见自家门前 的路灯下有一个神秘的黑影在悄然晃动。 哼,好你个王二啊,路灯都已经坏掉了,你还来落井下石?我今天不给你好看, 你也不知道我马王爷长三只眼! 想到这儿,马六立刻屏住了呼吸,偷偷摸出了那只大弹弓,瞄准目标,运足了劲, 就要发射…… 可这当儿,马六家门前的路灯却出乎意料“刷”地一下亮了起来,照得四周如同 白昼一般,马六望着灯下的那个“修灯人”,“妈呀”一声惊叫起来: “王二,修好我家路灯的怎么会是你啊?……” “我发现你家门前路灯一坏,我家的就跟着闭上了眼儿,所以,要修好我家的路 灯得先从你这里下手啊!”王二看了看马六一本正经地说。 马六听了王二的话一时竟愣在了那里,再也接不上话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详细描写了棚户区居民对路灯点亮的渴盼和路灯亮起来之后的欢乐, 为下文王二和马六之间产生矛盾这一情节作好了铺垫。 B.“邻里街坊的感情也因此在路灯点亮的那一瞬间迅速升温”与马六和王二互 砸对方门口的路灯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C.王二没有发觉自己门口的路灯是被马六破坏的,并且认为先修好马六门前的 路灯自己才有路灯用,所以他在半夜偷偷来到马六门前修灯
D.小说心理描写运用得很成功,从马六因路灯被毁而着急愤怒,到毁人路灯的 得意、到发现修灯人是王二的困惑等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5.小说中马六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 6.这篇小说以“路灯”为题,有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题材选择等 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拳拳赤子心 靳莹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 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 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 事内燃机的硏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 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 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 础十分薄弱,髙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 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 内燃机教硏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髙速柴油 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髙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 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 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 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煕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硏究课题。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 期,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 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 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 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 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 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 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 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 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 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 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 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 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
D.小说心理描写运用得很成功,从马六因路灯被毁而着急愤怒,到毁人路灯的 得意、到发现修灯人是王二的困惑等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5.小说中马六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以“路灯”为题,有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题材选择等 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靳莹 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 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 年以 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 年史绍熙 考取公费留英,1949 到 1951 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 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 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 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 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 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 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 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 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 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 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 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 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 期,史绍熙于 1959 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 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 荣获了 1982 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 50 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 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 105 系列柴油机、85 系列柴油 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 3000 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 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 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 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 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 70 多篇论 文。1983 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 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 编的 380 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 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 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 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 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
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 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在天 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 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 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 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 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 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 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 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 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 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 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 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 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史绍熙辞 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史绍煕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 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 B.史绍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 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 人 C.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 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 D.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 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 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 B.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 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C.史绍煕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他还致力 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D.搞科研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 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 师 E.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 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 年在天 津成功地举办了第 18 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 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 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 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 年 4 月份,84 岁的史绍熙动了大 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 7 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 6 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为此,史绍熙坚持 5 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 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 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 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 2000 年 9 月 18 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 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 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 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 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 8 月末寄 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 15 天,他还对国外来的 E-mail 进行了回复。史绍熙辞 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 E-mail 和信件。 (摘自 2016 年 9 月 29 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 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 B.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 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 人。 C.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 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 D.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 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 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 B.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 1959 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 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 1982 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C.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他还致力 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D.搞科研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 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 师”。 E.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